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不想北伐,是什么原因呢?

历史从未走远


没有任何一个君主不想收复失地、洗刷国家耻辱,开疆辟土成为流芳千古、万世敬仰的明君,说宋高宗不想北伐,实在是冤枉他了。

现代人很多认为,如果北伐成功迎回二圣(徽宗、钦宗),宋高宗就会失去帝位下岗了,这纯属无稽之谈。

明英宗朱祁镇兵败土木堡,被瓦剌人抓了俘虏,明代宗朱祁钰即位,重用于谦等名臣,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后来瓦剌人放回朱祁镇,但新君一旦即位,换上自己的势力和亲信,根基已成,朱祁镇也无可奈何了。

宋人要迎回二圣,是因为皇帝被掳是国家耻辱、军队的耻辱、做臣子的耻辱,这是一句表示决心政治口号,并不是说要把丢了江山的钦宗弄回来做领导。

当时徽宗已死,迎回二圣有包含迎回徽宗尸骨的意思;钦宗继位时间短,其本人也说只求归国做个道观主即可。

再说宋高宗已经启用了新的文臣武将,手中掌握天下兵马,钦宗有何面目有何实力争夺帝位?这些大臣难道不跟着提拔自己的高宗干,要去给无恩惠与己的先皇干?

中国历史上新君继位,老皇帝没有能复辟的,如李世民、李亨故事。作为实权在握的皇帝,宋高宗可以封钦宗为太上皇即可,丝毫不能动摇自己的地位。

赵构登基后,金强宋弱的大局面没有改变。不要说北伐,能不能守住手中半壁江山都说不定。

宋高宗即位不久,金元帅完颜宗弼乘南宋江防未稳,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自黄州南渡长江,进行第三次大举攻宋,直取南昌,攻掠江西湖南湖北后北还;

东路军攻陷寿春庐州、和州后,自采石南渡追击高宗,受宋将郭伟军所阻,移师马家渡南下,克建康临安,宋高宗跑到温州海面上躲避。

1130年2月,完颜宗弼怕孤军深入腹背受敌,自临安北还,被韩世忠阻于黄天荡北渡,后用火攻破韩后北渡。


其后金人改变进攻方向,发动第四次南征,兵分多路主攻川陕。而中路宋将刘錡在顺昌大败金兵,极大鼓舞宋军士气,进攻陕西京西淮东的金兵分别被宋将吴嶙岳飞韩世忠所败。

1130年金人在陕西击败川陕5路大军,宋将吴玠退守和尚原等险地,于1134年在和尚原、仙人关两次大破金兵。

此后金人放弃从川陕进攻南宋的方法,期间金宋之间的伪齐多次被宋军所败,宋军收复许多失地。1933年宋将李横几乎收复河南,但在开封被金人铁浮屠所败,只得退回长江。

岳飞第一次北伐恢复了李横防区。1136年伪齐在没有金人支持下南下,被刘光世岳飞所败,同时岳飞还进行了小规模的第二第三次北伐。

1137年金人废伪齐刘豫,第二年宋金议和,宋以外交手段要回陕西、河南等地。1139年主战派完颜宗弼杀主和派完颜昌,次年撕毁和约再次率金兵南下,被刘錡大败于顺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飞败于堰城,金人著名的重甲骑兵铁浮屠尽毁于这2次战役。

1141年完颜宗弼攻张俊的淮南西路,被刘錡、汤沂中、张俊所败。但张俊为抢功调走刘錡,完颜宗弼反败为胜,击败汤沂中、张俊两军,与韩世忠对峙,不久在岳飞军赶到之前北还。

1142年宋金签订绍兴议和,直至海陵王1161年伐宋,宋金再无大战。从高宗年间宋金大战的频率结果来看,金人一直掌握的战场主动权,宋以防守战为主、北伐伪齐为辅的战略,取得了不少胜绩。


宋高宗登基后的十年宋金战争,如果没有宋高宗的全力支持、调度指挥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每逢战事,高宗都会下诏给前线将领,指导如何合兵、如何兵贵神速歼灭完颜宗弼,宋高宗是实际上的宋军统帅。

赵构少年聪慧、治国有方。史载赵构文武双全,博学强记,能挽200斤强弓,有勇有谋。

金人第一次索要人质时,18岁的赵构慷慨请行、独闯敌营。宋高宗南渡时身边只有1000多士兵,能立即组建朝廷,委任官员,统筹国事。

要知道当时国破家亡兵荒马乱,宋高宗即能一呼百应重建国家,并使得百官信服、诸侯听命,是需要怎样的魄力和魅力。

明经营南京数百年,有现成朝廷和文武百官,却顷刻崩溃。南宋在赵构治理下,商业发达,富裕繁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赵构慧眼用人、气度不凡。太祖黄袍加身马背得天下,各朝天子十分忌惮将权,唯恐武将叛乱。宋高宗大胆启用年轻将领,授以兵权,名将辈出。

刘錡吴玠吴嶙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受到高宗提拔。这些边关大将皆非善与之辈,非高宗不能御之。在高宗的支持下,南宋拥有了铠甲、弓弩最先进的重甲步兵大军,多次击败金人骑兵为主的攻击,创造了战争奇迹。

高宗对待军国大事,都与将帅商议或用书信方式,言语如长辈多以分析、劝导的口吻。赵构克己内忍,大局为重。

与宋高宗最相似的,是明末崇祯皇帝。两人都是临危受命,大敌(金人)当前,国家有覆巢之危;两人都勤俭奉公,以天下为己任,都直接干预军务,关注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崇祯比高宗还具优势:国家一统领土完整,名将辈出忠心耿耿,武器领先军无劣势。但是结局完全不同,崇祯国破身死高宗立国一百多年。

