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明朝還能延續多久?

MRLOKI


說起朱由檢,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認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國的這個鍋,真的不該由他來背。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卻發現他身上並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而且責任還不小。我們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較,除了繼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沒有繼承一點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惡習學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殘暴嗜殺的本性,他學的是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殺掉那些人,首先還是因為這些人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著李善長這條線,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開始拼命地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事,都是無法容忍的。其實胡惟庸完全該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髮的濫殺無辜,給朱元璋也留下了殘暴之名。不過他雖然殺了這麼多人,卻沒有把大明的天下給殺亂。因為這時候天下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孫朱由檢手裡,卻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人心都難以聚攏,他卻偏偏要學著祖上殺伐果斷的樣子,冥頑不顧地舉起了屠刀、染紅了雙手。朱由檢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明朝還有許多堪用的武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孫承宗,還有袁崇煥,再後來就是洪承疇。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丟一座城就殺一個將,這天底下的將軍再多也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呀!試問一下,天下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嗎?

他瘋狂殺戮導致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整個朝堂的士氣十分低沉。因為戰敗就會被殺,所以武將在戰場形勢嚴峻之時,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敗反勝,而直接就是投降。因為上諫就會受死,所以文臣們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緊閉嘴巴,這一張口就不能保全項上人頭,誰願意去惹那個嗜殺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親信,用得最順手的還是太監,這可是啪啪打臉的節奏呀,因為他剛上任的時候,可是親手幹掉了魏忠賢。

在他當政的時候,朝堂上的氣氛十分弔詭,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僅僅刑部尚書一職就換掉了十七個,平均一年一個的節奏;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五十個,這樣頻繁的調動,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願看管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再不願意關心大明的天下。後來大明國庫出現虧空,再無力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賑災費用,他請群臣動一動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緘默,這樣的皇帝,還想贏得天下臣子的擁戴嗎?

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的悲慘遭遇,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雖然是文職出身,但他還是在遼東任職,成為文官轉型戍邊的成功典範。特別是他在鎮守寧遠期間,多次在寧遠、寧錦等地取得大捷,這在明朝末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驚天動地的喜訊了,但當時他的命運不濟,因為魏忠賢還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罷官回鄉。後來崇禎皇帝重新啟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敗了皇太極的軍隊。然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卻忽然頭腦短路,居然中了對手的反間計,殺了這位大明戰將。

儘管當時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也確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絕對罪不致死,而且在國難正當用人之際,殺了邊關大將,完全是自毀長城的舉動啊。在魏氏餘黨的一通彈劾面前,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中,剛愎自用、猜疑心強又殘忍暴戾的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能夠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殺死了抗清名將,更是斬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孫元化的御史,則死得更為冤枉。孫元化身上有一手製造西洋火器的絕技。早年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中,抬回去後就重病身亡了。孫元化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了內部叛亂,使得既定的軍事行動失利,就想著自刎求死,沒想到被叛軍俘虜後放了回去。崇禎皇帝竟以此為由,認定他是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將他也處死了。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來說,真的是殘忍暴戾多了。人們在談及明亡原因的時候,可曾想到這一點呢?


零零七說歷史


續不了多久~放心吧。

所謂崇禎殺袁崇煥自毀長城,是清朝以後才有的說法,實際上當時的明朝人,沒人這麼認為。

為什麼清朝會有這個說法呢?這是個複雜的故事。

清朝入關的時候,打的並不是征服中原的旗號,而是——為崇禎皇帝報仇!

說來滑稽,清廷跟崇禎打了十幾年。打的風生水起海枯石爛,末了崇禎一上吊,清朝突然成了崇禎的好朋友了。因為清朝入關打李自成,沒有什麼好藉口,最好的藉口莫過於團結明朝遺老,說為崇禎報仇。

既然是為崇禎報仇,那自然要塑造崇禎的好形象,什麼勵精圖治啊,什麼勤勤懇懇啊。後來順治去給崇禎上墳的時候,還叫了兩聲大哥:“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可是後來李自成平定了,南明消滅了,清朝回過味了。

崇禎皇帝怎麼說也是漢人,是大明朝最後一個老大,咱們這麼吹前朝的末代皇帝真的好嗎??

