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思考建築本源的教學地

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 )出生於荷蘭小城代爾夫特,在他有關代爾夫特的風景畫中,一些場景至今能在小城裡看到。古老的代爾夫特生活平靜,甚至略顯枯燥。但一座大學給這個小城帶來了不少活力。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維米爾的作品:《小街》(1657–1658)(左圖)《代爾夫特風景》(1660-1661)(右圖)本文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作者

1842年,一所培養土木工程師的皇家學院在代爾夫特老城成立,專注對工程師進行培訓。1864年,技術教育在荷蘭得到法律認可,皇家學院轉變成一所理工學院,並將教學科目拓展至海洋工程、機械工程、採礦工程和建築設計。隨著學生由原本的250名逐漸增至一千餘名,學校在老城的運河附近建起了一些教學樓以滿足需求。1905年,這所理工學院更名為代爾夫特高等技術學校(Technische Hogeschool Delft, TH Delft)。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Westvest 9,曾經的理工學院所在地,來源:Monumenten.nl

二戰後,隨著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學校決定在城外一片綠地上興建新校園。1986年,TH Delft正式成為一所大學,即如今的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TU Delft,以下簡稱代大)。

從交通主幹道到公園

二戰後,校園擴張迅速,此時也正值荷蘭的重建時期,整體校園設計注重功能主義,一切以滿足戰後需求為主。當時的規劃以Mekelweg為中軸線,形成一個總長超過2500米的長條形空間。每個科系都興建了獨立的教學樓,分佈在軸線兩側,且相互間距頗大。當時汽車已成為大眾普及的交通工具,長約800米、寬達80米的Mekelweg,除了是交通主幹道,更是一個停車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1969年的Mekelweg 來源:Mecanoo 建築事務所官網

校園中最早的一批建築由荷蘭建築事務所布魯克和巴克馬(Van den Broek and Bakema)設計。巴克馬是荷蘭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領軍人物之一。歐洲在二戰後的重建中,建造了一批單調乏味的功能性建築。巴克馬認為建築應該從社會與人文的角度出發,恢復人和環境的互動。他們設計的會展中心(Aula Congrescentrum)採用了典型的野獸派風格,粗礪的混凝土和大膽的如飛碟般的造型,奪人眼球。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1966年的會展中心(Aula) 來源:Van den Broek and Bakema建築事務所官網

如今的校園由北至南分為四個區,北區為建築學院,中部是學生中心、圖書館、工業設計樓、海洋機械材料工程樓等,緊接著是運動文娛場地,最南邊則是應用科學院、天文工程樓等。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TU Delft 校園分區 來源:TU Delft Campus Development

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校園規劃劣勢也逐漸顯現出來。校園本身的狹長和各教學樓之間的巨大間距,導致各學院宛若一個個“孤島”,不利於學科間的學術交流,很多學生都只在本院系的教學樓活動。針對這些問題,代大也做出了一些改造,比如中軸線 Mekelweg的改造項目。

Weg一詞在荷蘭語中是“路”的意思,從Mekelweg到Mekelpark的改造,目標是將這寬達80米的“停車場+雙車道”的空間轉變成為一片公共綠地,只留下兩側的自行車道和一條電車/巴士共用道來承擔交通。這樣一來,就取消了交通對空間的阻隔,拉近了教學樓間的距離,讓人們可以在軸線兩側的教學樓間自由穿行,提升了校園中心部分的空間體驗。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1969年的Mekelweg和如今的Mekelpark 來源:Mecanoo 建築事務所官網

穿插在綠地之間的步道看似雜亂,實則將不同教學樓的入口串在了一起。在最寬的主步行道上,還點綴了四個小廣場,作為學生相聚的場所。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Mekelpark的步行道和小廣場與其他校園空間的關係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串聯起各教學樓入口的步道