崇祯性急暴躁,17年换50个首辅,杀贬13个边关大帅。高宗隐忍不发,细致沟通爱惜人才,即使岳飞抗旨13道仍被封为枢密院副使。

宋高宗全力支持军队对南下金人的作战,以及对伪齐的北伐,但伪齐灭亡后,宋高宗急于与金人议和,对北伐金人收复失地没有那么热心呢?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宋高宗的难处了。第一财政后勤压力,绍兴三年,三万规模的岳家军月耗钱十二万余贯,米一万四千五百石;绍兴五年,岳家军扩军后,月耗钱五十六万贯,米七万余石。

绍兴四年第一次北伐,朝廷预支军费为六十万贯,实际战事结束耗钱九十余万贯。

为保障岳家军用度,以军期责令州县划刷仓库,科敛疲民。特别是月度钱,上月还未给完,当月所需额度又到,时称病民最甚。

兵器物质的供应也是巨大,如绍兴九年枢密院发给江南西路配给岳家军的军备物质有:铁甲叶69万9438片,牛角6334只,黄牛皮9183张,牛筋4010斤,羊皮18392张,箭珂184794支,翎毛512982,各长4寸8分,条铁7694斤。

这还是岳家军一支部队的用度,加上其他部队开支,整个后勤财政压力不堪重负。颍昌之战后岳家军后勤已经非常困难,10万大军的补给需要30万民工的支持,根本不是地方所能担负的。

第二,北伐没有服众的统帅,高宗手下名将济济,但是没有一个能令其他将领心服。

岳飞不善于与领导搞好关系,与王彦张俊刘光世一直不和,甚至对宋高宗本人都搞不好关系,动则赌气仍下军队回家去,还得皇帝好言安抚;刘錡智勇双全,屡立奇功,但是资历尚浅,刘錡为帅其他将领肯定不服;吴玠才能足够,但是威信不足,也非其他所能服;韩世忠有勇无谋,更非帅才。

所以宋金战争最合适的统帅其实就是赵构,整个南宋军事体系也是这么设计的,每个战役每个将领高宗都有亲笔书信加急送往前线,高宗是宋军的实际指挥人。

但是让赵构坐在临安遥控战场是无法做到的,皇帝必须亲临前线,这是赵构无法接受的。单独加强岳家军的规模北伐,违背宋朝祖制。

赵构受过刘苗乱军之害,心有余悸。岳飞也曾表现过桀骜不驯的一面,将全国军队交给岳飞赵构必睡不安稳。所以北伐没有统帅,协调指挥全国军队,那就是个伪命题。


第三,宋金战争中宋军表现没让宋高宗满意。宋金之间原来隔着伪齐,伪齐废除后,金人对北方进行直接统治,金兵不再是从金国出发南下伐宋,金兵直接布防到淮河陕西一线,使得高宗对宋金战争走势忧虑。

我们看看战神岳飞的战报:宋史高宗本纪记载:(岳飞)奉诏班师,遂从堰城还,众皆溃,金人追之不及。

又:飞方至陈州,而张俊已定宿毫,遂还寿春,引兵南渡而归,金人得知,于是并力出兵御飞,飞不能支,告知于(刘錡),出兵牵制抵太平,金人乃退,飞军得还。

史书多数认为南宋北伐成功概率很小,而所谓的朱仙镇大捷所谓全歼铁浮屠拐子马,实际上也是刘錡的功劳。

南宋虽然建立了世界最强的重甲步兵,与金人骑兵作战中保持着较高战胜率,但是最多是击败金人攻击,无法完成一次对金人的围歼。

步兵打胜了金人骑兵可以跑,但是一旦宋军败了,那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宋金战争,南宋最多可以不败,要想完胜几乎不可能。高宗作为国君不会不知道战争胜负几率,在抵御住金国南犯之后,不想把国家投入获胜遥遥无期的长期战争中。

而金国此时也是内忧外患,怨声载道。一是与宋连年征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宋金作战态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动,徒劳无功。

而金人人口是天生弱势,死一个少一个,宋人可以死一个生一双、十双,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二是废除伪齐后,金人要管理消化伪齐的大量土地和人口,这是前所未有的难题,无法兼顾对宋战争。

三是蒙古已经有崛起迹象,金无法面对2个强大的民族,但是对金的威胁,蒙古尤胜南宋。完颜宗弼一方面准备议和,一方面造出大举伐宋的声势,一下击中了宋高宗软肋。

宋高宗的愿景很简单,首先是解除金国对南宋的军事威胁,其次是解除武将对皇权的威胁。这十年里高宗算是受够了里外夹击的痛苦,外有强敌内有悍将,没有一个让他省心。

但是宋高宗不是傻子,任何敌国要求君主杀掉良将的要求都是笑话,完颜宗弼也决不可能提出杀岳飞和谈的要求。我们看下绍兴议和的主要内容,除了岁供称臣和放回赵构生母外,最重要的军事分界线,实际也是宋金能军事控制的范围,绍兴议和的实质就是双方各据现有军事分界线,但是不要打仗了。

这次议和,是金国主战派完颜宗弼主导,使得宋高宗确信是真正和平到来了。他谋划的是如何收回韩世忠、吴玠、岳飞、张俊等将领的兵权。

后人指责高宗主要针对的是岳飞,非也。宋高宗先后对四支部队下手,首先收的是韩世忠的兵权,而且是由岳飞去接管韩军,最后收的是岳飞。

为何高宗为何一定要收众将兵权?主要是:第一两宋的军事制度练兵权和统兵权是分开的,平时将领只有练兵权,战时由兵部指定统帅作战,所以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而宋金战争改变了这一制度,将领自己招募军队,又将练兵权和统兵权合并,确实给皇权造成了一定威胁。如岳飞因赌气扔下军队回家,宋高宗非常难堪,只得好言安抚。

