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李晶凌的声音从电话听筒那头传来时,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苏醒时分,光从东边天斜射进房间里,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由暗淡的青色一点点化成温柔的鹅黄色。彼时,李晶凌刚刚从承载了无数神话传说的新疆归来。

前段时间,电视剧《天醒之路》在新疆低调开机,作为编剧的她进沙漠,勘现场,聊角色,改剧本……为新戏「痛并快乐着」。我问她知不知道网络上《武动乾坤》激起的浪花,她很坦言的回答我「争议一定是有的」。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角色的共生关系是《武动乾坤》的话题讨论

作为一本以「大男主」标志风靡网络的爆款玄幻小说,《武动乾坤之英雄出少年》(以下简称“《武动乾坤》)从立项之初改编方向就一直饱受争议,播出后配角加戏、男主金手指弱化、爽感消失等内容问题也引得观众怨艾纷纷。于是由此产生的争议在编剧李晶凌看来更像一场和观众理念上的碰撞。

「我觉得砍掉一条支线后,对主线没有丝毫影响,这叫配角加戏。但《武动乾坤》的主配之间是互相渗透的缠绕式成长,两者缺一不可。改编后积累式的爽点也与原著散点式爽点不同。」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左为编剧李晶凌,右为《武动乾坤》另一编剧江莱)

从这个角度再看《武动乾坤》,男主角林动的角色形象更丰富了。

电视剧中林动参加黑拳竞技场对决火蟒虎时,见血的肉搏戏和瞬间爆发的人物成长就很有抓住观众注意力的「爽」。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颇受争议的林动式幽默也在故事的开头早早埋下了伏笔。没有父亲林啸和林动之间「怼不是亲爹,互怼才是爱」的吐槽现场,哪里来潇洒不羁、任何时候心态都乐观向上的林动呢?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所以这种主配之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相互交叉成长的经历,不仅推动了主角配角的剧情展开,更是林动之所以成为林动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共生关系」恰恰是配角不加戏的真实力证。

当观众跟着林动一起刷级打怪,背负着拯救苍生的使命一起砥砺前行,受尽冷眼与嘲笑后,才会更加珍惜最后拨云见日的爆发式胜利吧。

无论是林动还是观众,成功不易,理当珍惜。这是李晶凌在《武动乾坤》中呈现的一次严肃的话题讨论。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女性角色应在女编剧笔下,破旧立新。

其实不仅是《武动乾坤》,近年来IP改编化的影视作品都受到了观众一定程度的「骂声」,众口难调的审美取向导致首当其中的「受害者」就是编剧。

拿男频为例,所有小说基本上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屌丝的逆袭」,于是「爽」就成了读者看这类文的核心需求,配角全程就是为主角打脸装逼服务的。这类故事不仅不好改编,现在的观众也不爱看。于是编剧们对男频小说改编的关键就在「深度和爽感的平衡」上。

特别是对于女性编剧而言,从受众到角色都是追求爽感的男性,改编难度非常大。说到这个话题,李晶凌的口气里有一点遗憾。

「其实,男权为上的思维贯式在编剧市场也是存在的。某些时候,我需要扮演一个崇拜者的位置,才能获得比较顺畅的沟通。」

她的话也不难理解,如今的大环境下男性编剧在塑造角色时多少会有些「偏差」,无论是太过直男式的表达还是带有刻板的男性思维,亦或是把女性角色作为男性的附庸品,这对于很多女性编剧来说都是对角色的错误理解和塑造。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诚然,在剧本创作上,男女编剧之间可以良性的沟通,但在女性角色的审美塑造上「差距感」显而易见,这就导致很多电视剧里女性角色都是挨骂担当。李晶凌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来形容一些男编剧眼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美且拖后腿」,但明明女性角色不该只是这样啊。她们可以上阵杀敌沙场点兵,也可以潇洒女侠剑走江湖,独独不该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为了写成自己心里的女性角色,李晶凌在改编《武动乾坤》时一直秉承着「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想法,提笔写作时也有非常真切的「渡人渡己」的使命感,但是没有野心,一个清清爽爽的灵魂。