綠地部分被有意設計為起伏綿延的小丘,樹木和雕塑點綴其間,趣味盎然。在荷蘭短暫的溫暖春夏中,渴求陽光的人們,在這些小丘之間聚會、坐臥、野餐、遊戲,享受難得的好天氣。單純從視覺效果來講,大片的綠地讓校園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不再單調,變得柔和活潑起來。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Mekelpark的春日 來源:Mecanoo 建築事務所官網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夏天在Mekelpark舉行的室外遊樂場派對

改造後,任何私家車都不得進入校園內部,只能通過校園外側的兩條馬路駛入,最後停在每棟教學樓背後的停車場。在某種程度上,給開車的人帶來了一些不便。可以看出,改造的目標是把校園變成更適合步行和自行車的空間。

Mekelpark的大小步道縱橫交錯,主步道步行距離將近一千米,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步行的利用率並不高。一方面,大部分學生選擇自行車作為主要出行工具;另一方面,荷蘭天氣多雨多風,在沒有任何遮擋物的情況下,選擇在步道上穿行的人不多。建築事務所引以為豪的眾人在綠地小丘間享受生活的景象確實存在,只是並不多見。

另外,作為自行車王國的荷蘭,解決自行車停車問題是很多荷蘭城市面臨的一大難題。Mekelpark的一些地方也不得不變成了停車場。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土木工程學大樓前的小廣場兩側停滿了自行車

近期,代大制定了The campus vision計劃,為未來校園發展制定一系列目標。其中,正在進行的計劃包括:在教學樓屋頂加裝太陽能板,以完成2020年前減少40%能耗的目標;校園西部的改造計劃,創造更多的學習研究空間等等。

校園的地標建築——圖書館

代大的圖書館建於1997年,建築師是之後負責Mekelpark改造的Mecanoo事務所。設計者的初衷是讓這座建築成為景觀的一部分。整個樓頂作為會展中心後部草坪的延伸,形成一個緩坡,可以一路走到頂部。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平日裡的圖書館(左圖),迎新營的國旗展示活動(右圖)

若說會展中心像是一個突然墜落的外星飛碟,那麼圖書館則是像從地底生長出一般。按設計者的話說,高聳的圓錐形結構刺破屋頂,這是技術工程的象徵,也成了校園的地標性建築。圓錐形的內部是一個錐形的學習空間,錐形的頂部和四周一圈都設有天窗讓自然光透入。此外,圖書館的玻璃外牆也能根據天氣和四季變化進行光線調節和通風。室內的金屬柱除了承重外,也承擔室內的供暖和通風功能。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可自我調節的外牆

圖書館內部是一個上下左右相互貫通的敞開大空間。貫穿建築內外的錐形結構,將底層模糊地分為電腦區、開放學習區和沙發座學習區。館內不設門禁,也不禁止交談,並有一個咖啡吧直接面向底層開放,學生可四處走動交談。錐形結構內部還有四層環形的學習空間,錐形中心是通達天窗的圓形中空空間。在天氣晴好的時刻,錐形外圈的天光灑下,加強了錐形的“生長感”,給這個純白簡潔的幾何結構添上了一抹神聖的光彩。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錐形結構(左圖,來源:Mecanoo 建築事務所官網),錐形結構內部(右圖)

然而,這個錐形結構也不是完美的。錐形結構內部封閉無光,天窗採光根本無法滿足需求,需要大量的人工燈光,非常消耗能源。此外,封閉錐形形狀加強了內部的噪音反射,且沒有佈置吸音材料。而且隨著學生人數逐年增長,圖書館早已不堪重負。倘若把錐形結構換成平淡但實用的傳統分層方法,圖書館便能多出不少使用空間。

這個地標建築的確兌現了“將建築變作景觀一部分”的承諾,但對於使用者來說,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座建築,是外形和理念重要,還是實用性更重要,這是建築領域一直在討論的“功能與形式”的問題。現代主義思潮以工業革命為依託,“形式服從功能”的觀點一度大行其道,不過建築設計也因此喪失了一些本土性和創造性。然而,圖書館不同於紀念性、標誌性建築,若無法滿足日常需求,再具創造性的形式之美也不足以震撼人心。