按宋朝军事制度,将领战事结束后要向枢密院交兵的,然后回朝廷上班,有战事再临时委派出征。宋高宗收兵权是依祖制,并无不妥,只是宋金战争吃紧,交兵制度一直没有执行。

第二,建炎三年发生刘苗兵变,以清君侧杀高宗信任的权臣和宦官,宋高宗被逼退位传位给三岁的太子。兵变虽然被剿灭,宋高宗受到莫大的惊吓。

宋高宗收刘光世兵权后,将5万淮西军交与岳飞,岳飞提出北伐方案,高宗认为方案草率,岳飞几易其稿高宗方同意,但却发生淮西军叛乱,叛军直接投靠伪齐,令高宗加剧了对武将的不信任和猜忌。

第三,武将的跋扈、桀骜不驯,南宋武将跋扈到什么程度?枢密院要调动张俊军队,张俊公然抗命;吴玠也曾公然对抗枢密院,还得高宗书信调解;韩世忠军队驻扎临安附近时,公然抢夺政府办公地点、驱逐官员;岳飞两次当面奏请宋高宗立太子,高宗大惧。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劝皇帝立太子,那是为社稷宗庙着想,皇帝不能说什么。但是一个人手握天下兵马的边帅大将要皇帝立太子,那是大忌,多少带有以武相逼的味道。唐以后边帅不能结交内臣、不能干政是一种政治制度,将领干预皇帝家事,高宗不得不防。

但高宗最不能容忍的是淮西会战,时完颜宗弼重兵南下攻击淮西张俊,宋军各路军马救援,军情紧急。宋高宗下13道圣旨令岳飞军出战,但是岳飞观望迟迟不前往战场。

当时岳飞军是宋军中数量最多最强的部队,还有宋军唯一的骑兵部队(数量有3万之多),如果高宗13道圣旨都调不动岳飞,你让皇帝心里怎么想?

后来高宗要收中兴四将的兵权时,吴玠恰好病亡,继任将领即表示愿意交出兵权,岳飞、韩世忠、张俊被收兵权后皆封为枢密院副使(高宗意为既往不咎、法不责众),韩世忠张俊知道高宗猜测之心,向高宗表示效忠并痛哭流涕,高宗表示满意。

唯有岳飞自认大公无私,北伐受阻,交出兵权后辞去官职,离开朝廷去休养,而休养的地方在岳家军驻地附近,恰好岳家军内部有人揭发岳家军想岳飞重掌兵权。

高宗勃然大怒,以为岳飞贪恋兵权、图谋不轨,命秦桧调查将岳飞下狱,宋史称以“指斥乘舆”:不尊敬皇帝、“抵抗诏命”:淮西之战抗旨十三道不赴战场(将领抗旨不出兵是死罪)两条罪名杀岳飞父子,并非民间所传莫须有。

岳飞的死,高宗负有莫大责任,秦桧等首的文官集团与中兴四将为首的武将集团对立、煽风点火,但岳飞虽然战功显赫、深得军心,为将过于任性情绪化、言语不知君臣大防、公然表达不满,岳飞也有重要原因,后人知之莫不唏嘘...(感谢关注本人头条号。)


烟酒阁大学士


意淫症也是一种病,得治!顺昌保卫战是刘锜击败金主力,没错,可刘锜才不足两万步兵,几乎“全歼”金国主力?脑子进水也别进那么多好吗?1140年岳飞抗旨没有支援顺昌,导致高宗皇帝在顺昌重创金主力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岳飞虽然避开金主力,跑河南占据两城,可金主力一反攻,岳飞根本守不住,1140年宋金会战是以岳飞逃跑,南宋丢失河南全境结束。1141年,宋金会战,岳飞又抗旨畏敌“逗留不前”,让高宗皇帝精心策划,歼灭金主力的计划再次落空,张俊,刘锜击败金主力,追击中反中金国埋伏,损失六万精锐,连高宗皇帝的御林军都全军覆没。

金国只是四个军中的一个军来打南宋,南宋举国之力(除岳飞抗旨畏敌没有参加)都打不过,还是在南宋不利于骑兵的地盘上,南宋凭什么去东北大平原上击败金国?


晓风2016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金兵攻下开封,灭了北宋之时,赵构正在外召兵勤王,幸免于难。当父兄被俘至金国后,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他因此成为南宋的第一个皇帝。

赵构建立南宋后,父兄被俘虏,故土被侵占,君臣上下以至黎民百姓,都成了南方的漂泊者,而且南宋政权存在一百多年间,连首都也没建,只有行在,而且称呼都唤作“临安”——临时安顿之意。那么,在这种任何一个原因都在呼唤北伐的情况下,赵构在心里却始终不想北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是大部分时间内,没有能力北伐。金兵灭北宋时,宋朝的正规军几乎全部溃散,地方上的厢军又根本没有战斗力,同时,战争打的是军需后勤,连朝廷都没有了,钱粮自然无法供给,即便有军队,也打不下去。也正是这个原因,没有军队,所以赵构在继位之初,被金兵追得到处奔逃,从商丘到扬州、到杭州、到温州、到海上,命都难保,何谈北伐?

第二个原因,有能力时,又不敢北伐。在金兵南侵的过程中,在抗金的战场上,逐渐成长起来了一批将领和军队,如张俊的“张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而且一度打了很多胜仗,成为抗金的中坚力量,后来都归于赵构麾下,成为了南宋政权中的军事力量,按理来说,赵构可以指挥这些军队北伐。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赵构难以启齿或者说不好明言的原因,因为这些军队是在抗金过程中集结起来的,人员组成相当复杂,很多将士原来都是强盗或刑徒,这样的军队倘若北伐,胜了会成为后患,败了那就这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赵构不信任这些军队和将领。所以,后来他收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的兵权。为什么收兵权?就是怕这些将领坐大,威胁皇权嘛。所以,赵构在有能力北伐时,却又不敢北伐,他不是怕金兵,而是怕手下那些悍将。

第三个原因,不想父兄回来。赵构之所以不想北伐,还有一个更加难以启齿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自己的父兄回来,因为,当时宋朝的皇帝是哥哥宋钦宗,自己只是在他被俘后做的皇帝,如果北伐成功,迎接父兄回来,自己往哪里摆呢?那样,自己的皇位势必受到威胁。所以,他曾经许多次向金国求情,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生母韦氏接了回来,却从来没在接徽、钦二帝回来的事情上作过努力,他不敢呀。

赵构不想北伐,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是他最终选择向金求和、不肯北伐、偏安一隅的关键因素。


帝国的脸谱



问的好!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回答!

