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數據奶酪

在當前我們生活的互聯網社會之中,每個人自己的用戶信息、數據,已經慢慢變得如同流量一樣,成為了互聯網中一切的根本。

屢禁不止的數據洩露

近日,我國工信部新發布了2017年度Q3季度手機APP檢測報告,在報告中公佈了15款發現問題的應用程序,其中名氣頗大的360瀏覽器、手遊部落衝突都上了黑名單。工信部報告中指出這些APP所包含的主要問題有:惡意“吸費”,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信息數據等。截止今日,工信部曝光的問題APP已經達到了近500個。

而在2016年,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僅2016年,我國網民平均每人每週收到垃圾短信20.6條,平均每人每週接到騷擾電話21.3個。

誰動了我的數據奶酪

層出不窮的用戶個人信息數據洩露,帶來的問題遠不止垃圾短信、騷擾電話而已。早在2014年,美國著名網站雅虎用戶信息洩露,至少5億條包含了用戶賬戶、密碼、電子郵箱、出生日期等的數據信息被黑客盜取。

這次大規模的用戶數據洩露,造成高達97%的用戶對雅虎只去了信任,也使得曾經被估值1000億美元的雅虎股價大量下跌,最終以不到45億美元的價格被收購了其核心互聯網業務。

而在2016年的我國,“省高考網上報名信息系統”被黑客以技術手段攻擊,大量考生個人信息數據洩露,最終造成了一名學生死亡。

誰動了我的數據奶酪

數據被盜的原因

那麼我們不禁想問,網絡上的個人數據,究竟為什麼會如此容易洩露呢?

對此5Giii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 我們當前所處的互聯網社會,數據過於高度集中。隨著技術的進步,所有人每天都在用各種手段與互聯網相連接,數據越來越集中。同時互聯網企業為了大數據開發應用、精準描繪用戶畫像、發覺數據價值等目的,這些高度集中的用戶數據通常都是處在不斷共享的狀態。一旦其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大量的用戶數據洩露;

  2. 對數據的保護不夠完善。數據的洩露通常有兩個源頭,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其中傳統企業比如高校等,在互聯網時代,會把自身的一部分業務(學生名單、選修課程、成績查詢等)放在網上進行,而由於缺少網絡安全方面專業的人才,忽略了數據保護、加密,最終為黑客提供了機會;如互聯網企業則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加密技術,最終因為疏忽造成洩露;

  3. 相關數據管理員監管不到位。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在對用戶數據進行管理、挖掘、開發的時候,總是離不開人的,而企業往往疏忽對相關人員的普法教育也缺乏相關監管手段,在販賣用戶數據巨大的利益誘惑下,相關管理員很容易出現監守自盜的行為。

誰動了我的數據奶酪

該怎麼保護數據

由於買賣用戶數據這個黑色產業的暴利特性和敏感性,找到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的防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對此5Giii認為今年蓬勃發展的AI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是個不錯的手段。

持有用戶數據的企業將AI人工智能引入存儲服務器,通過大數據技術和AI人工智能技術,對可能發生的洩漏事件進行預測並響應處理,將潛在的危險降至最低。

不過AI人工智能的背後最終也是需要人工進行維護的,只要人有貪慾就不可能徹底杜絕數據洩露事件,所以5Giii認為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更加健全的法律監管和企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