可是廟號也上了。追悼會也開了,這時候想翻案,就有點打自己臉了。所以清朝的史官們想了想辦法,既然不能否定一個人,就否定他做的事兒吧,否定的這件事兒,就是殺袁崇煥。

只要把袁崇煥吹上天,吹成明朝的萬里長城,有他就有明朝,沒他明朝就完了——然後他被崇禎殺了,那你崇禎活該完蛋,我大清天命所在。

就是這個意思。

客觀來講,袁崇煥能打嗎?能打。忠心嗎?忠心。是個好臣子,可是他有致命的缺點——不懂政治!

當了遼東督師,未經允許殺了朝廷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在北京跟皇上吹牛,說五年消滅皇太極,結果一年不到人家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了。他袁崇煥居然帶著邊防軍擅自來到北京,來了也不好好打,在北京城外跟八旗軍繞圈子,搞得滿城風雨——你究竟想沒想過皇帝是怎麼想的?

所以最後殺袁崇煥的時候,凌遲,北京市民爭相買袁崇煥的肉。生吃,邊吃邊罵,狠的牙癢癢。

沒有袁崇煥,明朝能救回來嗎?

袁崇煥最大的作用是——守遼東,打皇太極。可是我們看到,他的工作並不出色,他主政的時候皇太極打到了北京來。而他死了以後呢,他負責防禦的遼東也沒有被敵人突破,他死前死後沒啥太大區別。

而明朝的心腹大患不是清廷,而是農民軍,是氾濫天下的起義軍。鎮壓這些起義軍靠的是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當時袁崇煥已經死了,估計就算活著,也頂多就是這個級別,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吧。

對待歷史還是要批判的吸收呀~


小約翰


 其實氣數這玩意,說穿了,就是個使用年限,好比餅乾,只能保質三天,你偏三年後吃,就只能拉肚子。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沒準哪天上廁所的時候,被埋進去。  什麼東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國。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見,王朝的年限看不見。  看不見,卻依然存在。  

對於氣數,崇禎是不信的,開始不信。  等到崇禎十四年,怕什麼來什麼,後院起火,前院也起火,盧象升死了,遼東敗了,中原亂了,信了。  在一次檢討會上,他緊繃了十四年的神經,終於崩潰了。  他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  我登基十四年,飽經憂患,國家事情多,災荒多,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這都是我的錯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們似乎也很同情,紛紛發言,說這不是您的錯。  但不是皇帝的錯,是誰的錯呢?  氣數。  幾乎所有的人,眾口一詞,說出了這兩字。  崇禎終於認了,他承認這是氣數。但他終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補救,這麼多年了,補救何用?”  然後接著大哭。  崇禎大哭的時候,李自成正在前進,在屬於他的氣數上,大踏步地前進。 

 在河南,他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只用了兩年時間,就佔領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以及我們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鑑於崇禎同志的倒黴史,已經太長,鑑於他受的苦,實在太多,鑑於不想有人說我拿崇禎同志混事,還鑑於我比較樂觀,不太喜歡落井下石,所以,我決定簡單點,至少保證你不至於看得太過鬱悶。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進,一年後,他進入陝西,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佔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結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嗟爾,明朝  對於上述八個字,崇禎應該是認賬的,因為不認賬不行。  上臺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著臥薪嚐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干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著一起造反。  這種編劇思路,很類似於早些年的經典電視劇《渴望》,按當時編劇思路,就是找個弱女子,什麼壞事、孬事、噁心人到死的事,都讓她碰上,整體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過來,挺住,再一棍子打過來,繼續挺住,挺到最後,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他挨棍子的數量,估計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擊打能力更強,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因為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只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幹?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注: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轉自: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卷。作者:當年明月


太史公記


我回答過很多關於明朝滅亡的問題,明亡不是某一個人的責任,所以問題中的袁崇煥也不會是明朝的救命稻草,更不是明亡的罪魁禍首和幫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思路就是多方位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客觀而立體的看清問題,找到問題的法門……

崇禎皇帝為什麼一定要殺袁崇煥,僅僅是為了一個漏洞百出的反間計嗎?我認為袁崇煥實際上是死於自己的謊言!五年平遼這個彌天大謊是他最終的死因!崇禎皇帝看清了事實,這才惱羞成怒的凌遲處死了袁崇煥。崇禎皇帝有著比其他帝王更嚴苛的處事態度,如果換作太平時期還好,但明末的糟糕形勢使崇禎皇帝的這種性格缺點被無限放大了,袁崇煥不知道簡在帝心的淺顯道理,被殺就沒辦法了。