原因主要有三:

原因之一:天下大势宋金必须休战。

作为一个皇帝,审看问题是要从全局性政治高度出发,这也叫战略眼光,这是其与一般将帅之根本区别。宋高宗赵构是谁?怎么当上皇上的?为何他能当上皇上?稍有历史常识者只要重温一遍这“三个W”,就霍然开朗了!总有一些民粹主义者对宋高宗贬损千年,什么偏安一隅,畏战懦弱等等,北伐靠什么?单靠一支岳家军就能“直捣黄龙”?笑话!打仗靠什么?综合国力!打仗为了什么?不就最终求得和平吗!从靖康之耻到岳飞遇害,宋金已打了20年仗了,胜胜败败北侵南御天下苍生水深火热,也没见谁灭了谁哪个赢了哪个输了,双方都已打累了打不动了,都需喘口气,这是天下民心大势浩浩荡荡势不可阻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原因之二:军事实力金强宋弱。

有宋一代(北宋南宋)总体特征是积弱积懦——北宋对辽如此,南宋对金更如此。这并非中原宋朝军队人少将寡,也非财政钱粮紧缺,而关键在于冷冰器时代双方武装构件不对称,当北方草原民族以强大剽悍的骑兵弯刀,遇见南方手持长茅刀剑的步兵时,整体的实力与个体的战斗力,差距立马显现!对内,宋太祖赵匡胤设计确定的“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两宋代,它的直接恶果是:民间所有的地方私人武装兵器被取缔收缴,准军事力量殆亡,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自我削弱了军事实力。每当辽军或金军大举南侵时,如果朝廷正规军一旦溃散,就遇不到任何民间武装的游击抵抗,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就打过长江!

原因之三:底气不足畏首畏尾。

这主要在两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是宋高宗本人,一个人汉奸秦桧。赵构当年被金军俘虏(人质)南逃时,经历了从积极抗战到消极逃跑的艰苦的心路历程,一年被蛇咬十年怕草蝇,这太适合宋高宗的心理预期了;至于秦桧大家都清楚,被俘后投金做了汉奸回南宋卧底。宋高宗与秦桧这样两个主政南宋朝廷大计的君臣,能北伐吗?能征讨吗?尽管主战派岳飞总想北伐迎回二圣,但最终被害风波亭,这也是必然中的必然结果!


我本狂草人


因为宋高宗怕死。

怕死是人之常情,但怕死的人当了皇帝,这就是一个悲剧了。

赵构之所以被吓破胆,是有原因的。

靖康之乱刚起,金人围攻开封,宋钦宗打算割地求和,还把弟弟康王赵构、少宰张邦昌送到金营充当人质。也算赵构运气不错,后来钦宗以肃王赵枢代替康王赵构为人质,这才使他免于受苦受难。

不久后,金人第二次南犯,宋钦宗又要投降了,派王云为和谈使臣,与康王赵构前往金营,欲割三镇求和。岂料赵构与王云行到半途时,被愤怒的老百姓围攻,群众把王云视为卖国贼,杀之而后快,康王赵构见民怨沸腾,也不敢去金营,便躲到相州。这么一来,赵构又躲过一劫。

赵构因祸得福,正因为他没有在京师,故而金人掳走开封的皇帝及赵氏子弟时,他又躲过一劫。其他皇子都被俘了,这个皇帝就落他头上了。

但是,经历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对金人非常害怕。以致在南宋开国时,他不敢定都于开封。他想把都城迁往长江以南,离金人越远,他就越有安全感。由于李纲主张抗金与迁回旧都,赵构索性把他罢免,重用两个主和的大臣:黄潜善、汪伯彦。

李纲被罢相后,朝野哗然。太学生陈东挺身而出,上书力请朝廷挽留李纲,罢免黄潜善、汪伯彦,并力主皇帝返回开封,率师亲征。进士欧阳澈也上书痛骂朝廷中用事的投降派。宋高宗勃然大怒,竟然下令将陈东、欧阳澈两人斩首于东市。

从一开始,宋高宗想着求和。他没想着如何筹划反攻,只想讨好金人,他派遣特使王伦前往金营,幻想休战议和,能偏安一隅他也心满意足了。但偏偏事与愿违,金人并不想谈判!

当宋高宗特使王伦抵达云中见宗翰时,宗翰不仅不谈判,反倒把他给押留了。在金国高层,宗翰是著名的鹰派人物,对宋朝特别藐视。金兵一进攻,南宋皇帝便望风而逃,这无疑更令宗翰轻视了。一国之君没用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谈判的资格呢?

