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很多好朋友的典範,最婦孺皆知的,恐怕非管仲和鮑叔牙莫屬,“管鮑之交”甚至還成為一個成語,作為好朋友的代名詞流傳至今。究其原因,大概還是因為管仲的厚臉皮和鮑叔牙的願意吃虧。管鮑二人,生活上是朋友,生意上是夥伴,政治上是搭檔,套用比較現代的詞來說,可謂是春秋時期的“中國合夥人”,但不論在哪裡搭夥過日子,吃虧的似乎總是鮑叔牙。

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管仲據說是周穆王的後裔,從血統上來說還是個王族,只不過到了他這一輩家道早已中落,寒酸得不行,為了混口飯吃,只好放下公子哥的架子,幹起了士農工商中最低等的商業,找人合夥做起了買賣。找的誰呢?就是鮑叔牙。鮑叔牙是個人人皆知的老實人,管仲之所以找他合夥,估計就是覺得有便宜可賺。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倆人合夥期間,每到分紅的時候,管仲都要多拿一份,連夥計們都看不下去了,認為老鮑這樣太吃虧,鮑叔牙卻說,沒事,管仲家境不好,多拿一份也應該。後來老鮑遇到了困難,讓管仲幫著出主意,結果主意出來,老鮑卻更加困難了。管仲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老鮑仍然說沒事沒事,不是你笨,是天意如此。這樣的合夥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歷史上沒有記載,反正是幹不下去了,倆人只好各奔前程,鮑叔牙跟了後來成為齊桓公的公子小白,管仲則跟了後來爭奪國君之位失敗的公子糾。

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不論在哪個時代,政治上站錯隊,都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輕則名裂,重則身亡,更不用說在沒有任何道理可講的亂世了,稍一差池,搞不好就要賠上整個家族的性命。這樣的慘劇,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政治,永遠不會同情失敗者。按理說,獲勝的鮑叔牙對與自己作對的管仲,即便忍不下心來將其幹掉,起碼也要打壓打壓,讓其永世不得翻身吧。怪就怪在鮑叔牙不僅沒有報復,還把屬於自己的高位讓給了管仲。當齊桓公打算拜他為相時,鮑叔牙毅然以能力不足為由推辭掉,推薦管仲來做這個差事。鮑叔牙是怎麼說服齊桓公接受這個與他有一箭之仇的敗軍之將的(與公子糾爭奪王位時,管仲曾一箭射中齊桓公的腰帶),我們不得而知,反正結果是齊桓公還真答應了。

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當時,戰敗的公子糾和管仲早已成驚弓之鳥,慌亂中逃亡魯國。齊桓公立即派大軍直逼魯國首都曲阜,把魯莊公嚇得半死,以為是要來清算他幫助公子糾爭奪王位的舊賬,等得知是來要人,這才大舒一口氣,不就是要人嘛,您請便,帶走就是。管仲就這樣落魄的到了齊國,本以為會被“咔嚓”,沒想到了卻得了個相國之位,連呼鮑叔牙這個朋友簡直比父母還要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我們無法判斷,如果反過來,是管仲輔佐公子糾獲得了國君之位,對於敗軍之將的鮑叔牙會採取什麼態度,是像鮑叔牙對他這樣“舉賢不避仇”,還是“咔嚓”一聲。歷史不容假設,我們也無需替古人擔心,事實是,管鮑之交已然流傳至今,並且還將繼續流傳下去。交友容易,交心不易,我們能夠做的,大概也只有“且行且珍惜”了。

鮑叔牙“舉賢不避仇”,管鮑之交成千古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