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經濟效應:我願意爲朋友圈花100萬

人設經濟效應:我願意為朋友圈花100萬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李健,喜歡他的歌,喜歡他為人處世的風格,喜歡他的生活方式。

痴戀得深了,什麼都要學。

李健喜歡喝咖啡,不確定自己喜歡那種口味,索性買了全套各類咖啡器具,手衝壺,摩卡咖啡壺,都有。

他也買了,全套買下來,每天換著法兒喝咖啡。

每天早上發朋友圈:“今天喝什麼咖啡呢?手衝還是機器煮?”

李健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為了買好的咖啡,專門去了巴厘島的咖啡工廠。

他也坐飛機過去買,買完之後,磨了咖啡來喝,很興奮地發了朋友圈:“李健同款,專門去巴厘島買的。”

他很欣賞李健的生活態度: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為了這種理想的生活,他變成了月光族,他認為自己一切消費行為,都是正當的。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人設經濟學”

所謂“人設經濟學”,就是商家捧紅一個人,打造某種生活方式的人設,並不斷向社會傳遞這種生活理念,讓你在心底接受,並完全認可。然後就可以乖乖讓你掏錢了,並且你不會覺得這是被商家套路,相反,你覺得這錢花得正當,花得應該,花得理直氣壯。

你以為是理性消費,其實還是被洗腦了。

人設經濟效應:我願意為朋友圈花100萬


人設經濟效應:我願意為朋友圈花100萬


“人設經濟學”的另一個層面,是社交消費的崛起。

吳曉波說:“很多人並不是為了生活在消費,而是為了社交形象在消費。”

說得很對,你也應該有相同的感受。

當你迷戀上某個人設之後,你就會自動帶入,潛意識中,把自己打造成那個人設,在朋友圈展示出來。

為了這種人設的社交形象,你瘋狂消費。

我的那個朋友,喜歡李健,他朋友圈展出的生活,幾乎和李健傳遞出來的人設感覺,一模一樣。

你可能會喜歡韓雪,自律到極致,每天健身,過著極簡主義的生活,但不失精緻;你也會去健身房打卡,穿極簡主義的風格。你的朋友圈,很可能都是這種風格;

你可能喜歡陳坤,健身、旅行、喜歡閱讀,你的朋友圈,可能也都是與這方面有關的內容。

除了朋友圈,再翻翻你的賬單,很大可能,多多少少帶著這些人設的影子。

這揭開了另外一個可怕的真相:

很多人消費,根本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為了打造自己的社交形象。

朋友圈的那個你,與現實中的那個你,完全割裂開來,你願意為朋友圈中那個你,瘋狂消費,去旅行,去買買買,為了讓那個自己,更貼近想象中的人設。

生活中的你,也許在買買買之後,覺得空虛;也許在各地旅行打卡之後,覺得心累;生活中的你,也許根本沒有這麼複雜的需求。

你被你的社交形象反噬了,就這樣,你的消費權,被牢牢控制在商家手中。

之所以說你是盲目消費,是因為你根本不是為了生活所需,消費,而是為了割裂的社交形象。

人設經濟效應:我願意為朋友圈花10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