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導讀:同樣是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晚清封疆大吏,面對西方近代文明衝擊,葉名琛和林則徐的選擇和表現有天壤之別。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圓明園被毀前景觀


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近代的關係時,學術界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到了近代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這個問題涉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作總體評價,涉及對於近代化道路的基本看法和未來文化走向問題。

“ 障礙論” 者舉出了近代史開端時期的葉名琛作為例子。 葉名琛於 1847 年任廣東巡撫, 因拒英人入城有功, 受到清廷嘉獎和社會輿論的讚揚, 由此甚為自負, 常自稱要 “ 雪大恥, 尊國體” , 對於中外交涉事宜態度傲慢, 凡接到外國文書, 就只是簡略寫上幾個字作答, 或乾脆置之不理。 他根本不去熟悉國與國之間外交通商的事宜, 更不去了解列強的強弱虛實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 以謀劃對付的策略。

結果當 1857 年英軍攻陷廣州時,葉名琛被俘走, 囚於印度孟加拉, 最後客死異國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葉名琛坐在轎子中被送往"無畏號”英艦

葉名琛(1807—1859年),官至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俘,自詡“海上蘇武”, 最終絕食而死,魂斷異鄉。人稱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葉名琛確是一個顢頇拒外、對於世界事務閉目塞聽的人, 他的作為對於外交事務有害而無利。 他只能代表傳統文化的消極面, 即無視世界潮流、 堅持夷夏之辨、 妄自尊大的愚昧意識。

傳統文化其糟粕部分,如嚴守“夷夏之辨”、盲目排外、保守氣習、空談玄想、鄙視技術工藝等,固然是實現近代化的障礙;但是傳統文化是具有民主性和科學性的精華部分,如不畏強暴、捍衛民族尊嚴、樸素民主思想、樸素理性精神、積極進取、經世致用

等,在近代卻是推動先進人物探求救國真理、抗擊列強侵略和進行反封建鬥爭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巨大精神力量。

同在近代史開端時期, 比葉名琛更早、而且知名度高得多林則徐在對外事務上曾作出積極反應。 剖析這樣一個人物及其代表的士大夫群體, 對於傳統文化在近代是否只是起到阻礙作用具有典型意義。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林則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清朝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林則徐一到廣州, 擔負起與外國殖民者打交道的重任, 就明白自己對 “ 夷情” 毫無瞭解的弱點, 不能知彼知己。 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 招致一批熟悉當時世界情況、有能力的人,如原籍廣東、當 過 漢 陽 縣 丞 的 彭 鳳 池,被 清 廷 革 職 的 馬 辰 等,“ 偵探夷情, 查辦漢奸” , 延請一些留心海防事務的學者, 如梁廷枏、 張維屏、 俞正燮, 商議探討洋事。 又指示

通事、 買辦、 引水這些直接與外國人往來的人員, 隨時報告洋人動向。

( 二) 為了更進一步探求西方國家的歷史和政治現狀, 他下令蒐集外國人在廣州、 澳門用中文出版的各種刊物和小冊子, 並招集通曉英文的人才翻譯外國人出版的書報。 又據 1836 年倫敦出版的慕瑞著 《 世界地理大全》 編譯成《 四洲志》, 介紹亞、非、歐、南北美五大洲重要國家的歷史地理。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林則徐允許外國人士到現場參觀銷煙


林則徐還不顧清廷只准洋商、 通事與外國人來往的規定, 並且放下 “ 天朝” 欽差大臣的架子, 親自向外國人瞭解情況。 他利用美國傳教士、商人、船長和報紙編輯到鎮口參觀銷煙的機會, 向他們詢問各種鴉片的名稱、 價格, 英國海軍和汽船等情況,瞭解鴉片生產和美、 英、 土耳其等國的地理知識。

( 三) 林則徐把他所瞭解的外國知識, 直接作為制定策略的參考。 由於林則徐從新聞紙中獲得敵人方面的有價值的信息, 使他能對戰爭中英國侵略軍的動向作出正確的判斷。 他得知英國派大隊侵略軍來華, 準備北犯定海、 天津的消息後, 就先後五次奏請清廷敕令加強海防

, 並在廣東方面作了更加切實的反侵略準備。 在林則徐未被撤職之前, 侵略者在廣東方面不能得逞, 正是林則徐瞭解敵情、 做好周密防禦的結果

林則徐承認英軍 “ 船堅炮利” 比中國先進, 他組織摘譯了有關歐式大炮瞄準發射技術的書籍, 訓練軍隊學會使用歐式大炮德庇時在 《 戰爭和締約後的中國》 第一卷附錄 《 林欽差對於西方各國的著述》 中, 即講到林則徐輯譯本中有專門論述重炮的內容。他還設法購買了幾百門外國大炮, 又通過美國商人之手購買兩隻商船, 改裝成戰船。 並多次向道光帝建議創辦新式國防工業,製造新式船炮。 他本人還捐資仿造洋式航船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鴉片戰爭中耀武揚威的英軍

