柑橘黑色蒂腐病

柑橘黑色蒂腐病

柑橘黑色蒂腐病

柑橘黑色蒂腐病

黑色蒂腐病又称焦腐病、枝条凋萎病、黏滑蒂腐病。

症状:果实发病在果蒂或果蒂周围的伤口处,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无光泽,随后病部迅 速扩展,呈暗褐色,边缘波纹状,油胞破裂处常 溢出棕褐色黏液,果皮用手指易压破,果肉受害后呈红褐色并与中心柱脱离。病果在干燥情况下成为僵果,暗褐色或黑色。潮湿时病果表面出现污白色绒毛状菌丝,后呈橄榄色,并产生许多小黑粒 (分生孢子器)。 枝干发病常自小枝端开始, 迅速向下蔓延。病部红褐色,树皮开裂,木质部变黑,流胶。发病严重时,枝干枯死,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及其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分 生孢子经雨水传播给附近健康的枝条或果实上潜伏,也可在坏死组织上腐生,能耐较长时间的干燥环 境。在适宜条件下由果实伤口侵入,特别是果蒂的剪口侵入。所以,机械损伤、虫伤、自然伤口都是发病的条件。本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7 ~28°C。在5~8°C时不易腐烂。营养不良、树势衰弱、挂果过多、冬季冻害的树,易使枝干染病。果实过熟或晨露未干、雨后不久即采收果实、采果和运输过程导致的机械伤都有利于本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和微肥施用,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结合修剪剪除树上病枝、枯枝,以减少病害初侵染源。管理过程中减少虫伤和自然伤口出现。采果过程应执行采果技术措施,果实贮运参考青霉病、绿霉病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