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关注没有,自燃的纯电动车,都是造车新势力,宝马,奥迪的纯电动,怎么没自燃?

用户1777491792


首先要明确虽然新能源的趋势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是个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借此在新能源领域超越欧美列强,占据一定的汽车市场。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汽车不仅仅是一个车那么简单,它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基础工业水平(民用领域),是一个综合而且交叉多个学科的产品。



所以造车没那么简单,没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惨痛教训想一步登天造好车不太可能,目前的创业环境又是急功近利,往往能融得到大额资金就算是成功了,至于造出来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如何,我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恐怕无法保证,毕竟汽车的推出是要经过很多严苛实验的,短时间内估计是无法验证充分的。


目前来说,传统的汽车品牌如大众、丰田、奔驰宝马奥迪等还没有大规模推出纯电动汽车,大部分合资品牌的纯电动车推出更多是为了赚取双积分,比如说大众的纯电动朗逸。这些传统品牌的汽车不需要纯电动车为他们带来利润,所以对销量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这些车的续航都不是很高,相反一些新造车势力最看重的就是汽车销量,毕竟销量高了才能继续融资,所以它们不得不加高电池的容量密度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同时补贴也更高),但是高密度能量的电池又会带来电池安全隐患,过大的电池密度也是导致这些新能源车自然较高的原因。


相比于新造车势力,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电池安全方面的负面新闻相对来说少很多,分析其原因除了比亚迪电池的技术路线不同之外,更多的还是比亚迪在造电动车方面的经验更加足一些。比亚迪之前一直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优点,分解温度在700-800度,缺点是能量密度太低,简单来说就是相同重量的电池可以储存的电能更少。而新造车势力使用的三元锂电池优点是能量密度更高,对于车辆的续航提升更加有帮助,但是分解温度角度较低,只有200-300度,在遇到短路、碰撞、针刺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爆燃,就像是上海的特斯拉那样一瞬间就烧起来了。


最后说说传统豪华品牌造电动车是的事情,以奥迪的E-tron为例,我认为不是奥迪造不出更高续航的车子,而是奥迪最为一个造了这么多年车子的老牌企业,谨慎、稳定才是它的风格,而新造车势力更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造车这件事情缺少敬畏之心。我相信未来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大部分还是会在传统造车企业手里,BBA一旦开始造电动车了,那必然是狼来了。


道远说车


有句话叫做,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步子迈大了,难免扯着蛋。

纯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车一百多年的造车历史来说,还算是个新事物,经验的缺乏和技术的突破都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去研发进步,尤其是电池电路的安全问题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相比宝马、奥迪这种老牌车企,造车新势力首先在造车这块就缺乏足够深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原本就在起步阶段的电池能源技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难免出点洋相。

对特斯拉这种纯电动汽车做的比较牛逼的车企来说,自燃属于夜路走多了遇到鬼,毕竟量摆在那,宝马和奥迪的纯电动汽车总共才造了多少是吧?

而对国内很多新兴的纯电动车企,造车经验就严重缺乏,技术也不过关,一上来就玩老牌车企都谨慎应对的新能源,属于步子迈大了扯着蛋了。

虽然这么说好像有点不文雅,但也算是话糙理不糙吧。


意介车夫


奥迪宝马才卖几辆纯电动车


牛市仓紧空


电动汽车说起来很酷,但是其所存在的技术瓶颈,包括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极端天气用电量高等问题,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严峻考验。电动车领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只是这个机会距离实现可能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目前汽车能源领域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一种是以特斯拉为首的纯电动车型,一种是众多老牌车企尤其是丰田领衔的PHEV的混动车型。可能有人觉得特斯拉车型可以百公里加速冲进三秒,并且拥有很多高科技属性同时续航里程也不低,因此似乎电动车已经成为了趋势,汽车能源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实则,传统燃油车依旧是市场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毕竟发动机研究了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技术实力,能够解决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信任度非常高。而纯电动车型,更类似于尝试产品,无法取代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车辆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甚至可以说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技术瓶颈急需突破。所以,才会出现很多车企将研究重心放在PHEV(活动)领域。我们可以将混动技术看做是发动机的进阶产品,既满足了对于能源开发使用的需求,又不至于会遇到纯电动车型存在的技术问题。

同时在市场的积累方面,国内外的消费市场又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海外市场对于纯电动车型的消费,是持一种比较保守但也不拒绝的心态。因此,可以看到海外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的销售,是以比较平缓的过度姿态出现的。

反观国内市场,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而这些企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他们可能是几个金主合伙组成的公司,也可能是猛互联网巨头跨行业发展的结果。总之我们审视出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车制造企业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背景可以说得上是五花八门,真正从汽车制造商的角色过渡出来的微乎其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为什么在汽车制造领域更加发达的海外市场,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较有限的呢,而消费者对于这种新兴的能源车型,并没有非常高的热衷度呢?

我想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车企明白目前新能源领域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新能源车型的发展时间并不久,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得了的。盲目推出新能源车型,其下场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国内市场已经对于新能源车型非常热衷的时候,而很多海外市场还停留在只提供混动车型的状态。即便今年已经有很多知名汽车企业开始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新能源车型,但是投入的热情依旧不是很高。

而国内大量的新能源造车势力,本身就是因为新能源风口带来的好处而形成的利益团体,他们并不追求多好的口碑,多稳定的质量,他们只在乎销量,在乎投资人能不能追加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造车理念,势必会给产品带来诸多隐患,想要避免出现问题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是大干快上的求胜心切,一方面是稳扎稳打的稳妥为上,两种对待新能源车型的态度,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新能源车型的负面消息都集中在这些新近出现的造成企业,而那些没有大规模进军新能源纯电领域的车企,却极少有此类报道,原因就在这。


鸿渐谈车


电路固定在墙上。时间长了都会有问题 电池也是 而电动汽车是要运动的 并且是激烈运动 环境恶劣 自燃 爆炸 出故障那是家常便饭


雨果丰匀


明显不是只有造车新势力才有自燃,吉利,长安,奔驰都有自燃,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用户1787472549360


哈哈,当初大部分电动车都自燃了,唯独日本品牌没有自燃,很可惜没多久就发生了。。。


用户98046570034


主要是他们卖太少了。以德国人的严谨 基本上是最后接受新事物的。


jinesc


宝马奥迪也不是老牌的纯电动车厂家,宝马不是寻求和比亚迪合作吗?


温柔的风121


保有量和概率的问题!这问题够没水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