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別讓學生評價有了「耐藥性」

老師,別讓學生評價有了“耐藥性”

一種藥吃時間長了,就會產生耐藥性,再吃對病情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了。由此我想到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在低年級階段,“好”“很好”“真棒”“太棒了”“鼓鼓掌”這些用於評價的關鍵詞還比較好用,在課堂上有比較好的效果,但是越到高年級,這些詞語漸漸感覺就失去了作用,對學生來說已經是無關痛癢了。

老師,別讓學生評價有了“耐藥性”

什麼樣的評價才有效?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和觀察,我總結了幾點:

一、評價要具體

“某某同學你真棒!”棒在哪裡?例如“某某同學你讀得真有感情,老師都想跟你學一學了!”“某某同學沒想到這道題你還想出了這麼簡單的方法!”“某某同學你的發音真標準!”這樣的評價與“棒、好、很好!”比起來哪種效果更好,我想每位老師自己心裡都會有判斷。

具體的評價讓回答問題的同學自己知道自己好在哪裡,然後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讓其他同學知道好在哪裡,然後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老師,別讓學生評價有了“耐藥性”

二、評價要多元

對於課堂上的評價,老師除了語言上的評價方法外,可以用肢體上的,如手勢,亦或是擊掌等類似的動作,使老師與學生之間能夠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另外,課後的評價方式就更多了,像展評等途徑都可以嘗試。

老師,別讓學生評價有了“耐藥性”

三是評價要用心

教育歸根結是“心”與“心”的交流。

老師的評價要讓學生聽得出真心而不是敷衍,真心的評價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或者是促進“學困生”轉化方面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多次聽課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學生回答完問題後,老師用手比劃了一下,學生就坐下了,老師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這對回答問題的同學是個不小的衝擊,老師上課不光是知識的傳授,其實良好的評價是對學生自信心、情感等方面的培養,但是往往這樣的東西被教學任務忽略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