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回歸教育

讓教育迴歸教育

戴韻 (農健/圖)

長久以來,教育都是眾矢之的。在過去一年,有這樣一則新聞:

山東某小學在一二年級取消數學課,原因是邏輯性強的數學課程並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這讓我想起另一起關於小學數學的網絡風波,一位家長在微博貼出一道“令他崩潰”的三年級數學題,聲討“遭遇傳說中的中國式變態家庭作業”。

這兩則新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校教育的困境:學生不喜歡,家長不信任,人人都說要教改,但改來改去萬象叢生。

事實上,學校教育的尷尬,絕非“中國特色”,因為不只有中國人重視教育,也不僅中國人覺得數學難學。

不妨看看過去一年“牆外”的美國發生了什麼。

美國推出大規模教改運動——“共同核心國家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為中小學語文和數學建立統一教學標準,提高要求並加深難度。出臺這一政策的背景是,在由經合組織籌劃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中,美國學生一直表現平平,數學更是遠落後於平均水平,被美國教育部長稱為“教育停滯的畫面”。

為了吸引理工科人才,美國國土安全局提案將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留學生畢業實習期延長至三年(即無需申請工作簽證,自動獲得三年在美工作期限)。這則提案的背景是,美國碩博階段理工科學位的攻讀者中,超過50%的為留學生,其中約一半為中國學生。

與此同時,一群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數學骨幹教師,組團來杭州訪問取經數學教學。

兩組新聞對比,不是為了證明中國教育沒有問題,而是想要說明:中國教育並非一無是處。中國教育的確存在許多問題,如不重視體能發展、學生負擔過重、課程體系老化等。但它又有自身的有點,如基礎教育紮實、重視數理學習等。

然而可怕的是,當前混亂的教改方向和輿論環境,不僅很難真正解決教育問題,更有可能出現“自毀長城”的後果。

作為學校,因為數學邏輯性太強、太難,就在低年級取消數學課,卻忽視了5-7歲是兒童發展數量觀念、抽象概念、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時期,不僅無法為學生提供有益的學習機會,還錯過了相應年齡的心智發展時機;

作為家長,因為自己無法理解數學作業的邏輯,就將其視為“變態”,不僅無法為孩子提供學業上的幫助,更嚴重的是,在身體力行向子女傳遞出“如何對待學業和老師”的信號。

不誇張地說,教育現在在中國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但這其中的批評與討論,又有多少出自對教育本身的關注?教育從何而來,應該走向何方,這不僅涉及個體心理發展和心智成長的階段特徵,更涉及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客觀需求。但在過往的討論中,有出自對社會生活不滿的發洩,有源於從自身經驗出發的不理解,還有的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般對他者的幻想,缺的是專業的討論。

必須指出的是,這並非否認公共討論的價值,相反,我相信公眾討論有助於社會生活的成熟發展。但目前對中國教育全盤否定式的社會環境,不禁讓人憂慮。這種否定,不僅會破壞教育的根基,更嚴重的是:當我們的孩子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接收到這樣的信號,試想,他們會形成對知識和教育什麼樣的態度?

大人們以為自己只是張張嘴,殊不知,卻在為孩子們的成長織就了一張地圖。教育的確是民生問題,但教改不應淪為一場隨意的狂歡,否則浪費的將是一代人的成長和人生。

2016年,我的新年願景是,讓教育迴歸教育,讓專業來解決問題。

(作者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育學博士候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