南宋柱石,抗金英雄宗泽一连上了二十四道奏疏,请求皇帝回銮开封,但是这些奏疏石沉大海。

宋高宗原本就畏惧与金人开战,不消说对宗泽的北伐计划置之不理。国难当头,而朝廷居然没有进取之心,偏安一隅,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一个不进取的皇帝,怎么能有一个进取的帝国呢?越不进取,越被动挨打。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为了让金人满意,他索性面子也不要了,尊严也不要了,我当金国的藩臣,这样总行吧。

他派使臣洪皓到金国议和,宣布愿意去正朔尊号,就是说不用皇帝称号了。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你越软弱,只是越让敌人瞧不起而已,一向轻视宋人的宗翰又一次把宋使扣押了。

他甚至给金国统帅宗翰写了一封哀求乞怜的信,几乎连一丁点的尊严也没有,我们且来看看片断:“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

这封信的惟一作用,是让金人无所顾忌地对南宋发动史无前例的大进攻。

金人大举南侵,高宗赵构展示了他卓越的逃跑本领。从建康逃杭州,再逃越州,从明州入海逃到舟山群岛的定海县,又从定海逃温州,这个逃跑功夫,我也服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让高宗赵构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此人便是秦桧。

秦桧对宋高宗却是太了解了,了解他对金人的畏惧,了解他苟且偷安的心理。皇帝召秦桧入对,问及对时局看法。秦桧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说出一句话:“如欲天下无事,须得南自南,北自北。”就是说,南宋完全放弃中原之地,北方归于金国,南方归于南宋。只要明确北方的归属,承诺不收复,与金国还是可以谈判的嘛。

秦桧太知道皇帝需要什么了,所以他一语中的,震憾皇帝内心。宋高宗对秦桧有相见恨晚之心,竟然激动地对辅臣说:“秦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

其实宋高宗没有发现,朝廷不抗战,但广大爱国将士与民众是抗战的,而且随着岳飞、吴玠、吴璘、刘锜等名将的崛起,南宋在战场上开始逆转战局。只是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高度,宋高宗就是贪生怕死的皇帝。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得到的成果,对他来说只是多了一份与金人谈判的筹码罢了。

高宗赵构的怕死,不仅是对金人,他还怕武将权柄过重,会要了他的命。正因为如此,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陆续被削夺,北伐的事当然不了了之。实际上,赵构的脑子里,从来就没有“北伐”两个字,只有“议和”二字。


君山话史


先说说结论,所有的史料找来找去,只得出一个比较混蛋的答案:“宋高宗是个怂包”

针对网上关于宋高宗不北伐的原因想稍微吐槽一下:

1、赵构北伐怕迎接二帝,而导致大权旁落么?

当然不是,宋高宗不仅仅不怕二帝回国,更是原因希望能顺利接回二帝

在第二次绍兴议和之时,迎回二帝就变成了使者的重要任务,只是不能成功而已,君不见,赵构在见到金使说的

“洒泣,谕以恳请亲族之意”

当然,金使不会答应。

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北伐成功,赵构是中兴之主,难道堂堂一中兴之主会怕了失国之主?哪怕没有北伐成功而顺利迎回二帝,只要不在金当人质,迎回来是杀是软禁也都是赵构说了算。所以不存在害怕迎接二帝回国。

2、是南宋没有钱,无法支撑起北伐么?

非也!宋室南渡以后财政收入恢复的很快,原因是当时的税收大头是从折帛钱和各种商业杂税来的,总之要支持全线北伐并不成问题,甚至也不需要“长期支持”——参绍兴十年宋军北伐的例子,即使要达到关陕两河全部恢复的目标,也不过半年、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

而金当时面临什么问题?金在征服足够的土地之际,已经无法用打到哪里抢到哪里的方针来支持战斗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绝交交税征兵

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行”

3、是南宋没人打不过么?

也不是,先不说岳飞、韩世忠,就是水分比较大的张俊、刘光世逼急了也能来两下,首领不能打并不代表所有人不能打,比如刘光世,绍兴六年的时候也曾经被亲临前线督战的宰相赵鼎逼急了跳墙咬赢过伪齐的。

4、怕武将分权,要收回兵权么?

这个确实被很多人拿来讨论,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防止分权跟北伐是两个问题,你无论怎么打压武将的权利,总归是要“总起来”,是因为不北伐才导致武将专权,而不是因为武将专权而导致不北伐,这完全是两个问题。

所以在北宋时期,赵构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人也算有人,却就是不北伐,实在不知道是什么理由,可能结果就是猜测的那样,“怂”


笑尝历史百态


赵构不肯北伐收复中原,其深层次原因还要从他的个人的品质说起。

关于宋高宗的荒淫无道,宋史晦莫如深。《金史》 记载,金人向 宋朝俘虏“询宫中事”时,宋宫俘虏说:“康王目光如炬,好色如父,侍 婢多死者。” 赵构“居康邸”时,娶开封府祥符县人邢秉懿为妻,封嘉国夫人,邢 秉懿比赵构大一岁。此后赵构再娶田春罗和姜醉媚,两人都封郡君,田春 罗比赵构小两岁,姜醉媚比赵构小四岁。妻妾们生了五个女儿,长女名佛 佑,次女名神佑。按宋时习惯,人称康大宗姬、康二宗姬至康五宗姬。此 外,韦氏又为赵构物色一个开封女子潘氏,“有宠”,但“未有位号”。一个色中饿鬼,三个有位号的女子自然完全不能填塞其欲壑,至于康王府 邸其他五位号的女子,显然又决非潘氏一人。在赵构眼里,女人只是供他 玩弄、凌辱,甚至虐杀的对象。到底有多少无辜女子被他杀害,已无从统 计。嗜色而并不多情,这是赵构在当皇子时已经养成的秉性。他大概从无 戴通天冠、穿衮龙袍的奢望,却自认为有糟蹋女人的天赋特权。一个整日沉浸在温柔乡中的花花太岁,苟安是他最急迫的追求。



