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日前,貴州省民宗委公佈了255個擬命名的全省第三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貴安新區高峰鎮王家院村、馬場鎮松林村上榜。

近日,記者走進這兩個村,探訪其民族特色、風俗習慣、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亮點,分享給廣大讀者。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歡快的舞蹈跳起來。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

松林村

傳承民族文化 打造幸福村寨

10月初,在馬場鎮松林村村委會前的廣場上,村民正跳著歡快的舞蹈。

作為苗族同胞接近三分之二的少數民族村寨,這樣和諧歡樂的景象,時常在松林村上演,一幅村美人樂的畫卷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漢族苗族水乳交融

“爹啊,娘啊,您把女兒當朵花,一尺五寸撫養大。花了錢來費了心,女兒哪忍離開家。”這是在松林村村民舉辦的傳統婚禮上,苗家女兒出嫁前經常唱到的一首歌謠,字裡行間飽含著苗家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

“歡迎你們到我家來,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我有顆熱情的心。”為了感謝客人們的幫忙,主人家通常會用這樣一句熱情卻又謙虛的歌詞,送上第一杯感謝的美酒。新房裡燈火通明、裝飾一新,廚房裡鍋鏟碰撞的聲音此消彼長,奏響了美好生活的旋律。

10月10日,在松林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化從的帶領下,記者一行感受到了苗家婚禮的別樣風情,也領略了當地的歡喜熱鬧。

沒想到這般濃郁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還會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的村寨保留得十分完整,更讓記者意外的是,松林村不少“漢族兄弟”都會講苗話。

“nong nong mo ni?”

“nong la!”

這番對話發生在該村村委會前的廣場上,村民陳軍見到了陳化從,上前熱情地打招呼,內容就是“吃飯了嗎”,對方回應“吃了”。

看到這一幕,記者本以為陳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苗族人,經介紹才得知原來陳軍是漢族人,妻子是該村新寨組的居民。幾年前,他和妻子結婚後來到了松林村居住,由於妻子孃家人全都是苗族人,為了更好地融入家庭,妻子就當起了陳軍的“老師”,2年的時間,陳軍終於“出師”。

“可以啊,陳軍現在說苗話越來越地道了!”陳化從笑著拍了拍陳軍的肩膀。

“陳支書,別說是聽懂了,現在就是全程用苗語說話交流都沒有問題。學會以後,不僅和家人交談更加融洽,還交到了很多朋友。”陳軍笑言。

其實,當地漢族學會苗話的遠不止陳軍。“在我們村的三個組,雞窩組的漢族人口最多,但他們基本上都能用苗話說上幾句,這得益於良好的語言環境,大家在平日交談中都說苗話,一來顯得親切,二來也是為了傳承!”陳化從說。

“五員”共譜生態戀歌

松林村有著優美的湖畔、滿眼的蒼翠,更讓人暖心的是各民族石榴籽般和諧共生。這也體現在他們對家園的用心守護上。

松林村有松林、雞窩、新寨3個村民小組,共105戶415人,苗族同胞和漢族兄弟成為一家人,對綠水青山的保護也融入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去年8月起,由村委會直接聘請村民當起“護林員”“護水員”“護氣員”“保潔員”“監督員”,這也調動了村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村民陳光榮就是這“五員”大軍中的一員,當“護林員”時,他50多歲了,這個年紀在農村對著小年輕,可以毫不客氣地自稱“老輩子”,坦然地喝下別人敬的茶。

一份收入不高卻十分辛苦的工作,他圖什麼?

“這片綠水青山,就是寶貝!沒有這些好風景,哪會有遊客?沒有遊客,哪裡來致富路?”文化程度不高,但陳光榮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著自己樸實的理解,“守住這片森林,就是守住了咱村的命根子!”

有人說,松林村最不缺的就是樹。漫山遍野的林子,有什麼值得守護的?這話倒也不假。松林村坐落在紅楓湖畔,整座村寨被群山環抱,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松林人,哪個不是在山林裡玩耍長大的?家鄉的山林,是陳光榮人生的印記,和他血脈相連,抹不去、擦不掉。

所以,陳光榮選擇守護——

他說:“我們苗族世代聚居在這裡,祖先留下的山山水水我一定要守好了!”

現在,更讓陳光榮開心的是,綠水青山讓村民端上了“金飯碗”,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松林村旅遊,村裡也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鄉親們早已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那邊遊人如織,這邊陳光榮沿著公路繼續走著,以充滿柔情的目光望向樹林。

轉型鋪就幸福大道

在松林村,除了有全員上陣當“五員”的生態環保自覺,也有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耕種模式的務實之舉。

在這條轉型的道路上,會說苗話的陳軍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一家的生活面貌也因此改變,迎來了脫貧致富的“彩虹”,開上了奔向小康之路的“汽車”。

“滴滴滴!”陳軍開著小轎車,來到了雞窩組QQ農場,來接妻子陳德芬下班回家。過去陳德芬和陳軍一直在家中務農,種植的都是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不高。後來在村支兩委的鼓勵下,陳軍一家主動轉型,帶頭種起了經濟作物,黃瓜、辣椒和茄子等品種,輪番出現在陳軍家的田間地頭。

“當時你就不擔心種出來的東西沒銷路嗎?”

“這完全不用擔心!”