发掘女性闪光点,让男频拥抱女频成为可能。

「女性编剧的优势就是我们可以在男频文本身男性角色已经很突出的情况下,在其中寻找勇敢自主,不依附于男性,拥有独立思维,与男性交相辉映,甚至引导男性成长的女性角色。」李晶凌如是说。

小夏觉得,这段话应该代表了很多女编剧的心声,毕竟发掘女性的闪光点这是身为同性的真切想法,在这些角色上女编剧们也或多或少投射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编剧市场是精美的华丽鸟笼,那女编剧就该是冲破桎梏的鹰,不该是笼中鸟。

了解审美喜好,再加上心思细腻,能吃得了改男频文的苦,这让女性观众占了多半的观众市场对拥有独特观点的女编剧的观众认同感也更高,女性编剧的空间正在扩大。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虽说男女编剧的优势劣势和逻辑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差别,但越是这样相对的互补优势就越发明显。于是一个略「蠢」的问题抛到了李晶凌面前,男频女频有做良性互动的可能么?这是一个很「激人」的问题,但她不恼,是真的不恼,不是客套。

「我觉得可以啊,为什么不可以?男频写爽点,女频写情感,两者可以结合。这样圈层可以专业化,市场也可以多元化。」

提起这个话题李晶凌突然打开了话匣子,「男频里蔑视女性的世界观不要」、「多对一的感情观也不要」……说起这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小建议来,她直接却不犀利,温和却不含混。不是女权主义者,不喜欢二元对立看待事物,也欣赏男性,总归是对人感兴趣,更对现实感兴趣。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尝到甜头的我又问她,如果要你写一本男频小说,你觉得观众更想看哪个类型?我怕自己冒失或者太激进,她却开放得坦荡。我也总觉得

如果想了解她,尽可以在她写过的戏里去一窥究竟

「我现在觉得大家更想看到东方化的东西,这次的《天醒之路》就做了这样更东方的尝试,向传统武侠回归。」

确实,这两年国内市场追求的是偏画面感的东西(特效等),但高质量的特效如何融入中国的故事背景中,一定是解决兼容度违和的关键。李晶凌一直在坚持的就是很东方的东西,运用更多东方元素。而这些尝试也造就出凸凹有致的齿轮,成为她运转下去的小希望,让她心中所想成为可能。

你不怕疼,就不会疼。

对文字有热情,吃的了编剧行业的苦,肯为女编剧发声,说句颇显老套的句式,是「编剧」这个职业选择了李晶凌。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职业和索求,是幸福的一桩事。

能撑起这一番「浓墨重彩的幸福」,就必要有「宏大的心理」。

李晶凌:女编剧不该是编剧市场的「笼中鸟」

面对网络上的争议和上升为人身攻击的言语,拥有钻石心的女孩自己说「曾经一个项目进组的第一天,导演把剧本扔我脸上了,骂我写的什么鬼。和现实这种劈头盖脸的骂相比,现在网络上的非议都不算什么。」

很神奇的事,几年后李晶凌又遇到了这个导演,才知道当初她所有的委屈和不甘竟是场「乌龙」。并非她改编的作品不好,那个剧本的观众满意度很高。只不过当时剧组临近开机,各方筹备让导演的心理压力过大,整个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日积月累,压力的情绪爆发正好让李晶凌赶上了,并不是她工作的问题。

「其实我很感谢导演,跟过那个项目后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初,没有咬牙默默坚持的恒心,如今我们也看不到这么多好的本子,磨炼也好乌龙也罢,幸好李晶凌一路坚持走下来了。相对的,她这种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并非听不进任何声音,对网络上的指责她选择有辨别能力的听从观众的批评和建议,也随时欢迎观众从角色本身出发和她讨论,让她能发掘角色的更多性,再写再进步。

是的,「写」本身就是愉悦和成就的来源。于李晶凌而言,她爱写,也会写,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女编剧为女性角色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