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在鐘錶出現之前,我國古代的老百姓如何判斷時間?早上起床除了雞鳴還有沒有別的“鬧鐘”呢?今天小編就跟你聊聊古代的計時工具。

第一類是映射類計時工具

映射類的主要是通過太陽週期運轉規律來判斷時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日晷儀,另一種是圭表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一刻(15分鐘)。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圭表是運用立竿見影的方法,通過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第二類是漏壺類計時工具

漏壺類計時工具主要也有兩種,一種是水漏,又稱“銅壺滴漏”,一種是沙漏

銅壺滴漏

所謂“滴漏”就是壺的底部側面開一個孔,然後水通過逐級流注,最後通過水流到哪一級銅壺和銅壺的水量來判斷時間。根據宋朝楊軍的《六經圖》(公元1155)轉述:蓮華漏由4個壺組成。天池壺、平水壺逐級向平水小壺供水。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沙漏的原理和滴漏的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只是內容物不一樣而已,由於水在高溫環境容易蒸發,在過低溫又容易結冰,這樣就會造成計時的不準,而沙漏則沒有這個影響。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第三類是燃燒類計時工具

燃燒類計時工具被稱為“火鍾”,火鐘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燈鍾、香鍾和蠟鍾等。

燈鍾是通過燃燒剩餘燈油顯示的刻度來計時

香鍾和蠟鍾則直接在香和蠟燭上留下刻度,然後通過燃燒剩餘直接計時。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但是這些都沒有辦法起到報時的作用,因此很多古代的計時儀器在古代也應運而生。

例如東漢的的大發明家張衡,他就發明了一種水運渾天儀,《晉書·天文志》記載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後來這種水運渾天儀經過改進後,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複雜了。

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已近似於鐘錶的結構,可稱為鐘錶的鼻祖。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複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在手錶、鬧鐘出現之前,我國古代是如何計時和報時的

當然這些“精密”的大型儀器顯然普通百姓沒法普及,那麼,當時的老百姓如何做到鬧鐘的報時效果呢?老百姓其實還是很聰明的,在原本的香鍾旁邊繫上一重物,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提醒此時辦事的人,起到鬧鐘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