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的溫泉中 它是第一個靠「衆籌」火的

在國內的溫泉中 它是第一個靠“眾籌”火的

從化溫泉牌坊

在國內的溫泉中 它是第一個靠“眾籌”火的

劉沛泉別墅

在國內的溫泉中 它是第一個靠“眾籌”火的

陳濟棠別墅

最近有則新聞,說科學家利用無人機,在亞馬遜的密林裡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原始部落。可見飛機是個好東西,使我們觀察世界多了一個維度。話說在廣州,也有這麼一處從高空發現的美景,它便是全國開發最早、最出名的溫泉景區之一 ——從化溫泉。

時至今日,廣東的溫泉已是星羅棋佈。但從化溫泉傳奇的發現過程、與中外名人相伴的往事、作為城市地標的獨特身份綜合一體,令其仍是鶴立的存在。尤其是它的初期開發,堪稱民間合夥人眾籌項目的範本,又是精彩的傳播學和營銷學案例。

一次觀察地形的飛行

令“熱水塘”變成了“從化溫泉”

用“發現”這個詞來形容上世紀30年代從化溫泉的公之於眾,大概和說哥倫布“發現”了美洲一樣,是為了便於敘述而揀選的、帶有特定含義的說法。正如歐洲人登上美洲海岸時,印第安人早已遍佈整片大陸一樣,1933年西南民用航空公司經理劉沛泉、名律師陳大年及醫藥界知名人士梁培基的那次“發現”之旅,也是在當地人早已純天然原生態地利用溫泉資源的情況下進行的。只是他們相對特殊的身份,令從化溫泉的大名得以走出深山,進而享譽全國乃至世界。

1982年春節前,劉沛泉胞妹劉慧嫻在從化溫泉度過了三天寧靜的生活。她在河東賓館的第五、第六號樓附近,看到了鐫刻有“溫泉”二字的石碑,觸景生情,娓娓道出一篇回憶性長文,令今天的我們可以一睹當年的若干細節。

按劉慧嫻的說法,劉沛泉發現從化溫泉,實屬無心插柳。當時西南民用航空公司剛剛開辦,百事待興。一天,劉沛泉駕機觀察地形,飛抵從化縣境,“發現有清流如帶,掩映於叢山之中。低飛審視,竟是飛濤奔瀉的大瀑布。這一發現使他驚奇而又高興。因為這個大瀑布與他所知道的鼎湖、清遠飛水潭等有名瀑布相比,實在壯觀得多。”劉沛泉覺得這麼壯觀的一座瀑布,就這樣埋沒在荒山野嶺之中未免太可惜。返航後,他立即約上好友陳大年和梁培基,又飛了一次。大家都大為驚歎,十分讚賞,覺得很值得開發。

三位執行力超強的好友說幹就幹,不久後又開著汽車來了一趟,按之前記錄下的方位開到附近,在荒原中下車步行,披荊斬棘,一直來到流溪河邊。他們本來的設想是找山民做嚮導,找到瀑布。沒想到尋覓間又有了大發現:一處泥沼撲撲地冒著蒸汽。向當地人一問,回答道:“這個泥沼啊,可以把雞蛋泡熟!”原來這就是一處溫泉泉眼的所在。這個意料之外的發現,令他們“狂喜不禁”。

據華南師大李鵬、封丹兩位博士的考察,這處泉眼所在地一帶古時山高林密,人跡罕至,原名“青龍頭”。當時的村落旁有九處溫泉泉眼自然湧出,其大者積水成塘,稱“熱水塘”。自打這幾個人在泉眼邊立起了一塊刻著“溫泉”二字的石碑作為開荒的標誌,“從化溫泉”這個新名字才正式出現在廣州的地理版圖中。

在近乎未拓的深山中

嘗試國外成熟商業模式的本土化

據劉慧嫻的記述,陳大年是日本留學生;梁培基曾在日本療養,考察過日本的醫療事業;劉沛泉也到過日本,“他們都見過日本的溫泉區,成為普通民眾的遊樂場所。劉沛泉也見過我國的一些溫泉,如重慶的南溫泉和北溫泉,建設差強人意,但泉水的溫度不高;雲南安寧溫泉,還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效益。”此外如當時南京的湯山溫泉、北京的小湯山溫泉,也不是普通民眾能自由享受的。從化此處則不然,既有青山綠水,又有大瀑布,風景秀麗,溫泉的水溫又高,值得開發。於是,“三個人都下了這個決心”。

在研究考察溫泉的同時,經過多次艱苦的勘探,原先在空中看見的“百丈帶”大瀑布也找到了。劉沛泉等三人對這些發現,“一有機會,便在大庭廣眾中大肆宣揚,縱談大笑,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於是人們把他們喚作“從化溫泉三大怪” 。

