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小学生家长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孩子不爱学习,我该怎么办?”很多家长也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完成哪些任务、取得什么成绩就给什么奖励之类的,当然用的最多的还是讲道理、督促、提醒,甚至打骂、惩罚。这些措施大多没什么持续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一、思维策略

当我们被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困扰的时候,不要急着找答案,一定要跳出来思考,我们面对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只有正确提出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被多年“标准答案”教育浸润的我们,习惯于就发现问题直接寻求答案。其实,多问几次为什么,我们就能准确地定位问题,找到真正的原因,答案也自然就浮现出来了。

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1:这个问题准确吗?孩子是“不爱学习”吗?

——我们先看到这个假定的前提是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个提法就是不对的。“不爱学习”是一个定性的描述,是把某个问题扩大化之后的说法,而问题一定要具体化才能有效解决。把这个问题具体化,就要继续思考。

提问2:孩子是真的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不爱学?

——你是否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也是爱学习的?比如认字特别快,自己看书能看一两小时,自己玩乐高的时候特别专注,能连续几个小时直到拼出整个城堡,但是对学校的功课就不那么爱学了。

提问3:是所有科目不爱学,还是有些课比较爱学?

——我们会发现,孩子可能背诵类的比较好,课文、古诗孩子很快背得滚瓜烂熟;但做练习生字的时候就会特别磨蹭;数学作业简单的题还行,但如果遇到难题不会做就有情绪了,另外如果题目量大会看着就焦虑,或者在那里发呆了。

明确原因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到,通过几个“为什么”,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定位问题,而不是笼统地给孩子扣个“不爱学习”的大帽子,这样的负面标签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好的自我评价。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或者努力一小下就能够做好的学习任务,做这些孩子很有成就感。每个孩子都有爱学习的本性,这样的学习是不需要管理和督促的。而孩子不爱学习的情况通常是:

(1)额外的学习任务

很多家长在孩子写完学校的作业后,马上给孩子安排单词、口算、附加练习,孩子很快就会发现写完一项作业,还会有没完没了的额外任务在等着他,那孩子肯定会磨磨蹭蹭,拖拉着半天也写不了多少作业。

(2)作业量大

老师留的作业是要考虑到全班的平均水平,作业量对一部分孩子来讲肯定是偏高的。作业量太大,就容易引起过度焦虑,效率反而下降了。

(3)题目太难不会做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每个孩子的基础、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题目对孩子来讲难度比较大,导致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教会孩子如何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下来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在这个科目甚至整个学业上对自己形成悲观的自我评价。

二、背景知识

要有效解决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学习、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学、认知规律方面的知识。

1.对学习的认知

孩子为什么爱玩电子游戏?

每个游戏设计的时候都会做到及时反馈,每做一组操作,屏幕上会有炫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分数的跳动,获得等级的上升和装备的奖励,而且还能不断过关,玩游戏的行为就会不断得到鼓励和强化,孩子就会动力十足。

日常的学习也这样好玩吗?

当然不是!30个生字,60道口算,2张卷子,1篇作文……做这些的时候中间过程是没有反馈的,有用的行为经常得不到及时强化。这类学习是不能马上看到好处的,所以不能光靠天生的本性来坚持。

如何让孩子坚持这些“暂时没好处”的学习?

(1)适当增加反馈。比如100道口算题,不要把它仅仅当作一项不得不做、做完就万事大吉的任务。口算是技能训练,可以有速度、准确率等指标,家长可以记录和及时反馈这些信息给孩子;

(2)赋予行为以意义。用一些仪式化的行为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情是有意义的,比如,准备一张漂亮的纸,把孩子写生字时写得比较好看的字,收集起来,装裱一下做成好看的画框摆在家里显眼的位置。

(3)强调长远价值。比如对孩子说,你现在口算做到又快又准,以后买东西算钱都不用计算器……

更详细的知识和具体的方法,我们将在“目标管理”专题中介绍。

2.学习区

心理学中关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舒适区“是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心理最舒适的区域,学习任务处在这个区,没有挑战,不会觉得难,但对个人来讲几乎没有进步。比如孩子口算已经很熟练,再增加练习的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聊,过量刷题也经常导致这个问题。

学习区“是对个人来讲,有不会或不熟练的事项,但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在这个区域里面,由于是舒适区的延伸区,肯定会感到不舒适,不自在,但是努力克服之后就会有成就感,有能力提升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进步是最快的,是最适合的学习区域。

