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龍:治縣平匪寇 爲官有廉名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他從廣西羅城知縣做起,他在仕途上不斷以政績證明著自己的能力,以清廉證明著自己的操守,最後官至總制兩江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出任廣西羅城知縣。

于成龍:治縣平匪寇 為官有廉名

于成龍畫像

羅城是西南邊陲小鎮,隸屬於清不足兩年,百廢待興,流寇匪患,民不聊生,在戰爭烽火的摧毀中,只剩六戶人家和破茅草房。

初至羅城的于成龍,縣衙只有三間茅草屋,不得已只得住到城外關帝廟,隨身僕從或死或逃,只剩一人。此前,兩任羅城縣令未能在這個環境險惡、人心渙散的小縣有所作為,最後一死一逃。

所以,于成龍深知,這次派他到此當縣令,肩上的擔子不會輕。為解決老百姓的生計問題,于成龍用自己的錢購置了一批種子、幾匹耕牛,準備分發給農戶進行生產。但這批東西還未來得及發放,便被匪寇搶到手中。

這批匪寇,駐紮在羅城縣和柳城縣之間的交界地帶,騷擾民眾,搶奪財物,無惡不作,危害兩縣已二十餘年。經過多年發展,這批匪寇人數已達上百人。因清朝法律規定不可跨縣辦案,所以兩地縣衙久久無法將這批逃亡流竄在交界地帶的匪寇清剿,成為影響兩縣治安的毒瘤。

于成龍:治縣平匪寇 為官有廉名

電視劇《于成龍》劇照

于成龍向當地百姓瞭解清楚這群匪寇的基本情況後,通過細緻地偵察,鎖定了匪寇藏身的山林。

于成龍考慮到羅城的經濟軍事實力薄弱,決定尋求柳城縣袁知縣的支持和幫助。袁知縣得知是于成龍拜見,自恃兩榜進士身份,而於成龍只是個貢生,所以對於成龍稱病不出。于成龍對此並不計較,多次請求拜見。最後,袁知縣才讓于成龍拜見。于成龍向其提出了借兵請求,袁知縣藉口人員緊張,拒絕了于成龍。

無奈之下,于成龍只好在羅城縣內徵招60名壯漢,加上其他人員,組成近百人團隊,在一天深夜悄悄上山尋找剿滅匪寇的機會。匪寇由於猖獗慣了,面對于成龍的隊伍毫無防備。時機成熟後,于成龍一聲令下,手下人馬向匪寇發起攻擊,不到天亮,這批匪寇就繳械投降。

剿滅匪寇後,于成龍為加強地方治安管理,推行保甲制。羅城百姓自此有了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農業生產逐步恢復,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于成龍:治縣平匪寇 為官有廉名

晉劇《布衣于成龍》劇照

後來,于成龍調任直隸巡撫。在此任上,他的母親離世。康熙皇帝特批其回鄉葬母。

京城九門副提督李國棟獲知,于成龍回鄉時,帶了七八個箱子,以為他貪圖富貴,箱子裡應是貪腐所得,就聯合索倫,想揭發于成龍。為取得證據,索倫追上了回鄉途中的于成龍,想要開箱查驗。遭到于成龍的拒絕。

李國棟和索倫就以貪汙和反抗查驗為由,向康熙告狀,在納蘭明珠的慫恿下,康熙皇帝只好派官兵前去追捕于成龍。

官兵在娘子關追上了于成龍,撬開他帶的幾個箱子,裡面只有一些土特產、幾壇酒和三罐土

官兵領頭的對於成龍帶三罐土不解,于成龍解釋,這是自己任職過的地方的土,留作紀念。

官兵返回京城後,其領頭的向康熙一一稟報。康熙對於成龍的清廉大加褒揚,對李國棟和索倫進行了懲處。經過此事後,“三罐土”的故事也流傳而來,于成龍的清廉之名傳遍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