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牀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人民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智慧是槓槓的。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累積的經驗,用膾炙人口的短語淺顯易懂地解釋著博大精深的道理。酒後茶餘我們與他們聊天之時。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也許你曾經聽到過這麼一句諺語:“床不離七,棺不過八,桌不離九?”看似他們之間關係不大,興許有些深意呢?

我來提醒一下大家,這裡的數字其實和尺寸有些關係,也許和他們的製作規格有關?沒錯,這些話最早是村裡有經驗的老木匠說的話,代代相傳成了木匠做工時流傳下的規矩。

魯班是我國史上最早的木匠大家都應該知道,作為木匠的開山鼻祖,他還有一木匠小冊子《魯班經》,這裡面就有上文的這幾句話,這句話其實是不完整的。從這幾句不完整的話就能看出來,魯班大師的數學真的很優秀。

它們前面還有兩小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這樣看起來就有意思許多了。

既然是木匠留下的話,這些又是古代木匠製作的物件,顯然就和木製的東西有掛鉤了。做東西講究的是合適,對於物件來說合適代表著數字,數字就是他們的尺寸參考。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古代的人對於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誠、對於討吉利,祈福之類的事情非常重視,比如說,他們會託物寓志,將自己的意願寄託在其中,木器就是其中之一。

上文諺語後面的數字,不僅是數字,更用諧音淺顯地傳遞著美好願景。這些諺語得以在歷史中留存,不得不說,古人真的是有著超人的智慧!

先說說第一句凳子,直譯說的話就是凳子不離開三,在製作凳子的過程中,餘數常有一個三,比如說,一尺三、五尺三,這和三國故事裡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有著關聯。

老話說凳子有三,兄弟靠山。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人,是可以當做自己的兄弟的人。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再說說下一句話,什麼是不離五的門,還要從過去門的尺寸說起,過去農村家院的門在製作的時候,門框的大小,門的寬度和窄度,所有關於門的尺寸最後面都會有五。

這是一種美好願望有了門想要取五福迎到自己的家裡。古人真有想法,圖個好彩頭都這麼努力。

凳子和門說完了,接下來就是床了,床為什麼不能離七呢?緣由很簡單,家庭和睦萬事興隆,大多數情況下全家和諧意味著夫妻琴瑟和鳴,互相之間相敬如賓。

而這句話有著和百年好合異曲同工的祝願。無獨有偶,在古代,做一張床也非常講究,當然尺寸的最後面一定有數字七,比如說三尺七、四尺七之類的。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換做現在也就是包括了一米二,一米五和一米八多,古人的身高大多就是在這個區間之內,因此大家都是按著這幾個尺寸去買床,十分地嚴格。

雖說生死有命,但無論現代還是過去人們都分外重視自己的棺材,古人和現在的人不同,他們不太避諱棺木。做棺材的尺寸統統都是八尺,一分不多一分也不少,無論買家的個子有多高多矮,都是按著八尺去安排他的棺木。這也和諧音有關。

“八”和“發”是諧音字,“棺”和“官”也是諧音,古人喜歡這兩個字喜歡得不得了,碰到了,不就要發財升官了嗎,何樂而傷呢,他們會更開心呢。當然八尺棺材也是為了好裝東西。

古時有一種說法“七尺男兒”,而人正常也就七尺高,如果把棺材做成八尺,那還可以裝一些東西陪著他,七尺棺材反而裝不下,看來八尺既實用又討人歡喜。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是誰說的?他的數學真優秀

現在吃飯人多時,一般會被安排到八仙桌上上座,坐在大方桌上,按照一桌八個人去算,一邊就坐兩個人。而桌子的長度,是由人的肩部的寬度去決定。

一般男女人均肩寬在四十五釐米左右,這樣的話,九十釐米是桌子製作的最低長度,“桌不離九”就是這個意思,除此之外,“九”和“酒”也是諧音,吃飯哪能少得了喝酒,可謂是一語雙關。

網友們對如此巧妙的諺語發出讚歎,我也對此讚不絕口,對這些農村俗語你也有看法吧?歡迎與我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