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僅有4位友誼獎獲得者,爲何均出自平安?

國慶前夕,2018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這個已有27年曆史的獎項,是由中國政府頒發給外國專家的最高榮譽,用於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

獲獎者為來自21個國家的50位專家,其中一位便是中國平安副首席執行官兼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9月29日,李源祥從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手中接過這項榮譽。9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李源祥等獲獎者,並邀請他們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週年招待會。

新加坡籍的李源祥,北美精算師出身,曾任新加坡金融監管局官員、英國保誠高管。他獲得此獎,是源於他紮根中國20多年,積極投身到中國保險、醫療健康行業的創新發展中,致力於將國外先進保險理念與中國實際結合並不斷髮展創新。

李源祥的這枚“友誼獎”獎章,已經是平安集團功勳牆上的第四枚中國政府“友誼獎”了。平安集團前總精算師斯蒂芬· 邁爾、平安銀行前行長理查德·傑克遜、平安旗下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CEO計葵生分別在2001年、2007年、2014年獲評該獎項,並分別受到三任總理的親切接見。


至此,中國金融界獲此殊榮的4位外籍高管,均出自平安。他們獲獎並非偶然,而是中國平安“外腦”策略以及30年來貫徹特有人才觀念的結果。

目前,中國平安前100名高管中國際化人才佔比超過60%,均來自國際頂尖企業,平均經驗超過20年。這些“外腦”包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巴西、韓國等國的外藉人才,他們來自麥肯錫、高盛、匯豐、花旗、阿里巴巴、華為、新鴻基等國內外一流企業。

對於“外腦”的作用,馬明哲曾在《平安心語》解釋道:

一,請他們來做事,充分發揮他們在理念、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優勢,在促進業務發展、提升投資收益、防範經營風險等方面直接創造價值。在平安的集團或者子公司層面,不少“外腦”一進來,就直接擔任某一業務板塊的執行官,或者某個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全權負責這個領域的工作,人、財、物、架構、體系等,都會在集團系統平臺的支持下,授權其充分管理,對成敗負全責。

二,借他們之力來搭建平臺,幫助平安建立起能與國際接軌的經營管理體系、制度、標準和流程。

三,用他們來培養本土人才,通過傳幫帶、輪崗等多種方式,把平安的重點培養人才交給他們來帶,最終帶動本土人才的成長。

歷經30年的發展,中國平安在選人、用人上開放、大膽,悄然已經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國際化人才用人之道。而中國平安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從最初單一財產保險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並緊跟智能時代的潮流,推進科技創新,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用人觀,在不同戰略發展階段,用對了不同的人才。

平安產險遼寧分公司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