回到主題,袁崇煥本身的死實際上威脅不到明朝,明朝末年也有眾多的文臣武將可以獨擋一面,但是通過袁崇煥的死帶給了大家一個很壞的信號:崇禎是一個極度刻薄寡恩的皇帝!當他對你失去信心的時候,就會毫不留情的拋棄你!大家的心涼了,都選擇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在明末那個時代才是最大的危害!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袁崇煥確實對明朝的滅亡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還是那句話,明亡於整個中央機構的腐敗,整個國家財政的崩潰,非一朝一夕,是問題的長久積累的緣故,袁崇煥背不起這個鍋!





寅哥解惑


向敬之

袁崇煥之死,世人皆以為冤死,死於崇禎的剛愎自用,容不了救時大才。而滿人則認為是皇太極的反間計,所以清廷第八代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開篇就寫太宗伐明,設反間計誅殺了袁崇煥。

崇禎殺袁崇煥,是聽信了皇太極返回的魏閹餘黨讒言,是自毀長城。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說:“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皆以蓋世之才,治遼事而有餘,然或內毀於閹黨,外罹於反間,不終其位。”

然,相較於熊廷弼、孫承宗相比,他又是死得不冤。

袁崇煥的成功,源於在寧遠大戰中擊潰了努爾哈赤的大軍,在寧錦大戰中又敗了復仇的皇太極,故而使新上臺的崇禎帝倚重,視為柱國重臣。

袁崇煥書生意氣,心胸狹窄,將兩次大捷歸功於自己,而忘記毛文龍強制了後金部分主力而使其以紅衣大炮大敗努爾哈赤,忘記了這兩次大戰中總兵官滿桂等人的浴血奮戰。悍將毛文龍、滿桂成就了袁崇煥。而文龍自負,滿桂被欺,先後死於袁崇煥之手。

袁崇煥恃功自負,私下與皇太極謀和,又對崇禎豪言“五載復遼”卻無實質性的計劃,無疑也是好大喜功之人。

計六奇在《明季北略》說崇禎下令逮捕袁崇煥的罪名有三:一、擅殺毛文龍;二、導致金軍圍京;三、射殺滿桂。袁崇煥即便死得不無冤枉,但他以文臣治軍,容不下有能力的武將,無疑是一個排除異己、貽害國家的致命弱點。

崇禎不殺袁崇煥,也未必能為大明王朝續命太久。當然,如果袁崇煥繼續經略遼東,崇禎帝不把洪承疇調離西北戰場,歷史必然是另一副模樣。


以禮觀書


袁崇煥,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最高位階達到薊遼督師。明崇禎年間總理薊遼事務,在遼期間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崇禎二年清太宗皇太極圍北京,後袁崇煥解北京之圍,但因崇禎帝中清廷的反間計,將袁崇煥處以極刑,千刀萬剮。《明史 袁崇煥傳》中說:至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也就是說袁崇煥死,是明亡不可救的徵兆。

康有為的評價中說:“假若間不行而能盡其才,明或不亡。”假若反間計不行,明或不亡。

筆者和康有為的想法有些不同,袁崇煥若不死,也只能延續明朝的國祚,明朝整體上已經太過腐朽。明朝的內患不在關外而在關內。其二,袁崇煥和崇禎帝在平臺奏對中曾說五年復遼。筆者覺得似乎五年不可能。明朝在關外同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明朝主力部隊被殲滅,失去了遼東大片土地。已經無力組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關外據點全部喪失。軍事上袁崇煥五年復遼的計劃,有點不實際。


再者,筆者前面談到明朝的禍患不在關外,在關內。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是赤字財政,特別是崇禎上臺後,東林黨主政,他們代表那些只會說好聽的話,不會幹實事,手中財富富可敵國,又一毛不拔的地主豪強。明萬曆、天啟年間雖然任用宦官但也開源,比如收商業稅,萬曆朝以前明朝是不收商業稅和出版稅的,但收了商業稅和出版稅等政策這樣變相的侵犯了那些大地主豪強的利益。但國家財政有了盈餘。可是崇禎時東林黨卻要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喂草,部隊糧餉發不出,武器得不到更換,明朝軍隊也自然衰敗。崇禎帝的改革矛頭指向了百姓而不是那些豪強,自然就有李自成農民起義。因為改革驛站,革出了個闖王。