有人说赵构的苟安政策是由于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北伐所增加的支出,我认为此言差矣。 宋室南渡以后财政收入恢复的很快,原因是当时的税收大头是从折帛钱和各种商业杂税来的,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总之要支持全线北伐并不成问题, 这里指的是绍兴和议之前的财政状况,绍兴和议之后南宋做为“奶牛”饵金国这个“犬羊”而进贡岁币和秦桧乱权所导致的财政恶化又另当别论了。随着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抗金战争所成长起来的新兴军事力量的崛起,宋金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军队的战争潜力彼消此长。 因为在抗金力量的打击下,金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被削弱,国力严重下降 。在金军刚灭亡北宋的时候(公元1127年前后),当时的金国统帅完颜宗翰(粘罕)、完颜宗望(斡离不)等手下名将云集,像完颜活女、拔离速、银可术、阇母、娄室、挞懒等,其中,完颜活女曾击败并阵斩北宋名将种师中,拔离速击败姚古,阇母、娄室等曾攻占陕西,他们无一不是能征善战,并且都是女真本族的宿将。但是到了公元1140年前后,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却让李成、孔彦舟、徐文之流当上了分路大将军。须知,李成、孔彦舟等人本来都是宋朝的军匪流寇,在乱世中到处烧杀抢劫、掳掠百姓、奸淫妇女,却被各路宋军接连击败,于是他们只好投靠伪齐和金国,成了金人南侵的汉奸走狗帮凶。但是到如今,一向依靠女真完颜氏皇族带兵打仗的堂堂大金国居然以这些战斗力差劲的汉奸流寇为宝,让他们当上了分路大将军,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奇!很显然,当时的金国不仅兵老气衰,而且缺乏良将,皇族诸名将皆亡故殆尽,仅靠金兀术独自维持。

兀术在南进和北返途中也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并遭到沉重打击。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别败于张浚和陈思恭之手,还差点被陈思恭俘获;同年镇江之战,他又惨败于韩世忠旗下,尤其是韩世忠率军将兀术围困在黄天荡达四十八天之久,几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这一切都大大地打击了兀术的嚣张气焰,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士气。特别是1130年以后,兀术在对宋战争中屡屡败北。首先是1130年南宋名将张浚、刘琦、吴玠等五路兵马又与兀术战于富平.兀术一开始就陷入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虽然通过奋勇拼杀,他最终取得了富平之战的胜利,但是金军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可谓名胜实败;同年他又在静安败于岳飞之手。再就是1131年和尚原之战,金军被宋将吴玠打得落花流水,连作为主帅的兀术也“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449页),以至于他狼狈不堪地“亟剃其须髯遁归”,才免于被擒(《宋史·张浚传》301页)。同年,金军在仙人关再次被吴玠打败,兀术“几为吴玠所杀,赖韩常援而出之,常被南军射损左目”(《大金国志校证》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页)。之后,完颜兀术在与宋军交锋中也是败多胜少,特别是1140年的顺昌之战,兀术在与刘锜的交战中败得更惨,几乎全军覆没。

在高宗接到岳飞郾城大捷的战报后, 在岳家军所获战果的鼓舞下,赵构本人也起了恢复之意,而不存在什么怕钦宗回来或者怕花钱的顾虑。毕竟这简直是臣子拱手送上门的千古功业,即使一心偏安如赵构,也还没到面对如此大的便宜都毫无所动的地步。 在他之前给岳飞下金牌诏令岳飞班师时还没收到岳家军七月八日郾城大捷的捷报;而等收到捷报以后,赵构面对空前的大胜也有所动摇,先命令自己的亲军将领杨沂中率军北上,接着又允许岳飞暂止班师,“与杨沂中、刘錡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金佗粹编》卷3高宗宸翰七十)。 之前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连发的严厉诏令,这时又轻易收回,投机的心理使他信心暴棚,因此暂时抛弃了苟安心理,但为时已晚,兵机已经全被错过,覆水难收。 因此以高宗苟安政策还是随着战局的变化而时有起伏的,如果在他觉得有希望直捣黄龙时还是想做做尝试的,因此岳飞迎回二圣而杀岳的假说因为没有根据而站不住脚的。


伐宋的惨重代价和严重挫折,使兀术开始认识到灭宋的困难和不切实际。面对低落的士气和一败再败的局面,他也产生了畏难情绪。据《大金国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记载,兀术“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亲识,必相持泣下,诉以过江艰危,几不免”;当挞攋再次约他南伐时,“兀术皇恐,推避不肯从之”。接着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议,此时兀术却说:“江南卑湿,今士马困惫,粮储未丰足,恐无成功。”(《金史·刘豫传》,1761页)。可见兀术自1130年从江南北归后,灭宋的雄心已消失殆尽。于是他便审时度势,由主战而转向主和,1139年宋金签定了第一次和议。直至1148年兀术临终时,他还在“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告诫后人要坚持对宋和好、加强防御的策略:“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列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没后,宋若败盟,招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 从中可以看出力量反转的战机出现了, 洪皓曾经在给宋高宗的密信中陈述:“金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也”。(《宋史》卷373《洪皓传》)。 而顺昌之役之后,金军屡屡败北,已现颓势。岳飞随后在金军擅长的平原战中又击败金军多次,犹其是郾城大捷和朱仙镇大捷给了金军以沉重的打击,金军官兵士气低落,军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悲观论调。洪皓在家书中写到:“金顺昌之败,岳元帅来,此间震恐。”当时洪皓正在金京,目睹金国朝野上下惊慌失措的景象,可见岳家军所带给金国统治者的心理震撼。

而岳飞的“连结河朔”策略业已成型, 抗金义军首领梁兴的报告递到岳飞的宣抚司,说:“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父老百姓们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朝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 岳飞的旧部和原来的同事梁兴和王彦所部的四十万抗金义军已在金军后方集结完毕,正准备与岳飞南北夹击金军,兀术自知不妙,开始向关外回撤。正在胜利在望之时,就是因为昏君奸臣在背后做祟,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只好回撤,大好时机就这样错失了。 飞的 “连结河朔”战略实施的结果就是金军陷入南宋军队和北方汉人所形成的汪洋大海中淹死。在这一行动初见成效之时,兀术就已经怕的要死,并迅速将兵力向关外逃窜,以逃避灭亡的命运。如果不是高宗十二块金牌掣肘,还有一书生唤兀术慢走,他对兀术言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岳飞被迫回撤,导致金人兵不血刃的重新占领汴京,南宋因此坐失收复失地的梦想!否则中原可失而复得。


