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之中國,還有“于成龍”嗎?

當下之中國,還有“于成龍”嗎?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當縣令的時候,知道他有喝酒的嗜好,百姓繳納完賦稅總要多拿點錢放在於成龍的案頭,說道:老爺不要火耗,不講究吃穿,用這些錢買點酒吧。于成龍很感動,只留下一壺酒的錢,其餘退還。

家人千里來看望于成龍,羅城百姓高興起來,奔走相告:老爺家裡來人了,他缺錢花,這回總該給家裡帶點錢了吧,趕緊湊錢。百姓興高采烈地要給官員行賄,心甘情願,幾千年來恐怕絕無僅有。

錢湊到了,但百姓失望了,于成龍不要。

百姓跪在地上請求縣大老爺收錢,感動得痛哭流涕,縣大老爺也淚流滿面,但依然不肯要。

幾年之後,于成龍遠調,羅城人舉城出動,追送百里,大哭而還。

這就是清廉的回報。

去福建上任,于成龍買了幾石蘿蔔,說既能壓船,又能下飯。

當兩江總督,于成龍不發通告,不住公館,他悄悄單車入城,避開了歡迎儀式,而且不接受請客吃飯,也不收禮,把南京的大小官吏弄了個摸不著頭腦,實在沒見過啊。

即便當了總督,還是上頓青菜下頓青菜,於是有了外號:於青菜。

當下之中國,還有“于成龍”嗎?

常年不吃雞鴨魚肉,豆腐已是好菜,買二斤吃一天。

喝茶不買茶葉,讓僕人每天採衙門後的槐樹葉當茶,天長日久,樹被採光。

于成龍六十八歲死在任所,地方大員前去瞻仰憑弔,只看到盛衣服的竹筐和幾個瓦罐,瓦罐有的裝粗米,有的裝下飯的豆豉,僅此。

南京的百姓聽聞大哭,家家祭祀。

康熙給了于成龍“清端”的諡號,還如此評價: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龍是當時天下第一廉吏,不過,他並不僅僅是清廉,而且有能力,敢做事。

只舉一例。

湖北當官,遇到吳三桂反清,湖北各地紛紛響應。

朝廷大軍在湖南和吳三桂對峙,湖北空虛,黃州尤其危險,當地的亂軍號稱東山賊,實力強悍。于成龍帶鄉勇與其交戰,總兵吳之蘭戰死,鄉勇潰敗。危難之際,于成龍一馬當先,冒著箭雨向敵陣衝去,邊跑邊對千總李茂升喊道:我死了你回去稟報巡撫!

五十七歲的文官獨自提馬衝鋒,這是什麼場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李茂升撐不住了,趕緊上吧,一個老人,自己的上司,還是個文人都這樣了,我們這些當兵的再逃,還有臉活下去嗎?他帶人奮力拼殺,局勢由此扭轉,官兵大勝,二十多日後結束叛亂。

于成龍還很愛民。

富家子弟,當過直隸巡撫,當過兩江總督,缺錢花嗎?不缺。他省錢為了什麼呢?用他的話說:如法行之,可留米賑饑民也。

康熙年間,國家依然不穩定,時有兵亂饑荒,于成龍省錢是為了饑民。

福建為了臺灣的鄭氏而實行海禁,官員動不動就以通海的罪名逮捕漁民,株連很多。于成龍不同意,說很多漁民是無辜的, 要求釋放。地方官員表示為難,于成龍聲色俱厲,指著堂下的婦女兒童責問:看看她們是有罪的人嗎?皇天在上,人命至重,我絕不同意這樣的做法!

當下之中國,還有“于成龍”嗎?

率軍維持治安的康親王傑書早就知道于成龍的大名,聽他慷慨陳詞,心有感慨,於是下令放人,因此活命的百姓很多。

于成龍要去羅城,給朋友寫信說道,自己此行不以溫飽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天下紛亂,百姓罹苦,他出發了,頭頂昭昭天理,心懷一顆良心,去做事,去解黎民之苦。

這是古代中國文人儒士最純正的一面

不管多少人為了千鍾粟而做官,為了黃金屋而做官,為了顏如玉而做官,我只要守住我的良心。百姓苦楚,苟活於世,就讓我去做點事情吧,讓他們好過一點,這就是我的天理,我的良心。

于成龍四十五歲做官,六十七歲死在任上,他一生都忠實於自己的天理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