所以筆者認為,袁崇煥不死也不能挽救明朝頹敗的局面。

當闖王的部隊攻破城池擒拿福王時質問他為什麼不用自己十分之一的財產供給部隊?嚇得臉色蒼白。最後被李自成剁成肉醬參著鹿肉,辦了一場福祿宴。


陸棄


崇楨不殺袁崇煥明朝應該還延續一段時間,但明朝終歸要亡的。因為袁崇煥是邊關守將,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決策不起決定作用,甚致不能左右局勢變化。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崇楨皇帝,但他的個人能力和性格上的缺陷是不可能在那艱難時代擔負起時代重任、扭轉乾坤的。所以明朝的滅亡是註定的。

但是如果不殺袁崇煥,按袁崇煥遼人守遼±,大力反腐,嚴肅軍紀的整軍思想,和屯邊守衛為主,少量精銳的機動部隊(關寧鐵騎)以打擊和騷擾清軍後勤等為輔,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松錦戰役,也不會造成明軍精銳全失,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袁崇煥不死,遼東守軍就不會分化,會象鐵拳一樣鎮住清軍,那關內就不用調部隊去參加松錦戰役,那明軍精銳就不會被消滅,關內明軍精銳不失李自成就一時不可能做大,農民軍的一大特點,勝利時群起,失敗就作鳥散,他們沒理想和信抑。綜上所述:崇楨不殺袁崇煥明朝是能延續一段時間的


051698



1627年,天啟帝朱由校駕崩,胞弟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

崇禎登基,大明皇朝千瘡百孔,江河日下,北面後金虎視眈眈,憂亂邊境,西部天災大旱,莊稼失收。國庫空虛。崇禎接手的是個爛攤子,欲重振大明,任重道遠。

朝廷臣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東林黨眾文官受制於他。崇禎作為大明天子,豈能讓大權旁落,下旨斬殺魏忠賢,有忠賢在,那班文官不減亂作非為。

崇禎為了減輕財政負擔,下令解散西北驛卒站,驛卒高迎祥,李自成,劉宗敏等人解散後,適逢陝西天大旱,莊稼絕收,百姓啃草根,嚼樹皮,朝廷又不撥救濟糧,實在沒辦法活,高迎祥發動農民起義,李自成,劉宗敏參加了農民起義,後來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繼任,就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逼得崇禎上吊自殺,大明基本滅亡。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為大明忠心耿耿,寧遠大戰,袁大將軍一箭射死努爾哈赤。其孑皇太極對袁崇煥恨之入骨,袁大將軍關寧鐵奇,威震邊關。皇太極欲除之,利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可憐袁大將軍被崇禎下旨凌遲,在北京西市口被劊子手生生割肉。可悲也,一代忠良。

李自成手握重兵,勢如破竹,孫傳廷,盧象升殉國後,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亦不想攻城,派出使者拜見崇禎,想封其為西北王,不會再打憂大明。崇禎召開朝政大會,東林黨眾大臣反對封王,首輔陳演要同闖賊抗戰到底,不和親。崇禎生性軟弱,憂茅寡斷。如果崇禎聰明點,下旨封李自成西北王,賜金銀財寶,再讓其率領軍隊到山海關協同吳三掛關寧鐵奇,剿滅皇太極。大明不亡,然後南下回南京,召左良玉百萬大軍,焉有不勝。崇禎政治經念太差了,不識得攘外必安內。李自成等不到崇禎信息,下令攻入北京城,崇禎慌不擇路,景山上吊自殺。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稱帝國號:大順,李自成軍隊士兵不得民心,燒殺奸掠,劉宗敏殺死吳三桂父親吳襄,更霸其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本想歸付大順朝,見父親被殺,愛妾被劉宗敏霸佔,衝宼一怒為紅顏,放滿清皇太極入關,滅了李自成。滿清一統中原,定都北京,國號:大清。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失去民心政權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亡於崇禎。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歷史愛好者88


太冤枉崇禎啦!!!!

