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死亡就像是一道門。

死亡並不是結束,

而是通過它進入下一個世界,

就想一道門一樣。

而我則是守門人,

在這裡送走無數人,

並對他們說:

一路好走,來世再見!

——《入殮師》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未知死亡——來自基因的恐懼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你怕死嗎?

當我們每個人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未來得及思索,潛意識就先蹦出一個字“怕”;兩個字“很怕”;這種來自死亡的恐懼似乎從300萬年前遙遠的非洲大陸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死亡,這是祖先在300多萬年前刻進基因裡的恐懼。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記得小時候,村子裡隔三差五就會有人去世,死生為大,家人會為去世的親人舉行隆重的殯葬儀式。那個時候懵懂的自己一邊對於這種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送葬儀式感到好奇,一邊又害怕那紙錢飛舞,親人痛哭的場景。我總是躲在院子的門縫裡一邊好奇地張望,一邊思索死去的人去了到底去了哪裡?一邊擔憂自己有一天死去會去往哪裡?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和許多90後一樣,小學初中極其迷戀一部國產恐怖神劇——《少年包青天》。週六日但凡電視裡在播放《少年包青天》,我一定要看完;明明膽子很小,偏偏還不想放過電視劇裡每一個細節。每次都要被裡面各種奇奇怪怪的兇殺案嚇的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更不敢一個人上廁所。隨著成長,我對死亡的恐懼進一步加深,談死色變。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面對死亡——奶奶的生死哲學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後來上了高中,慢慢接觸到生物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我開始拿著初始的科學理性精神看待死亡,我逐漸敢面對死亡。我上高一的一個冬天,奶奶去世了。奶奶去世的時候是在凌晨的睡夢中,無疾而終,走的時候很安詳,嘴角上揚微微地笑著,就像孩子一樣安靜地睡著了。當時我就在旁邊,遠遠地看著永遠睡著的奶奶,從被人輕輕擦洗乾淨面容,梳理好頭髮,換上乾淨的新衣,然後到被輕輕放進棺材,送她去另外一個世界。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我磕著頭,大腦裡一篇空白,小時候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光就像過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展現:那個時候我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奶奶還是白髮蒼蒼,精神矍鑠,喜歡嘮叨的老太太。那個時候我總嫌棄說:奶奶嘮叨不喜歡。奶奶不怪我,一直絮絮叨叨,絮絮叨叨,訴說著她的故事她的過往——從她的青春年華到抗日戰爭,從新中國建立初的百廢待興再到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奶奶一直說:一輩子,熬出來了。死而無憾,一口棺材就滿足了。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爺爺很早就去世了,奶奶守了一輩子的寡,一個人含辛茹苦把我爸拉扯大。奶奶說:從丈夫沒了那一天起,她就不怕死了。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地活著,死了就順其自然地走。奶奶在的時候,每天都要把自己梳洗的乾乾淨淨的,穿上新衣服,搬一個小板凳坐在院子門口,看著大門口丈夫當年為她載的大槐樹,時而喃喃自語,時而開心地哼唱著我聽不懂的歌謠。奶奶對每一個過來過往的人打招呼“去哪啊?”“吃飯了沒?”路人總回一句:“老人家好福氣啊!”奶奶笑著說:“我熬出來的,知足了。”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記得奶奶去世前有一天,奶奶說:“一輩子,罪也受了,福也享了,老了老了,活夠了。你爺還等著我,我沒了把我和你爺埋在一起。一輩子,知足了。”我驚訝地看著奶奶,在她的眼睛裡,我找不到一絲死亡的恐懼,反而是慈悲、祥和、安靜、溫暖、滿足。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不那麼害怕死亡。我覺得奶奶說的很對,活著的時候好好活,死了就順其自然地走。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宗教中的生死密碼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到了大學裡,我如飢似渴地讀書,希望在書中找到生死的密碼。大學時期慢慢接觸到哲學、宗教以及一些關於生死的文章和書籍,從儒家、佛教到基督教;從國內、西方到日本。這些書籍和思想進一步對加深了我對死亡的認知和理解。我發現,生既是死,死既是生,二者就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下一個開始。既然出生註定死亡,不可逆轉,那麼我們可以面對生命誕生的喜悅就像面對死亡離別的哀傷;我們可以面對面對死亡離別的哀傷就像面對生命誕生的喜悅。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對於生死,佛教講因果循環,六道輪迴。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天道好輪迴,蒼天何曾饒過誰?佛教里人死後並不是終結,根據人這一生的因果是非決定人死後的去向。如果種下善因,做了好事,功德無量,那麼進入天人道,阿修羅道,人道上三道,來世得生天人、阿修羅、人等享受對應的福報;反之如果殺人放火、不孝父母、濫殺無辜、浪費糧食等造下無量惡業則進入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這下三道,來生遭受無量的痛苦和折磨。