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25天,第一次考,成功上岸

複習25天,第一次考,成功上岸。

認識一些未成功或繼續奮鬥的考生,一部分純粹打醬油,並沒有複習;一部分簡單複習,沒有用心準備;一部分雖然很努力複習,基於知識累積薄弱,複習方向不對,應試能力較差等原因遲遲未上岸。

複習25天,第一次考,成功上岸

複習25天,第一次考,成功上岸

我的複習歷程,由於報名後才開始複習,白天還要上班,因此時間比較緊,制定詳細的複習計劃,每晚下班做飯吃飯後準時開始複習,時間是19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週末是早8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

準備材料有:購買某公分模塊複習教材,歷年真題,歷年預測題。下載公考軟件。

第一步,五大模塊快速複習,不要求吃透,只是知道考什麼,有什麼概念、名詞和公式,看完一個模塊就做後面的題,做幾套就可以。

第二步,瘋狂刷題。把考試時間控制在100分鐘,手機計時,完全按照真實考試,考完後把每一部分的正確率,整張試卷的正確率全都統計在表格上,幾次試卷之後就大概知道自己每一部分的正確率大概是多少了。

第三步做題加重點複習。根據第二步做題得出的數據統計表,有的放矢,有側重的複習,每天一套行測試卷100分鐘答完,然後開始複習自己覺得能夠再提升的模塊。

第四步,考前適應。把上一年國考和省考的試卷留在這一時間段按照考試流程,認真答完,剩下的就是等第二天參加考試了。

常識部分的複習,據說大部分人複習不復習正確率都在50左右,不排除高手存在。所以短時間很難提升,靠的是長年累月的積累。可以不復習。

言語理解部分複習是沒有按照公考教材上的找而、但是、雖然、這些詞的方法,主要複習的是語感,還有就是閱讀專注度,看完一遍題就知道說的是什麼,鍛鍊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數量關係部分的複習,由於本人是數學渣,費時費力,直接放棄。邏輯推理部分複習類同於言語理解複習。其中圖形推理部分記住常用的圖形變換方式,套上就用,套不出答案就放棄。

重點是資料分析這一部分,複習的好正確率可達100%因此要著重複習,掌握同比,環比等等的名詞,同時學會估算,估算很重要。

考試時據說幾乎沒人能在規定時間內全部答完,比的就是規定時間內答對更多的題。因此適當的放棄一部分自己在複習中薄弱的部分是明智的。

我在考試時,先答常識部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蒙,十分鐘解決完。言語理解和邏輯推理我相對擅長且做的比較快,因此接下來就是做了這兩部分,大概用時50分鐘,然後25道資料分析,我分配了最少40分鐘上不封頂到考試結束的時間做題,力求正確率100%,數量關係部分我只用了10分鐘做了2道,剩下全蒙。行測就這樣答完了。

以上覆習只是根據我個人情況做出的,公考重要的兩點一是要敢於放棄,放棄一部分花了時間複習,沒有太明顯效果,花了時間答題,考試拿不到分數的題。二是根據明確定位,知道自己哪裡薄弱,哪裡強,哪裡能進步,哪裡複習也白搭,有針對性的做出複習調整和考試時間安排。

以上純粹為個人心得,有不科學,不正確的地方還請指正。另外其實我行測不好,主要是申論往上拉了拉分。哈哈哈。

至於面試,我筆試考完,並沒有在乎能不能進面試,就開始投入面試複習,當初我是這樣想的,練習面試不管最後能不能進面試都不是一件吃虧的事,鍛鍊了自己的口才,思維,表達,同時讓自己在人多時不在打怵,這是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的一種能力之一吧,總歸用的到,至於進了面試呢,那更好,因為在等成績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已經提前在複習了。

至於複習方法,觀點和勤練,我記得我當初嘴裡含著金嗓子,每天醒了就開始說,跟一起練習的小夥伴練習提煉觀點,練習組織語言,練習看題速答練習之後,提升真的很大。在一開始練習就要杜絕口語,說不下去,卡斷了,不出聲,不要額,啊,拖長音,一旦養成習慣很難再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