如果高宗是个有志气的皇帝的话,完全趁此时机遣韩世忠和吴玠军与岳飞军三面合击金军,在金军人心思归军心浮动无心恋战身后有抗金义军阻击的情况下,溃败是必然的!一旦金军主力被歼,宋军则可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金京,取得抗金战争的全胜。 然而 一切都是假设,首先要假设高宗是个有囊有志的有为之君,这个假设就会成立。单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历史是能够改变的。 然而这个所谓“经武纬文”的皇帝哪有如此的气魄?从他的诗作 “睡起棚窗日正中”,就可看出这是个何等昏庸的皇帝!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鸥伴我眠”、“但愿尊中酒不空”。绍兴十年秋以岳飞部为主导的北伐被破坏后,要再组织一次北伐、再达成两河关陕指顾可下的局面不很容易,得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赵构到这时已经完全不想再做任何努力了,原本残存的一丁点进取心已经湮灭了,在他眼里这个选项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为筹措下一次北伐而过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生活,远不如就踏实窝在杭州吃喝潇洒玩弄宫女的生活对他更有吸引力。所以他最终不光应允了金国请和的要求,放任秦桧以此为靠山操弄国柄、清洗南宋士大夫集团,还为了确保和议达成,顺应兀术和秦桧的意愿杀掉了对金国威胁最大以致兀术点名要求清除的岳飞,这 在赵构看来是很合理的交换,不会有任何负担和顾虑。

《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记载:“‘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高宗用自毁长城的代价换回了暂短的虚假和平,然而“天理昭昭”!后来的事实却是残酷的,金国并因为和议而罢手,绍兴和议二十年后,金国背盟,金主完颜亮举重兵攻宋,高宗闻讯吓得尿了裤子,在他的有生之年终尝恶果!

讲到这里,学者眼中的“有为之君”的画皮被扒得差不多了,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宋论》写道:“李纲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泽之忠,非不知任也;韩世忠、岳飞之功,非不知赏也。……高宗之畏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这是对他最精准的评价。最后我用这首词来概括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千秋功罪,任评说、今又凭栏。千年客、行色匆匆,弹指一掠。奸佞骨骨销化粪土,忠义千秋未磨灭。观古今,品世代恩仇,谁之过。

铁椽笔,是非解。民之愤,岂能灭!今又揭,将军战策可寄托。百姓流离盼君救,中原祖地也忍舍。西湖楼,北望碎山河,史难遮。


用户52929682141


说到赵构不愿北伐,就必然有关于迎回二帝这个老梗,其实“迎二圣”这个口号并非岳飞所创,而是宋高宗赵构最先提出来的。建炎元年(1127),赵构登基称帝,在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即为“迎二圣”之最初出处。后来,赵构仍不忘时时提起,举例:“戊午,辅臣进呈曲赦淮南事目,帝曰:‘敌虽远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当事兼爱并容之意。中原未复,二圣未还,赦文不可夸大,第使实惠加于两淮百姓,乃朕指也。’”

“壬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入辞,尚书右仆射赵鼎、知柩密院事张浚、参知政事沈与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侍。帝命光世等升殿,谕曰:‘敌南侵,盖有窥江、浙之意,赖卿等戮力捍敌,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复,二圣未还,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时世忠与刘光世、张俊相继入觐,世忠奏:‘金人退兵,陛下必喜。’帝曰:‘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 乃可喜耳。’”

壬戌上(赵构)谓宰执曰:比频得二圣安报朕当亲笔谕四方使知朕朝夕不忘二圣之意。

皇帝口口声声说“迎二圣”,那么底下的文武大臣也都纷纷响应,举例:

建炎初,宗泽老元帅镇守汴京时,曾多次上表,请赵构还京,他说:“臣奉迎銮舆还都而后,即当身率诸道之兵,直趋两河之外,亲迎二圣,雪靖康一再之耻。”

建炎二年(1128),武官杨应诚上言“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若自高丽至女真,其路甚径,请身使三韩,结鸡林以图迎二圣。”赵构任命杨应诚为高丽国信使,出使高丽。试探合作迎回二帝事宜。

绍兴二年(1132),盐官进士张九成殿上召对时,对赵构说:“每感时遇物,想惟圣心雷厉,天泪雨流,思扫清蛮帐以迎二圣之车。”

“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韩世忠曰:‘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兀术语塞。

癸已,有亲从官赵胜自金国还归,言二圣万福。上悲咽不自胜,左仆射赵鼎曰:愿少寛圣虑,强于自治,天必悔祸,二圣终有还期也。

绍兴六年,何藓等往金国通问至是还始知道君及宁徳皇后已相继上仙,上号恸擗踊终日不食。(赵构得知宋徽宗死了,嚎啕痛哭,从此赵构改口为迎回宋徽宗的棺材和母兄)

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下狱,赵氏宗室赵士褭谏劝赵构,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

