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节来到,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发展,对于当代的年轻人而言,很少有机会把关注点放在老年人身上。重阳节,属于老人的节日,他们想对我们说什么呢?从灿烂笑颜到满脸皱纹,从一头乌青到白发苍苍,走过这一生,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他们有什么话想说?
她的愿望
希望和家人再旅游一次
昨日,渝北区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院内的老人齐聚一堂欢度节日,舞蹈,合唱,老人们纷纷在台上展现自己的才艺,节目表演结束后,老人们一齐唱了一首“夕阳红”,挂着笑意的脸庞,是他们对生活的期待。
一旁的轮椅上,程婆婆吃着零食,看着节目乐呵呵的笑。程婆婆名叫程保秀,今年83岁的她退休前是一名机电厂工人,腿脚不方便的她为了不麻烦子女,便从家中搬到养老院,“需要添什么东西,就叫儿女买来,一个电话就好。”程婆婆有三个子女,每个月,他们会定期在养老院附近的餐厅家庭聚餐,这样的团聚,对程婆婆来说已经足够。

说到自己最遗憾的事情,程婆婆指了指自己轮椅上的脚。“以前身体好,现在点都不行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谈起过去,程婆婆不由感叹,“年轻的时候,哪儿也不想去,就想在家里呆着。如果可以再年轻一次,我想去更远的地方走走,和家里人找一个风景好的地方好好旅行。”
她的幸福
把三个孩子养育成才
走到养老院的庭院中间,看到了一个人在健身器材上运动的陈婆婆,80岁的她名叫陈德华,曾是一名皮具厂的工人。“年轻的时候,我做皮鞋,做皮帽,专门做出口的单子。”对自己的手艺,陈婆婆很自信,凭着这门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她用在工厂的收入,和丈夫一起,养大了三个孩子。

本来以为退休后可以开始享清福了,可是,病魔接踵而至,55岁那年,陈婆婆突发眼疾,险些双目失明,70岁那年,和孩子们聚完餐,孩子们前脚刚走,她便一下子膝盖不听使唤,摔倒在地,成了瘫痪。现在,虽然可以勉强直立行走,但陈婆婆的腿已经很难伸直,在养老院,她每天都要做康复训练。
虽然身体病魔缠身,但陈婆婆依然乐观,“我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养大了我三个孩子,让他们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住进养老院,是陈婆婆自己的选择。“但是这辈子,我觉得已经圆满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他的圆满
那些和数学有关的日子
76岁的程爷爷,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数学”两个字。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给我上课的那名数学女老师特别有趣,把数学讲的绘声绘色。”这仿佛就为程爷爷打开了一扇人生中新的大门。
西南大学毕业后,程爷爷留在学校,成为一名数学专业大学老师,他的妻子吴婆婆则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这一辈子,程爷爷都在和数学打交道。
“每次和这些数字接触,我就觉得,这是我想一辈子花心思去研究的学科。”程爷爷说,小学接触数学之后,一辈子研究数学就成了他的梦想,而他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数学老师,这一辈子,程爷爷说,自己过的很圆满。
另一边,程爷爷的妻子吴婆婆偷偷告诉记者,其实,吴爷爷患了脑梗阻,听力和反应力都因为病情极大损伤,“只有提到数学的时候,他才会说那么多话,平时你和他交流,他都听不清的。”看着丈夫,吴婆婆笑笑,她看他的眼神,仿佛这么多年,丈夫从未改变。
她的笑容
过去的种种,抵不过对未来的展望
在养老院中,谢美立婆婆是年龄最大的婆婆之一,92岁的她依然双目清明,身体硬朗,无论旁人说什么,她都听得清。谈到住进养老院的原因,谢婆婆说:“进养老院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儿女们都有孙子了,他们还要照顾孙子,照顾我的精力也不多。这个年代都讲究‘尊老’,我们老年人也要‘爱幼’嘛。”谢婆婆笑容爽朗。
92岁的高龄,回首这一生,谢婆婆说,自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人这一辈子,谁能没有点遗憾呢?只是很多遗憾,只是处于那个时代,而过去的,就属于过去了,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向前看。”
谢婆婆曾是一名俄语老师,经历过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待遇,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过去的种种,都像她的笑容一般云淡风轻。“现在儿孙都长大了,我们老年人也该好好享清福了,好好的过当下的每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老人的心愿很简单
老年人们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百龄帮龙山老年养护中心社工主管刘益说,跟老年人相处下来,她觉得,其实老年人的想要的很简单:“他们其实不需要家人天天来探望,也不需要大包小包补品,只是隔三差五一个电话,一个小时的散步,都可以让爷爷奶奶们开心很久。”
刘益说,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作为一名养老工作者,她希望老人们的儿女,可以多多在意自己的父母,哪怕你打一个电话,分享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老人们而言,都可以让他们温暖很久。“只要有家人的关爱,对老人们来说,天天都是重阳节。”
记者:郝树静 摄影报道
閱讀更多 都市熱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