(四) 林則徐探求西方知識的進步, 還反映在他第二次照會英國女王中所說: “ 向聞貴國王存心仁厚, 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於人; 並聞來粵之船, 皆經頒給條約, 有不許攜帶禁物之語; 是貴國王之政令本屬嚴明; 只因商船眾多, 前此或未加察, 今行文照會, 明知天朝禁令之嚴, 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把英政府與鴉片商區別開來, 留出交涉餘地, 和完全盲目辦外交者不同。

對道光帝的奏議,則主張區別對待外商: “ 遵法者保護之, 桀驁者懲拒。” 道光帝卻嚴詞批駁: “ 同是一國之人, 辦理兩歧, 未免自相矛盾。”道光帝的愚昧態度更襯托出林則徐的見識

林則徐的一生, 懷抱著經世濟民以天下為己任

的抱負,寫過 “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趨避之” 的著名詩句, 表明他對國家民族的高度責任感; 他辦事認真, 具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曾在興修長江下游水利兩湖禁菸中做出了建樹。 而當處於列強瘋狂侵略和中西文化撞擊的歷史大變局之時, 這種實事求是態度又向前發展, 在瞭解西方、 學習西方上走出意義重大的第一步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1842年八月,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口占留別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林則徐是最早注重探求西方知識的人物, 但在當時他並非孤獨一人, 而是有一批人物, 對於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的認識有共同的傾向, 主要是魏源、 龔自珍和姚瑩。 他們在鴉片戰爭前便有密切交往, 周圍還有黃爵滋、 湯鵬、 張際亮、 包世臣、 潘德輿等人。 其

共同基礎是經世思想和重視氣節, 以 “ 力振頹風” 自任,希望於時局有所匡救

至鴉片戰爭爆發, 林則徐、 龔自珍、 魏源、 姚瑩都是著名的抵抗派, 互相竭誠支持。 在文化問題上, 則由經世和變革的思想發展到注視殖民者東來的新變局。這表明傳統文化在近代具有一定的應變力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啟蒙思想家

魏源鴉片戰爭前改革思想學術主張更加清楚地顯示出傳統文化優良部分所具有的光彩

首先, 魏源和龔自珍一樣認識到清朝專制統治的腐敗, 他繼承了自先秦民本思想到黃宗羲激烈批判封建統治的傳統, 大膽揭露封建專制統治黑暗的實質, 並且提出 “ 天子是眾人中之一人” “ 由眾人所稱而成”“ 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 的新命題, 論證君主必須服從眾人的意志與近代民權學說有相通之處

其次, 魏源同龔自珍一樣大力倡導變革。 他說: “ 天下無數百年 不 敝 之 法, 亦 無 窮 極 不 變 之 法, 亦 無 不 易 簡 而 能 變 通 之法

。”所以, 時代不同, 人的思想和治國方法也必須改變, “ 變古愈盡, 便民愈甚”。對於空談性理的程朱理學,煩瑣的考據, 禁錮士人頭腦的科舉制度, 他都予以尖銳的抨擊,呼籲人們關心研究現實問題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魏源的《 海國圖志》在日本書院競相傳閱


再次, 魏源吸收和改造了儒家今文經學變易歷史觀, 使他具有認識東西方局勢變化潮流的哲學頭腦和時代智慧。 他的論證見於 《 公羊春秋論》 《 董子春秋發微序》 等著作。

這樣, 在鴉片戰爭前, 魏源集中地體現出傳統文化中樸素的民主思想、 主張變革、 提倡經世致用和具有樸素進化觀點等優良部分, 這些都構成他在鴉片戰爭以後轉變為倡導禦侮圖強迅速地把眼光投向外國、 探求西方知識內在基礎

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與近代文化前後相承接的明證

。 籠統地指責傳統文化在近代只是障礙, 以此全面否定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價值, 是根本經不起歷史事實的檢驗。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實景火秀《火燒圓明園》


所以, 我們固然看到葉名琛那樣的盲目排外、 落後保守的意識, 更應該看到

林則徐及其周圍人物所具有的進取精神和開始探求新知識的勇氣, 通過總結這種優良傳統將之發揚光大。須知世界近代史上所有的民族振興, 無不是以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已有成就為基礎的。

此外,考察文化問題不能離開對社會經濟政治背景的分析。如《 海國圖志》 在中國產生的影響遠不如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巨大, 原因在於滿洲貴族統治下的中國, 封建守舊勢力更加強大, 這種頑固勢力對傳統文化具有應變力蠻橫地壓制扼殺, 所以最後需要用革命手段將滿洲貴族的反動統治掃除。

傳統文化到底是不是中國近代化的障礙?看看兩位晚清封疆大吏表現


作者陳其泰受教於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

八旬長者士人風範薪火相傳,三十餘年治學菁華今朝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