一、殺袁應該是當時滴政府滴程序性政策所致,與崇禎無直接關係。

明朝政體決定了皇帝權力有限,特別是袁犯規很大又多,在政體制度下,如御史言官會立馬按機制彈劾(否則御史包庇被發現自己下場更慘——連坐估計會到宗族級),證據確鑿或有邏輯可能滴話,袁都會走向末路!!前者後果就是剮刑,後者罷官。而崇禎如果威望不夠(符合當時情況),理由不足而拯救袁滴話,隨時會被皇族集團乃至文官集團趕下臺,甚至性命不保——這是當時政局白熱化滴必然反應。



二、殺不殺袁,估計不是主要問題,而是當時滴軍事體制以及替代人選等問題沒有安排妥當。沒有妥當滴話,袁一死,整個以袁為靠山地軍事經濟勢力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滴醜事被暴露抓住把柄而覆滅——那時滴將校在外,貓膩很多,(比如殺毛文龍滴相互貓膩)各種原因造成!如果替代人選能夠服眾,特別是在貓膩問題上做好平衡,那麼,即使軍事水平差,那也能夠維持前線穩定!!!因為平衡好,就是保住了將校及家小性命,戰場上能不全力賣命???而且還可能反敗為勝!!!如果不處理袁,一個最大問題是,袁可能會挾持軍隊,因為其以及部下各種犯規問題而走極端,後果就是挾持軍隊投降滿清,也就自動加速王朝滅亡! ——政府行政機制在,不會蠻幹滴,都會後果衡量滴非常清楚。後史只是為了政治而矇騙非親歷滴讀書人和大眾,博取對自身滴政治價值。


三、事實上,當時敵對雙方都處在白熱化階段,只是由於某些新增因素使清朝多了幾口氣(比如殺了毛文龍),因此使危機平衡態勢有利於清了!而高壓之下,在當時環境下,上到皇帝勳貴高官下到百姓都精神崩潰了(清集團也是一樣),精神崩潰後,大腦茫然,失誤加大,自然更難以抵抗,最後出賣靈魂之人增多,天平最終向一方倒下!!!有過戰亂經歷滴人怕是感同身受吧……這種環境下,只有放棄一切,包括生命,才有可能擺脫歷史宿命!因為貓膩是死,膽小是死,出賣靈魂最後也是死,最後還是正氣勇猛者能留全屍,或者成為史冊英雄!!



請好好記住崇禎末年滴那些著名英雄們,包括皇帝……


hao33合親1斤兵


明亡,總的來說,不是殺了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氣數已盡,或者說天要亡明。

首先,明中後期,白銀外流非常嚴重,導致朝廷稅收困難,長期沒錢。萬曆三大徵的前提是萬曆皇帝用自己的私房錢打了兩次朝鮮戰役,而且一直摳摳嗖嗖的就幾萬人。白銀外流,跟大明閉關鎖國和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擴張都有很大關係。但是兲朝以前都是閉關鎖國為主的,大明白銀外流是倒黴在正好撞到資本主義世界貿易大發展時期。

其次,黨爭誤國。不是給魏閹翻案,但是閹黨形成跟東林這幫人確有莫大關係:要麼跟著我尾巴,要麼我弄死你。言官的氣節變成了黨爭的工具,誰辦事我辦誰。最後財大氣粗的東林(多說一句,回頭去看看東林背後江浙那幫大商人,他們才是東林屢敗能夠屢戰,最後翻身的根本因素)一統天下,也就沒有人聽崇禎的了。如果沒有其他問題一起出現,最後出現一個收拾黨爭的皇帝,基本上是必然的。可惜,大明太倒黴了,不但缺錢,還遇到另一個因素。

這就是第三個因素:天災。現在的朋友們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去問問62年捱過餓的長輩,連年天災對老百姓啥概念。大明時代的大部分農業生產基本上看天吃飯,豐年老百姓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捱餓,災年就靠要飯和救濟,連續災年嘛……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共同特點,就是災民出身。而且明末災年真是連續不斷,大明不是一般的倒黴啊!如果沒有連續天災,應該不會出現這麼大數量的流民。

總結起來就是:沒錢了;黨爭,政府收不起來稅,繼續沒錢;天災,政府沒錢救災;流民造反,政府不但沒錢賑災,還得掏錢平叛,還付不出軍餉,大量官軍倒戈。所以,袁崇煥殺不殺,其實也就那樣。殺袁崇煥,主要是崇禎皇帝和京畿百姓需要出一口惡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