原來,早在謀劃栽種精品蔬菜之前,在新區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松林村與貴州省綠色農產品流通控股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為精品蔬菜找到了銷路。

後來,陳德芬來到了QQ農場工作,兩口子就近“創業”、就業,一家人的生活從此變了大樣。

在松林村,和陳軍一樣發展精品蔬菜種植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夥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金秋十月,放眼望去,含苞待放的“松林名片”金色燦菊已經抬起“害羞的臉龐”,待到小小菊花盛放為一片金色海洋時,記者期待一杯“貴安尚菊”,與這個置身山水環抱的特色村寨再次親密相擁。

(本報記者 趙旭婉婷)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紡車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特色木質建築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藤甲文字


走進特色村寨 體驗別樣魅力

藤甲冑

王家院村

苗鄉深處尋美 山裡江南醉人

清晨走進高峰鎮王家院村,空氣清新宜人,路面乾淨整潔,月亮灣流水潺潺,藤甲部落掩映其中,一幅白牆黑瓦的山水民居畫卷展現眼前。

多彩文化訴衷腸

一路行走,最先來到青魚塘苗寨,貴安大道、貴昆鐵路、滬昆高鐵穿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青魚塘苗寨共94戶400餘人,苗族佔90%以上,系西部苗族青苗支系,有著數百年民族文化歷史。”王家院村黨支部書記李斌介紹說,這裡承載著完整的民族文化元素,生產生活仍保留著濃厚的民族傳統習慣,至今依然傳承刺繡、蠟染等苗族民間技藝和蘆笙、簫筒、嗩吶等樂器。

“唱苗族古歌,釀苗家米酒,濃郁的苗族文化味遍及整個苗寨,這裡保留‘正月跳花’‘四月八’‘七月跳米花’等傳統節日。”李斌說。

歌舞是王家院村村民多年來的喜好。村裡有10餘支文藝表演隊,包括唱歌、跳舞、地方戲等,演員達200多人。

說到地方戲,就要數村裡的“跳岳飛傳”了。“跳岳飛傳”講述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備受中老年人喜愛。演繹方式以讀、唱、說、武著稱,整個曲目有12個角色,扮演角色的演員各有分工。

“‘跳岳飛傳’長期以來被當地和周邊村民,當作一種吉利、紅火的象徵。”王家院村村委委員莫金華說,通常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村民會邀請“跳岳飛傳”的演員團隊到家裡“開財門”,希望來年風調雨順。

王家院村還有“跳花”活動,這是青年男女最喜歡的活動了。“跳花”過去叫“樂歌場”,因場景不同,呈現的形式也不一樣。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在村裡寬闊的場地,往往幾十對青年男女面對面站成兩排,男子吹奏蘆笙,女子跳舞。

“這種樸素、簡單、大方的表白,傳遞的是傳統的愛情觀。”莫金華說,村民喜愛歌舞、地方戲,陶冶了淳樸、開朗的性情,村裡處處都是幸福的笑臉和歡樂的歌舞聲,訴說著多彩文化的魅力。

苗家有著“苗家迎客不握手,手捧彎彎牛角酒,酒淡情濃酒歌甜,醉在苗家不想走”的迎客風俗。秀美的山水風景、熱情好客的苗家兒女令人沉醉。漫步河邊,記者不禁萌發奇想,倘若泛一葉輕舟,聽近水魚兒輕鳴,觀遠處村民勞作,心兒都醉了,那就醉在這山裡江南的水鄉。

藤甲部落展風情

在青魚塘森林茂密處,有一處藤甲部落民族風情園,佔地約500餘畝。

該處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獨一無二的民族風情區,這裡的木質建築、紡車、藤甲文化將人們帶到“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中。

導遊周小鳳講解說,三國時期,蜀國南部相繼發生叛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大軍平定孟獲,第七次孟獲請來了烏戈國英勇善戰的藤甲兵,將蜀軍打得潰不成軍。此甲用山間青藤做成,先用油浸泡,半年後方取出,晾乾後復浸油中,如此十餘遍,方造成鎧甲。鎧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劍皆不能入。隨後,諸葛亮設計火燒藤甲軍,平息叛亂……

“火燒藤甲兵,燒的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藤甲冑。”周小鳳說。

“沒想到電視劇裡的《三國演義》,在這裡可以情景再現。”慕名而來的遊客驚喜不已。

“藤甲冑的製作過程非常繁瑣,足足有13道工序,缺一不可,這樣製作出來的藤甲冑,不僅堅固而且具有韌性。”周小鳳向遊客講解藤甲冑的製作過程。

每逢週末、節假日,遊客劇增,藤甲部落民族風情園正迎來快速發展的好時機。

醉美風光迎客來

王家院村是新區有名的“葡萄村”。金秋時節,葡萄是看不到了,村民大多忙著給葡萄樹施農家肥。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王家院村利用良好的資源發展民族風情旅遊,遊客絡繹不絕。

“這些年來,王家院村一直致力於發展葡萄產業,全村種植了幾千畝水晶葡萄,每年的葡萄產值在2800萬元以上。”李斌說。

在發展水晶葡萄的同時,王家院村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全村道路四通八達,環境更加優美,吃、住、遊等都能滿足遊客的需要。

在保留傳統民族風情和田園風光的基礎上,村民們還合理利用田地種植葡萄和草莓等經濟作物,這裡的草莓和葡萄備受遊客喜愛。

“該村的區位優勢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賦予了青魚塘新的內涵、實現了新的轉變。尤其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青魚塘採用最先進的膜生物技術,實現汙水處理一體化,建立起‘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模式,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處理,使村民居住條件有了質的飛躍。”李斌說。

(本報記者 董仕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