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下午重慶40度的天氣,和幾個金融界大咖一起去釣了一下午的魚,收穫不錯,晚上煮了一鍋美味酸菜魚。

釣魚的時候閒聊,談到了最近P2P大量爆雷的事,某人笑談道,現在的P2P就像我們今天釣魚一樣,想想確實如此。

1.有水的地方就有魚

水為財,財富是流動的,水裡最讓人惦記的就是魚了,不管是常見的白鰱花鰱草魚鯽魚,還是鯰魚黑魚白條桂魚,只要有水就能慢慢長大。

有了魚,自然就會被有心人發現,發現了魚的結果,只有一種,就是開始釣魚。

P2P就是看到中國金融市場里人民群眾對收益的要求和銀行給出來的收益要求的差距這一巨大市場,然後政府才開始開放,還沒有具體的規範政策。

在有心人眼裡,這就是一座金山,等待著被開發。人們兜裡的錢就是他們要釣的魚。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2.要釣魚是需要打窩子的

釣魚要想釣更多的魚,要想釣大魚,是要先下點誘餌的,要在魚群聚集的區域,灑灑餌料,最好能飄香四溢,吸引更多的魚過來,才好有更多的收穫。

這種事俗稱“打窩子”,高粱、酒糟、酒米、加了醋加了蒜味的粑粑。。。。。。打窩子的成功度決定所能釣到魚的總量。

你看看現在P2P宣傳平臺多用力,網絡、電視、線上宣傳線下活動,其目的性都是為了讓人們相信他是安全的,讓人們放鬆警惕,願意把錢放到這個P2P平臺來投資。

有些宣傳他們是有什麼政府平臺背景,上市公司背景,有些是拍胸脯保證錢在他們這安全,收益高。花樣百出,吊足了人們胃口。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3.魚看到的是誘餌,釣魚人看到的是魚肉

傳說魚只有3秒的記憶,上過的當,掉過的坑總是一次次重複,只要給點誘餌,魚兒就不斷會上鉤,不管周圍有多少魚已經受過傷回來,看到誘餌頂不住誘惑,總有魚上當被釣走。

魚看到的是誘餌,釣魚人看到的是魚肉,用一點小小的誘餌就能釣上來一隻肥美的大魚,那是再划算不過了。

P2P平臺為了吸引投資人,經常會搞點活動,算下來收益月均能達到10%以上,這就造成了很多羊毛黨來捋羊毛。

然後正常的投資人看到平臺打廣告看到投資收益是銀行的幾倍,那更是心癢癢。

他們看到的只是P2P平臺的高額投資收益,眼裡除了錢,其他的一概忽略。

投資平臺是否安全,投資標的是真是假,錢是否真的投資到項目上去,能不能保證回款,這些風險控制的事情,在投資人眼裡完全沒有概念。

他們只會想著,這個平臺收益高,那個平臺收益更高!

這個平臺有央企參股,那個平臺有保險做保障。

但是宣傳的這些東西,他們真正去調查過的有幾個?調查過後的結果真的和宣傳的一樣的有幾家?

實際情況,P2P平臺宣傳上很多都是虛假宣傳,誇大宣傳,利用人們對金融的不瞭解,來欺騙投資者。

很多標的都是虛假的,合同也是虛假的,剝開了P2P互聯網金融光鮮的外衣,就是一個資金池非法集資的事。

金融圈裡常用的說法是:你看到的是P2P的高額利息,他看到的是你投資的本金。

投資P2P,賺了利息,虧掉本金,直接從中產返貧。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4.渾水摸魚,清水無魚

要捉魚最好能把水搞渾,魚看不清楚,就只有被捉的命,看不清楚有多少魚,先下水去捉的人,如果有魚也最先有收穫。

等到水清亮了,能捉的魚基本都捉掉了,再想捉魚就不容易了。

P2P發展起來的時間也有好幾年了,這麼多年的時間過去,暴露出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客戶還不上錢,P2P倒閉的。

有P2P平臺自融,借新還舊,最後利息滾不動倒閉的。

更惡劣的,有P2P平臺非法吸收了公眾存款,直接公司關門,老闆跑路的。

每一件事都讓投資人損失巨大,引發了很多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穩定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所以國家在最初的開放口子之後,現在對這塊是採取了收緊口子的政策。

正規運營的平臺還好,馬雲的支付寶,企鵝的微信支付還沒受到太大的影響,只是有些方面的使用受到了限制。

那些自融的,借新還舊的,虛假標的的,最近不斷爆雷,就是因為水越來越清了,那些撒過的謊再也圓不了了。

早爆晚爆總要爆,乾脆大家一起跑路,目標太多,政府一時也抓不過來。

魚已釣上岸,總要收網回家去燉魚的。

P2P爆雷,一個釣魚的故事告訴你他們是怎樣跑路的

這樣一個釣魚的故事,在平常人眼裡可能沒有太多感受,但在受騙群眾眼裡,希望對你們以後的投資有所警醒,別再相信廣告了,最後搞得跟喝牛奶的梅西一樣,懵的一逼,擦亮你們的雙眼再去做投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