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在大型經濟體當中,日本是人類經濟奇蹟的創造者。

從20世紀50-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之下始終維持貨幣穩定的日本,經濟長期維持高速增長,從二戰中的戰敗國很快變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時代來臨,而兩次石油危機更是導致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滯脹愈演愈烈——日本果斷實施經濟轉型,以“輕薄短小”的產業政策,成功的渡過能源與原材料價格暴漲的危機,基本維持了經濟增長。

然而,挺過困難的日本經濟,1990年以後卻讓人大跌眼鏡,高速增長一去不復返,特別是日本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以來,日本經濟增長率動輒都在主要經濟體當中墊底,陷入了所謂失去的10年、20年、30年……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有人說,都怪1985年美國聯合西方國家簽署的那個《廣場協議》,要求日元升值。為了對沖日元升值,日本實施了極其寬鬆的貨幣政策,由此導致了驚人的資產泡沫——

日本股市一路上漲,日經指數接近40000點的天際線;

日本房價更是漲到了月球上,東京一地的土地總值與美國整個國家相當,而小小的日本皇宮土地市值,竟然超過了加州土地總值;

全世界資產規模最大的10家銀行,日本佔了9家;

然後,隨著日本大藏省收緊土地政策,隨著日本央行1991年加息,一夜之間日本資產泡沫突然崩盤,日經指數跌至5000點以下,十大銀行的榮耀灰飛煙滅,至於房地產,更是跌到此恨綿綿無絕期……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怪美國——這種內部矛盾外部轉移的思維,更多的應該是中國人的臆斷。

實際上,美國當時不僅要求日元升值,還要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和英國英鎊升值,特別是德國馬克,升值幅度可不比日元小,但人家德國接受了短期內的經濟衰退,而不是推出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刺激資產泡沫,所以德國沒有泡沫經濟崩潰,自然也就沒有所謂“失去的N年”……

1989年,以股市大幅度下跌為徵兆,日本私人部門的債務泡沫已經開始破滅,日本經濟迅速陷入衰退,諸多銀行和大企業因為債務而破產,為了避免引發更大社會經濟動盪,日本政府和央行不得不為眾多銀行和大企業輸送廉價資金——這和2008年美國財政部7000億美元的救助計劃和美聯儲第一輪QE的做法完全一致。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雖然為眾多的大型殭屍企業和銀行輸送了大量廉價資金,但政治的限制,使得日本政府部門債務/財政擴張並不可行,所以日本政府也沒有采取大規模“印鈔/貨幣化”政策,由此導致了日本總債務/GDP依然持續增長,名義GDP增長率始終低於名義利率。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直到1992年,日本才開始擴張政府債務/GDP的比例,同時進行了少量的“印鈔/貨幣化”,但這些資金大都流向了能快速變現的短期債券,這導致其印鈔政策始終顯得像是短期政策,不能讓經濟體內產生足夠的通脹。

為了從衰退中挽救經濟,日本政府開啟“投資拉動經濟”的把戲,同時大借國債,將許多私人部門的債務槓桿轉移到政府這裡,由此導致了日本政府債務槓桿一路飆升(下圖為1980年迄今日本政府債務/GDP的變遷)。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經歷亞洲金融危機之後,2001年到2006年,為了應對國內經濟持續下滑與投資衰退,日本央行在利率已經降低到接近於0的情況下,通過大量持續購買公債以及長期債券的方式,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使市場利率始終維持在近於零的水平,並迫使銀行在較低的貸款利率下對外放貸,進而增加整個經濟體系的貨幣供給,促進投資以及國民經濟的恢復——

這正是QE政策的由來。

也就是說,全球最早嘗試QE印鈔政策的是日本!

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利率降低到0的經濟體!

只不過,美聯儲採用QE印鈔的時候,遠比日本央行更大膽、更激進,一開始就規模巨大,致力於一攬子解決經濟體內的債務通縮問題,而日本則是小心翼翼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沒想到,因為每次印鈔規模太小,走著看著,居然把日本經濟都給帶到溝裡去了。

根據統計,從1990年到2012年,日本央行每年新印鈔票佔其年度GDP的比重基本被控制在0.7%,債務通縮的程度始終大於印鈔所導致的通脹,兩相抵消,導致其經濟體內始終處於通貨緊縮狀態(年均-0.5%),也導致名義GDP增長率維持在低於名義利率2個百分點的水平。

也正是因為名義經濟增長始終低於名義利率,導致日本的總債務/GDP不減反增,從原來的400%左右變成了今天的500%——1992年以來,雖然日本私人部門(企業+居民)債務有所縮減,但日積月累的政府債務今天卻高到了讓人恐怖的253%。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日本經濟遭受重創,日本倒也很想實施美國式的大規模QE,但問題是,日本市場上並沒有那麼多國債,而且日本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高到不能再高……

