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1

近日,“娘炮之爭”愈演愈烈,國家主流媒體也加入了論戰。在9月6日21時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娘炮”之風當休矣》後,23時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評論文章《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

這兩篇文章頓時引起了網友的大量圍觀,不少網友認為這兩家媒體在“娘炮之爭”上持對立立場。

新華社發表的文中寫道,“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人民日報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並稱“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這兩種觀點,都有支持者。

2

但是多數網民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娘炮”刷屏的反常現象表示擔憂,呼籲“好好治治這股娘炮歪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

而“少年娘則國娘”的聲音一直頗有市場,有人認為對陰柔小鮮肉的迷戀會讓青少年的審美觀向“娘炮”方向發展,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盛必須是陽剛英勇的青年們撐起來的。

有個小學生寫的《開學第一課》觀後感被廣泛熱傳,其中有一句深得人心:“少年娘則國娘,我要做個血性男子漢 ,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3

在娘化現象日益嚴重的過程中,僅僅靠發文批判就能解決問題嗎?

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喜歡什麼,追求什麼,不是平白無故的。這些小鮮肉的成長,被包裝,也是為了迎合當下人的口味。

所以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這才是發人深思的。

換句話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偶像的自由,也有自己喜好的理由,如果因為喜歡娘炮就被禁止,被抨擊,那這是社會自由的退步。央媒固然有引導輿論的責任,但沒有禁止的權利。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4

娘炮”本沒有錯,錯的是背後製造、鼓吹“娘炮”現象的人。

大多數網友對此持贊同意見,認為存在即是合理,但要在包容文化多元性的同時,避免讓男子“女性化”成為主流,他們認為要正確引導社會主流文化走向。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還有網友認為,“明星”等公眾人物,有責任嚴於律己,自覺接受大眾監督,正確引導青少年。當下某些公眾人物的表現,確實有值得改進之處。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部分網友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男生化淡妝、適當追求整潔精緻的外表沒有什麼不合適,主要是看內在氣概和才華,獨立的人格、正直的精神和堅韌的責任感才是更值得我們倡導的男性品質。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兩大官媒因“娘炮”互懟,真的會出現“少年娘則國娘嗎”?

話說,關於“娘炮”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