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粵語更像我們古代說的話,而普通話更像胡語

說起國語,一般人立刻聯想到字正腔圓調的北京話。當然現在的國語只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北京話乃至於整個普通話語系,都是來自北方語系(也就是蒙語、滿語和漢語的雜交語系),而真正“國語”也就是原來中原講的古漢語屬於南方語系(包括粵語、客家話、閩南語系等),當然你說今天的南方語系就是古漢語,那也是不對的,但是至少說南方語系更加接近於正統中原的古漢語。

原來粵語更像我們古代說的話,而普通話更像胡語

古漢語是怎樣的?

古漢語又叫文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的書面語。今天留下來較為相似的分別有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等,這些語言素有“語言化石”之稱。尤其以粵語保留最為完整,甚至現今都保留著很多與古語相同的語法和發音。例如:先秦時,“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粵語方言中,“走”依然是“行”。

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叫“雅言”,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 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當然很多古代讀音由於歷史演變逐漸的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材料來推斷。

其中一種方法是通過詩詞韻律來推斷古音。中古漢語(隋唐南北朝的語言統稱)的研究材料較為豐富,有隋唐的韻書(《切韻》、《廣韻》)等,更有大量的詩人用韻情況,比如那句耳熟能詳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由此詩句即可推知“斜”字在唐時發音為xia。

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朝鮮語、日語和越南語來反推古音,因為這些國家與中國長期文化交流和學習。在語言方面有共通之處,很多都從從漢語中“借用”了大量的漢字讀音。《廣韻》裡記載的“於”和“餘”,“英”和“應”,“益”和“億”,都有著不同的發音。今天,這些差別在幾乎所有的漢語方言中都已消失,卻依然保留在越南語中。通過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方法,可以瞭解到古時漢語的讀音。

原來粵語更像我們古代說的話,而普通話更像胡語

中國的古漢語為什麼漸漸丟失?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普通話更接近胡語?別忘了中國歷史上出現多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第一次是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政權,當時漢語第一次受到北方胡語衝擊。

第二次是遼、金、元時期,經歷了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的雜糅和洗禮,特別是蒙古,當時的人稱,“中原地區第一次亡國”,當時包括大理、西夏、吐蕃都被蒙古所滅,所以今天包括四川、貴族、雲南等南方地區都屬於北方語系。

第三次是滿清時期,整整2個多世紀的統治,這時候古漢語以基本被滿、蒙語所“改造”了,跟原本的古漢語已大相徑庭了。

這樣到了民國時期,北方語系人口占70%以上,而南方語系人口只佔不到30%。

原來粵語更像我們古代說的話,而普通話更像胡語

粵語與北方方言都曾是備選國語

據說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普通話)。當時國會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因為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唯但是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畢竟北方語系的人佔多數,而北方方言屬於北方語系,二者完全沒有語言障礙,而南方語系的粵語就不一樣了,與北方方言有太大差別,要讓大多數人來學少數人說的語言,顯然不利於統一。他將利害關係逐一向議員遊說希望北方方言的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方方言,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原來粵語更像我們古代說的話,而普通話更像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