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上將爲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唐太宗李世民的天策上將職位,天策上將一職是大唐朝廷為了表彰李世民的戰功而專門設立的。天策上將位於三公、親王、尚書令之上,是當之無愧的朝廷第一職務,李世民因此而允許開設天策府,招攬眾多奇才怪傑,這直接影響了初唐歷史乃至整個大唐歷史,那麼李世民的天策上將是如何得來的呢?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隋朝大業七年後,煬帝不恤民力,數次大規模調動,耗盡了隋帝國的國力,天下百姓苦其久矣,一時諸豪傑群雄並起,紛紛起義以謀天下。隋煬帝在江州被縊身亡,隋帝國轟然倒塌。留守太原的隋煬帝表兄李淵,靜看天下大勢紛爭,於公元617年起兵逐鹿天下。李姓宗族是首屈一指的望族,族內人才輩出,不論年幼的李世民,還是年長的李孝恭都是傑出的沙場征戰之士。李淵不僅能大力吸收人才,還是自產自銷,所以很快北方天下三分。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李唐佔據長安,坐擁陝西、山西,兵鋒銳利,大有問鼎天下之勢。王世充佔據洛陽稱王,坐擁整個河南,竇建德坐擁河北,一時間北方呈現三族鼎力之勢。李唐勢大,王世充與竇建德不得不聯合起來對抗。一般來說,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除非出現一個可以掀翻整個棋局的變數,李世民就是這個變數。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毛主席曾評價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說:“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其次則朱元璋耳”。李世民的軍事指揮才能可見一斑。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年僅22歲的秦王李世民率領十萬唐軍進攻王世充。王世充節節敗退,難免唐軍兵鋒,遂逐漸放棄大量城池,戰略退縮到洛陽城蟄伏。洛陽乃古之雄城,前朝隋煬帝為了營建洛陽,花海了銀子,所以洛陽的防禦極其強悍,便是戰場上的一條龍,也沒有辦法拿下洛陽城。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十萬唐軍將洛陽圍的滴水不漏,王世充據城固守,絕不出戰,這樣一拖便拖了一年之久。此時城內的王世充早已把所有的糧食吃完,所有的王公大臣都不得不吃糠咽菜,城裡的人已經是餓極了,快要到絕境了。而城外的唐軍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每天都得小心謹慎防備洛陽突圍,而又得不到任何敵軍的信息,這樣堅持了一年,士氣已經跌落到谷底。

恰在此時,在河北的竇建德準備上戰場摘桃子了。竇建德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卻也有問鼎天下的志向,所以一直等待,等待合適的機會。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機會了,王世充只剩下一座城,唐軍也是強弩之末,此時不出,更待何時。竇建德親率十萬大軍向洛陽進發,得到消息的唐軍大驚失色,腹背受敵,難以為繼。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遠在長安的李淵發來消息,令李世民撤軍,沒準竇建德和王世充還能發生點什麼,儘管是三足鼎立,但有機會滅掉一支,竇建德絕不會猶豫。唐軍將領也都上言回師,而李世民卻拒絕,他說他有能力一戰功成,可以憑藉一場戰役一次性直接解決掉北方兩大勢力,至此大唐平天下將再無強敵。李世民選擇在洛陽城前的虎牢關決戰。

面對竇建德的十萬大軍,李世民首先命令唐軍全力圍困洛陽城,防止王世充反捕,而後親率三千五百玄甲軍直捕虎牢關。在竇建德尚未站穩腳跟之時,親率玄甲軍殺入敵軍,問題不是能不能殺進去,而是能不能活著出來。竇建德大軍先嚇傻了,從未見過主將肉身險的。李世民的目的有三:首先是擊潰敵軍的防線,使其立足不穩;其次是打擊敵軍士氣,畢竟是十萬大軍,唐軍急切地需要一場勝利;最後則是親身感受戰場的各種信息,古人也知道知彼知己,百戰百勝,但是在那種落後的生產力的情況下,根本就做不到知彼知己,唯有親身臨險,才能得到各種信息。而後李世民命令所以唐軍放棄洛陽,組織全部力量,直接衝鋒,在虎牢關一次性擊潰竇建德十萬大軍,生擒竇建德。而在洛陽城的王世充一看,還守什麼呢,直接開關投降。至此近兩年的洛陽戰役結束,大唐問鼎天下。大唐朝廷議論了幾個月,此時的李世民無論爵位、文職、武職都已經達到了頂峰,在往上便只有皇帝和太子了,這才由李淵親自設計了天策上將這個職位以表彰李世民的軍功。

天策上將為何而來,太宗皇帝征戰四方

小編最後總結,在虎牢關乃至整個洛陽戰役,李世民把三種力量都發揮到了極致,首先是判斷力,其次是對軍隊的組織掌控力,最後是軍隊的衝鋒戰鬥力,在洛陽一舉解決兩大敵對勢力,天策上將這個頭銜更對李世民軍事實力的最好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