“恐慌区“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区域,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情绪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判断孩子面对的问题是在学习区还是恐慌区,如果处在恐慌区,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导,搭建“支架”帮助孩子逐级克服难题。

三、引导孩子高效学习的核心要求

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还需要转化成有效的行动,建立一套践行和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三年级之前要陪好,养成好习惯;四年级以后要陪少,锻炼孩子高效学习的能力。这个过程中要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陪学任务,教孩子做好作业管理和时间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很多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眼睛紧盯着孩子,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刚一走神儿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会是什么感觉?比如你在开车,副驾在旁边不停地碎碎念:“跟车太近了,快撞上啦!”;路上有点堵,他在那儿喊“赶紧变道呀,这边这么慢”,“跟紧点,又被加塞儿了吧”……一路下来终于到了目的地,他还在唠叨,说“刹车都不会,总踩那么猛,坐你车真难受”。你什么感觉,下次还要不要他坐旁边?一个行为如果没得到鼓励,也没有完成时的成就感,甚至还伴随着不断被指责的负面情绪,想不讨厌都难。

教孩子做好作业管理

首先要教会孩子每天做作业之前,先列一个清单,理清有哪些作业,确定当前要做哪个,一做完在上面打个勾,让孩子体会一下完成之后的成就感,然后再做下一个。

教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当孩子已经比较熟练地通过清单管理自己的作业任务后,可以再教孩子进行时间管理。在开始每项任务之前,让孩子先做时间估算,然后记录一下完成所需的实际时间。这样不但有助于提升孩子做作业的专注程度,并且一段时间后孩子就能够在做每项作业时都有自己内心的越来越准确的预估,提高孩子在时间上的掌控感。

2.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接纳孩子的畏难情绪

孩子遇到一个对他来讲比较难的题,完全没头绪,不知从哪下手,在那里唉声叹气,纠结着想要放弃的时候,你看不下去了,觉得这道题看起来很简单,就跟他说:“这个有什么难的,你怎么不会做?!”换位来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是什么感受?很恼火对不对!我感觉真的很难,你却在那里说不难,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上,你再说什么话我都听不进去。

心理学有个“同频“的说法,心理同频之后才能产生共振,孩子的内在感觉被认同后,才达到可交流的状态,你后面的话孩子才会听。

所以要通过语言接纳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之间实现同频:

——“这个知识点确实挺难的,刚开始的时候不容易找到方法哈。”

——孩子说:“嗯,是啊”

然后可以把孩子内心的正面的愿望指出来,把孩子拉到努力解决难题的路上来:

——“我看到你好像一直在努力找办法,你也很希望能够自己解决它是吗?”

——孩子说:“对呀……"

这个被确认的正面的愿望就是当下共同的目标。这个时候,就可以发出一起行动的邀请了:

——“那我们一起来从头捋一下思路吧”。

——“好”

只在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感觉被认同了,才能达到同频共振,他才会听你后面说的话,和你一起来共同理思路、想办法。

3.当孩子学习不顺利时,要提供必要的“支架”

不逃避困难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遇到难题时难过,就很心疼,总是安慰他:“这个很难,别的同学也不一定会,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已经很棒了”。

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看起来你在让孩子脱离负面情绪的困扰,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但这是虚假的自信,孩子自己都怀疑,明明好多同学都会,可是自己不会,逃避困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如果总是逃避困难,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突破当前的障碍,那么孩子的勇气和抗挫折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这就比如一感冒发烧就马上吃抗生素,这次感冒可能很快好了,但是免疫力却越来越差一样。这些困难带来的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机会。“所有绕过去的困难,为省事走的捷径,都是将来一定会踩到的坑”。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遇到难题时,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家长陪孩子学习的重点,不是教会孩子知识点,而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跟孩子讲:“我小时候做这类题也折腾了很长时间,后来我把书上的例题又重新做了两遍,后来就知道该怎么解这道题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练习例题是巩固知识点、启发新思路、解决难题的一种好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启发下,孩子还可以自己找到其它方法来突破困难。这样陪孩子找办法突破,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必须要讲解的题目,要按照“支架”的思路来搭梯子,分解成知识点来讲解和练习,再启发孩子组合这些知识点解决难题。

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学校教育主要是按照一定的进度教和考查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需要个性化指导和培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是很少涉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是“有再生能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而这些只靠孩子自发的探索,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概率是很低的。如果家长能够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训练,对孩子的学业和将来的人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