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有機會趕超阿里巴巴嗎?

曾經,中國電商業兩大巨頭中,阿里巴巴看似是那個已經吃盡中國網民,摸到天花板,潛力有限的一家;而對京東來說,則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但在兩家公司上市後的四年中,反而是阿里巴巴增速一直大於京東,在海外擴張和線下新零售市場攻城拔寨。京東增速緩步下滑至30%之時,阿里電商業務卻有高達60%的增速。


京東有機會趕超阿里巴巴嗎?

而且這個情況並沒有好轉,原本等待京東開墾的下沉城市市場,被忽然出現的拼多多插上了登陸旗幟。

如果說拼多多在京東的傳統視野之外,但在生鮮超市和新零售這個它跟蹤多年的領域——京東早就看到了生鮮線下店難以被電商替代,並在2015年就投資了生鮮超市永輝——京東也意外地落後了。

京東旗下的7 fresh開業於2018年1月開業,比阿里的盒馬鮮生的第一家門店晚了兩年,也落後於類似形態的永輝超級物種和蘇寧蘇鮮生。目前,盒馬App門店列表顯示,它在全國的11個城市已開業和即將開業門店數超過了100家,而京東7 fresh只有兩家店,且都在北京。

京東有機會趕超阿里巴巴嗎?

我們再從兩者的商業模式上,京東本身有侷限性:作為零售公司,京東的毛利不高,這讓它對創新和虧損的容忍度天然更小。

即使從早期低毛利的3C品類,向高毛利品類擴張,增加了開放平臺佣金和廣告收入後,京東毛利率從七年前的5%,提升到2018年Q2的13.5%,但也遠低於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同期阿里毛利率為50.7%。

京東有機會趕超阿里巴巴嗎?

據前京東高層人士講“阿里的業務非常多元化,哪怕它的毛利下一個點,也影響不大。而京東體量小、利潤率低,一旦追求盈利,就沒有虧損空間了。”

但京東歷史上並不忌憚虧損,包括讓業界側目的大規模物流建設,在家電上與蘇寧國美開戰,在圖書上零利潤掃蕩噹噹。京東正是靠一項項鉅虧建立了自己的壁壘。現在的京東,相比十年前劉強東力排眾議、以驚人的勇氣自建物流、向全品類擴張時,已經變大了很多:團隊人數從1500人擴大到17萬人,漲了一百倍。此時的劉強東是否還能洞察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