無奈之下,“創新”的日本央行,將其購買標的瞄向了股市。

自2010年開始,日本央媽開始購買日本股市的ETF,特別是2013年開始,央行加大了購買規模,導致了日經指數從不足1萬點快速上升到15000點以上。

隨著時間推移,市場上的日本國債越來越少,日本央行對股票的“胃口”也越來越大,特別2016年年中以來,隨著日本央行開始實施其史上最大規模的QE,央媽直接印鈔衝到股市買買買,讓日本股市創下泡沫經濟破滅以來的新高23000點以上(見下圖)。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根據2018年第一季度統計,日本央行目前持有高達25萬億日元的股票,進入約4成上市企業的前10大股東之列,併成為其中5家上市企業的最大股東,早已超過日本生命人壽,儼然成為日本股市的第一大股東。

“挽救2018,要印多少錢?”一文中,我曾經提到,雷-達里奧對近100年之內國際上21個通貨緊縮型債務去槓桿過程進行估算,在不考慮外債的情況下(外債佔GDP比重過高,會產生大麻煩),如果想要基本抵消一個經濟體債務到達極限之後的信貸大緊縮,每年需要的印鈔量大約相當於GDP總量的4%左右——這種情況下的去槓桿,可以被稱為“優雅去槓桿(Beautiful Deleveraging)”。

日本面對債務通縮初期,0.7%的印鈔量與4%的印鈔相比太遠——不過,因為看到美聯儲大規模QE的成功,最近5年(2013年以來)日本印鈔規模突然加大,從160萬億日元起步,現在已經飆升到546萬億日元,其2017年GDP也就546萬億日元,這相當於最近5年多每年日本印鈔量高達日本GDP的10%以上!

日積月累之下,按美元折算,日本央行的印鈔總規模已經超越美聯儲(下圖為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動)。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與印鈔伴隨的是,日本廣義貨幣/GDP也一路走高,與政府債務規模相當,達到了驚人的250%的水平,自1995年以來始終高居全球第一。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現在,無論美國還是中國,或歐元區、日本和英國,經濟運行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答案只要一個字——債!

在全球五大經濟體中,債務問題最早暴露,到目前為止債務問題也最嚴重的是日本。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實際上,日本早期為解決自身經濟體債務問題所走過的路,其他經濟體後來也都一一走過。

比方說,銀行名義零利率政策:

日本在2000年已經率先實踐;

美國在2008年底開始實踐;

歐洲經濟體則是在2009年以後才跟進學習;

——中國迄今還沒有實踐。

比方說,QE印鈔政策:

日本在2003年就率先實施;

美國在2008年開始實踐;

英國在2009年開始實踐;

歐元區在2012年才開始實踐;

——中國在2014年才開始實踐(MLF/SLF等各種粉本質上是QE)。

比方說,債務轉移方式:

日本通過政府出錢購買債券,將企業債務轉移為政府債務的方式,在2008年以來,被美國、英國、歐洲當作成功經驗借鑑,目前正在被中國使用;

為了刺激經濟,日本政府耗費巨資投入效益極低的基礎設施,將部分企業的債務轉換為地方政府債務,目前這種方式正在被中國發揚光大。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在具體的量化寬鬆執行中,因為國債額度不足,美國、歐洲選擇了購買商業債券、市政債券和企業債券,而日本不僅實踐過這些,更是激進的選擇了股市。

央媽直接印鈔衝進股市買買買,目前中、美、歐央行都還沒有跟進,但我相信,要不了幾年,中美歐英這四家央行,一定會有央行選擇跟進。

最重要的是——與GDP比值高達253%的日本政府債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與GDP比值高達230%的日本“企業+居民”部門債務,僅有中國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前面說了,世界經濟問題的核心是債務,那麼——

作為全球大型經濟體中的最重債務國,如果出現債務問題,那麼日本將首當其衝;

即便不出現債務大危機,高得可怕的政府債務、企業部門債務、居民部門債務如何去維持,又會如何演化、如何破解和補救,都將是其他大國債務絕佳的先行指標。

例如——

在外債不多的情況下,日本資本市場對日本畸高的政府債務能夠持續支持,那麼就意味著,中美歐的政府債務還有很大的擴張空間;

在貨幣堅挺的情況下,如果日本接近於0的超低利率政策可以持續超過20年,那麼歐美中三大經濟體自然也可以選擇這麼做;

如果資本市場開始對日本的畸高政府債務失去信心,對於央行花樣百出的印鈔也不再容忍,日元很可能會大幅度貶值,而這,也將會是中美歐貨幣最終的宿命;

……

經濟的未來會怎樣?看日本就夠了!

總之,如果從債務角度看,日本經濟所走的路,很可能就是美國、歐元區、中國和英國在內的世界最大的幾個經濟體未來要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