三人的這種“癲怪”之舉,或許也可算是一種刻意的營銷。三人雖有開發的決心,在經濟水平方面也都屬當時的中上水平,但在近乎未拓之地搞大規模開發,所需的資金和其他方面的資源,對他們來說還是太過龐大。於是發動社會力量融資就成了唯一出路。

要融資,首先需要有切實可見的標的,有先期投入作為鋪墊。三人先找到當時主政廣東的陳濟棠,結果碰了軟釘子。接著他們又去找陳大年的學生、從化縣縣長李務滋。開始李務滋表示為難,後來被說服了,答應合作。於是四人集資,先在附近蓋起一座簡樸的“玉壺溪館”茶室,作為他們到從化時的住處和吸引遊人的首個落腳點。劉慧嫻說,這是一座“四面走廊、中央升高半米的三間日本式房子,是竹木結構,茅草蓋頂,牆身竹織批蕩的大棚,每個房間可擠住十多人。寬闊的走廊擺著不少坐臥兩用的竹床及竹椅,供遊客觀景和休息。館中備有幾十套被褥、竹柺杖及草帽,供遊人借用”,館後邊“建有小棚,內設白瓷磚砌成的三個溫泉浴池,可供數人同時浸浴。又在附近另一個溫泉眼旁,建有排列著四個浴室的磚瓦木結構平房一間,供遊人入浴”。這實際就是一座簡樸但“有品”的現場售樓處。那時建築物外是荒涼原野,雜草叢生,蛇鼠出沒,遊人要持杖而行,還有一個工作人員患瘧疾喪生。但館中仍有過一個晚上招待了因大雨沖壞公路而回不了廣州的150位遊客臨時留宿的最高紀錄,可見大家對這處開發項目,熱情還是蠻高的。廣東人的投資眼光,真是呱呱叫!

名人站臺、社會發動

用有限投入撬動龐大資本

接下來,幾人四處邀請社會名流、教授、中小學教師、醫生、律師和各階層熱心的人士以及群眾團體等到溫泉來遊覽,又請嶺南大學化學系和在廣州行醫的德籍醫生柯道對溫泉水質進行化驗,從“科學”的角度證明溫泉水的保健效果。從而製成“溫泉水質化學分析表”,廣為印發。嶺南大學女教授、當時的社會名流冼玉清也專門熱情撰文介紹。當時的報紙上還時不時刊出這樣的廣告:“從化溫泉無論冷熱天時,泉水常溫暖可愛,經無數化學家化驗證明,泉水含有硫鎂等質,沐浴最宜,有宜衛生,於皮膚保健尤有特效……”逐漸地,社會各界的資金開始彙集而來。四人因勢利導,於1934年成立了“從化溫泉建設促進會”,招收會員,規定會員可以免費住宿,凡捐款三百元的個人或團體,都可在促進會購置的荒地中,分得地皮以建築別墅、樓房。

據劉慧嫻記述,1934年底,政府修築路經從化的公築到溫泉區附近,交通方便了,開荒者每週末都必帶一批親友來遊。中外名流每到廣州也以一遊溫泉為快。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巡視”廣東省時就曾住在溫泉。荷包漸豐的促進會逐段逐塊收購溫泉區鄉民的土地,並請從化縣政府徵撥山崗平地,僱工開路填坑,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他們還充分利用社會上可資使用的低成本資源,如勷勤工學院(陳濟棠設立,1937年併入中大)師生的實習測量等。

不久,由流溪河西通到“百丈帶”的山路修通,沿路的旅遊設施也初步建立起來。促進會並在所購土地範圍內廣植樹木,插竹成林,在山水的野趣外,著力營造更加適合城市居民口味的“自然”景觀。這一切,自然進一步帶動資金的湧入。據李鵬博士在其相關專論中的數據,“1934-1936年3年間,從化溫泉建設了22棟別墅樓宇,使從化溫泉實現了第一次興起”。幾位合夥人當然各有小天地,劉沛泉罄其家財在第一個溫泉眼附近建起了“若夢廬”,梁培基築“溪濱一屋”,陳大年修“如玉軒”,李務滋則安排了冰室和浴室於此。

就連最初不支持開發的陳濟棠也來分一杯羹。劉慧嫻記述,陳濟棠和兄長陳維周分別擇地在河東靠山處興建了宮殿式的黃琉璃瓦蓋頂、綠瓦鑲邊的富麗堂皇的別墅。當時的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都在溫泉區內建造房子。到了1937年,從化溫泉的旅遊之旺,已經足以支撐溫泉飯店、溫泉商店、溫泉建築公司、從化土產公司、旅行社及旅店等一整條旅遊產業鏈了。如果不是抗日戰爭的爆發,礦泉水廠、水力發電廠的建設,本都已提上日程。撬動雪球般滾大的商業投資的,正是劉沛泉等幾位“合夥人”牽頭,發動各種社會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眾籌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