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感恩父母,陪伴最长情

在我的记忆中,对于重阳节仅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初次之外,对于重阳节再无印象,今天小编才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是孝敬、感恩父母的日子。

你可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感恩父母,陪伴最长情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2012年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父母把他们的青春无悔的献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孝,是道德的起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从满头黑发熬成银丝千条、挺直的脊背慢慢的弯了下去,满脸的皱纹,我们的爸妈老了,年老的他们需要我们,常常回家看看吧!

在中新网联合娃哈哈集团发起的重阳节调查中,超过60%的网友希望自己老了之后,能和子女一起过重阳。但每年的重阳节只有25%的网友表示能够在重阳节回家看望老人,与家人团聚。对于家中的老人,最令网友牵挂的是他们的身体健康。重阳节,谁是你最牵挂的人呢?

今天重阳,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你可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感恩父母,陪伴最长情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你可知道: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感恩父母,陪伴最长情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