老建築改造:BK City

建築系是代大最大的學院,有將近2900名學生。2008年,一場大火意外燒燬了原本的建築樓,校方最終決定將校園的最北端的一座老建築進行改造加建,就變成了現在的建築系樓。改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這座老樓容納更多的學生?且不論龐大的學生基數,建築學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空間來滿足製作模型和作圖的需要。

校方的解決辦法就是,設計儘可能多的共享空間。很多教員都取消了固定的辦公室,而是在教室改建的辦公室裡共同辦公。學生也沒有固定的座位(不少大學的建築系學生擁有固定座位以擺放各類模型、圖紙和材料),而是在教學樓的任意角落的公共學習桌上學習。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散佈於樓中的各處公共學習桌

建築系樓被稱為BK City(建築城,BK為荷蘭語建築“Bouwkunde”的縮寫)。在設計之初,就有意將這棟樓設計成一座城。底層的主幹道設計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建築師Braaksma&Roos將主幹道當作一條街道來設計,將主入口、兩個庭院改建的兩座玻璃廳、建築的其他部分用這條“街”連接起來,也把各個小空間整合在一起。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BK City的主幹道設計分析

這條“街”不僅成功地串聯起了建築系分散的幾部分,而且成為了整棟樓最具活力、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主幹道上彙集了書店、打印店、學生會、電腦維修處等重要功能,模仿廣告招牌,以霓虹燈清晰標示出不同功能的所在。建築師大面積採用木材包裹陳舊的磚結構,同時在木牆上開洞作為櫥窗,展示優秀學生作品。櫥窗中大膽採用紅、黃、藍、綠等飽和度高的顏色做撞色處理,與霓虹燈相互映襯。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BK City的“街”景

除了主幹道,建築師將大膽的撞色運用到BK City的其他空間。BK City中除了建築設計專業,也有建築工程、城市規劃、測繪、房地產等其他專業,每個學系都被賦予了其獨特的顏色。比如,建築設計係為紅色,建築工程係為黃色,函授學位為紫色等。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BK City的色彩

此外,BK City還有一個橙色的空間——橙廳。橙廳中最醒目的橙色大階梯由建築事務所MVRDV設計。平時,這裡是同學三三兩兩休息的場所,當有活動時,大階梯則作為上百名學生聽講座的座位。階梯背面還有一些小房間作為辦公室和報告廳。其實,橙廳與模型室是由原先的兩個庭院改建而成,鋼結構的柱體和空間桁架支撐整個結構,外牆為雙層玻璃幕牆。外露的結構和管道,讓空間充滿了工業感,與舊樓的磚結構建築相互照應。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橙色大廳

模型室是全系唯一指定做模型的場所,有時候也會有些小型展覽。由於學生眾多,常常人滿為患,除了課桌椅的短缺讓人施展不開手腳,兩邊的材料切割室傳出的噪音也令人心煩,而穿梭不息的人流也使人分心。不過,這樣的空間也促進了同學間的相互學習,經常有人路過一個精美的模型便會停下細細觀摩,同作模型者交談幾句。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思考建筑本源的教学地

模型室

若說這兩個玻璃廳的缺點,那就是玻璃幕牆。冬天時,由於空間體量大,玻璃幕牆保溫性能差,會消耗大量的供暖能源,而且在靠近玻璃處坐久了,人便凍得直打哆嗦。天氣暖和的時候,又沒有好的遮陽裝置,雖然懸掛了半透明的遮陽簾,但在低太陽直射角的荷蘭,下午的豔陽晃得人睜不開眼睛。

總而言之,BK City是個充滿精心雕琢的細節、激發設計靈感的地方,但由於學生基數的龐大,又有諸多使用的不便,讓人又愛又恨。對學建築的學生來說,更是思考“建築是什麼”的難得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