连大名鼎鼎的秦桧和张俊都喊过迎回二帝。

张俊拜言“回戈灭虏以迎还二圣”,明确提出希望赵构指挥军队迎回二帝。

绍兴九年,秦桧等曰“臣闻圣人之徳莫大扵孝自舆地将归陛下出令皆以祖宗母兄为先有以见圣孝通于神明宜乎上天悔祸而彊敌之革心也”,说赵构迎回母亲和赵桓是圣明之举。

有人会说,赵构只是口头喊迎回二帝,但心里绝对不愿接回二帝,以免威胁自己的帝位。但实际上,北宋灭亡后,赵构没有竞争对手,在大将张俊等劝进下登基。即便赵桓被接回,对赵构来讲,完全不会威胁他的帝位。赵构之前太上皇相当于过期饭票,唐朝时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后,立马成了落架凤凰,唐肃宗还主动把他接到长安,丝毫不担心李隆基会复位,也没见父子俩打起来抢皇位。李世民抢了李渊的皇位,也没见李渊着手复辟。再往后看,和明朝朱祁镇不同,宋钦宗只当了一年皇帝,就失地被俘,而且赵构的班底基本是他在南方重建的(岳飞就是赵构提拔的),岳飞郾城大捷的时候赵构已经当了10年皇帝,如果能迎回宋钦宗,威望更加如日中天,宋钦宗一无威望二无势力,他拿什么和赵构抢?反而宋钦宗在金人手里对赵构威胁更大,完颜宗弼提出: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 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 安坐汴京(今河南开封) ,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也就是在北方把赵恒立为傀儡,这样就让赵构的帝位处于尴尬的处境,如果能迎回宋钦宗,赵构就完全不必担心。

1138年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基于以上原因,谈判期间南宋提出要迎回宋徽宗的棺材和赵桓,宋高宗当时说:“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宋钦宗)未还,晓夜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宰相赵鼎也说“讲和诚非美事以梓宫及母兄之故不得已为之议者”。赵构还下令在临安为赵桓修建了行宫,但被拒绝。

其实赵构不愿北伐原因是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皇帝,收复失地、解救百姓并不是他首要的目标,安安稳稳当皇帝才是根本。早年的颠沛流离让他患上了深刻的恐金症,苗刘兵变和淮西兵变又让他对武将心存芥蒂,因此除非金人非要置他于死地,否则他宁可做个安安稳稳的偏安皇帝,也不愿冒险北伐。


麦爸22





在宋高宗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梦想,我希望超越太祖皇帝,北伐中原,甚至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而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皇帝, 但仅仅是赵构的一个梦想,仅此而已。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所有宗室包括两位皇帝。赵构的父亲和哥哥都被俘虏,这是中原王朝的最大耻辱,而作为宋徽宗第九子的康王赵构成为唯一的逃脱的皇帝之子而成就了南宋天下。这个皇帝彻底是捡来的,是大宋的不幸,却是赵构的幸运,这种所有宗室痛苦的之上的个人幸运对于赵构来说又是何其不幸啊。

从公元1127年赵构登基开始的时候,赵构最大行动就是生存,一切为了生存,而大金的行动就是搜山捡海擒赵构。在此期间,赵构从四处逃窜,到稳住阵脚,再到双军相持。到最后有限反击,陆续经过十年的磨练,南宋基本建立一套完整而武力强大军事力量,也建立了完善的文官体系,赵构也喊出来赢回二圣。北伐中原的口号。实事求是地说,从北宋的全线崩溃,再到南宋的建立,从新梳理国家体系。抵御外敌。其种种艰难困苦不压于重新建立一个国家。而赵构仅仅靠着一个宗室头衔却能在期间带着一群低级官员从无到有,平息叛逆。抵御外敌,建立国家政权,可以说表现的相当优秀。而天下依旧姓赵,一个中兴之主的名号赵构是担得起的。

在最危机的时刻,赵构喊出了赢回二圣。北伐中原的口号,为何却在政权稳定甚至有了反击力量的时候。而停止的了进攻,进而求和呢?首先就是赵构这个皇帝得位不正,是在没有其他宗室的情况下而不得已而为之,但凡再有一个徽宗的儿子也轮到赵构,无情最是帝王家,一个皇帝之位让父子相残,兄弟操刀史书不绝,就连一代明君李世民都是玄武门之变上台,这是赵构内心深处一根刺,一个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的隐私,他害怕。一旦北伐成功。,金国于东京汴梁立自己的大哥赵恒为皇帝,自己就是非法。这是封建宗法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转移的。谁都知道那个金国立的宋国是个傀儡。但自己任何行动都是犯上,自己又何以自处?帝王之位是排他的,唯一的,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这是赵构不北伐的最大原因。

再就是长期的对金做战,使得赵构对于金国有一种浸透到骨子里畏惧。甚至深邃到了灵魂,长期是战争惊吓使得赵构生理上得了阳痿。唯一的儿子也丧失,赵构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不仅如此,在精神上赵构也阳痿了,赵构曾对岳飞言道。我自己才35岁,却以满头白发了。可见赵构是多么害怕。退位当太上皇的时候,对继位的孝宗多次叮嘱。不要轻言边事战事,一旦开启,对金国是只是输赢,我们则是存亡。孝宗要起用主战派,已经退位的赵构说,你等我百年之后再说吧,我委实不敢。赵构已经丧失了雄心和气魄,精神上已经失败,行动上就无从谈起了。

最后一点就是,南宋的人口,经济。已经无法承担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且是一场无法确定胜负的战争,从南宋以后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可以理解为。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交战,应该包括着经济,人口,武将等等综合方面的因素。即便是赵构全力北伐,也未必能够成功、而赵构绝对不会拿着自己唯一资本去争取一个虚无缥缈 的东西。


清水空流


第一,宋和金的国力差距大。南宋偏安一隅,人口和土地少加上多年战乱,而金国从北宋攫取大量土地和人口,国力比南宋强大,而且金国又设立了傀儡政权一起讨伐南宋。因此,南宋初年南宋是防守为主。

其次,宋太祖建国以来是重文轻武,导致南宋初年名将缺乏,只有屈指可数的大将,而金国有完颜兀术,完颜宗望等名将。

第三,南宋财力有限,军队战斗力差而金国军队训练有素,虎狼之师,南宋抵挡不住。

第四,宋高宗害怕武将和民间力量的崛起,不敢信任和重用。

第五,北方长年战乱,南方人民不想收复中原怕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去支援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