所以,在佛教中,死不是終結,是另外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對於生死,西方的基督教不講輪迴不講來生,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在基督教教義中,人生來自帶原罪,虔誠懺悔和禱告可以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得到上帝寬恕,人死可以乾乾淨淨地進入天堂,迴歸上帝的懷抱。塵歸塵土歸土,讓往生者安寧,讓在世者重獲解脫。在基督教中生與死是沒有關聯的,人從哪裡來就會到哪裡去。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看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輕鬆幽默的玩笑都是可以理解的。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儒家作為中國曆來的主流思想,對於生死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個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養自己的善性,以實現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長壽都無所謂,但一定要修養自己的道德與學問,這樣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宋代張載說:“存,吾順世;沒,吾寧也。”人活著的時候應努力盡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儒家極其重視死亡,重視祭祀。儒家講孝道,儒家對孝的解釋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儒家認為應當視已故的先人如同仍活著一般,並且,自己的身體乃祖先的遺體,既要小心謹慎不傷髮膚,且要使自我人格不斷長進以不辱先人。故人絕不僅僅是單獨的個體,更是包容在祖先血統脈絡中的一部份。在儒家思想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更是形成了一套繁縟的桑祭儀禮物,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了。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反而是日本繼承了中國儒家唐代絕大數傳統儀式流傳現在,日本喪祭禮更是包含了唐代儒家儀禮的大量內容,而儀禮本身就是儒家的外在表現形式。從歷史的廢墟中走來,經過百年滄桑的中國看到日本人的儒家風範反而覺得新奇可敬,恭敬為大和遺風。悲哀,禮失而求於野,可能,日本人更像是古中國人。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入殮師》的震撼和感動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還記得我第一次看日本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入殮師》的時候,從剛開始的忐忑、惶恐到最後內心的震驚與感動,原來死亡不那麼恐怖,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而美麗。片中的時間是冬天,但讓人印象最深的卻不是凜冽刺骨的寒冷,而是入殮師帶給我們溫柔細膩的溫暖。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不管生前是什麼人物,社會地位有多高,財富有多少,都逃脫不了死亡的歸途。就像電影中NK辦公室裡擺的三口棺材,因為材質、裝飾的不同價錢相差懸殊,但是燒完了灰燼都是一樣的。“人生最後的購物卻是要別人來決定,在面對生與死這樣的問題時也由不得人們自己來抉擇,這還真是諷刺啊。”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佐佐木社長是男主角小林大悟的老闆,同時也扮演了他的導師和精神上的父親的角色。閱人無數的佐佐木社長在面試小林時異常隨便,一眼相中小林。在後面社長也對小林提到過:“這份工作是你的天職。”在對待工作時,佐佐木社長眼目低垂,飽含慈悲,一絲不苟地給死者擦身,化妝,穿衣。配合久石讓大師的音樂作品,整個場景非常有畫面感,你感受不到死亡的恐懼和陰影,那種場景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溫柔告別。佐佐木社長喜愛研究新鮮的美食,並且還通過闡述美食的哲理,給了幾欲放棄入殮師工作的小林莫大的鼓勵。其經典臺詞就是:“人要活著,那就要吃東西,既然要吃東西,那就要吃美食。”並且吃到好吃的東西時,總要發出一句感嘆:“啊,好吃到傷腦筋啊!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據說飾演男一號小林大悟的本木雅弘之前沒有接觸過大提琴,為了本片,他專門練習了兩個月的大提琴。大提琴手和入殮師似乎是有一些內在聯繫的,兩者都需要有強大的內心和柔軟的雙手以及對本職工作的敬畏。偶然接觸到入殮師的小林在社長細心的帶領下,迅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入殮師。雖然自己的工作不被妻子和朋友所支持,自己內心也很掙扎,但最後小林還是堅持了下來,最終與小時候拋棄自己的父親達成精神上的和解。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廣末涼子在片中飾演小林的妻子美香,完美的日本太太形象,賢良溫潤,善解人意。但是,在得知自己丈夫從事的職業是入殮師後,所以一向溫柔可親的妻子這樣問小林君:“我到現在都沒有反對過吧?你說不想拉大提琴時也是,說想回鄉下時也是,我只是笑著跟著你而已。其實,我真的很難過,但是,因為你喜歡,所以,只有這次,求求你,聽我的吧。”面對妻子隱忍而又堅定的責問,小林君怔怔的拒絕了。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孃家,小林一個人住在母親留下的屋子裡。做著入殮師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沒有好好的做飯,也沒有收拾過幾次屋子,僅有的休閒是在雪山背景藍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撥弄他孩提時代的大提琴,伴著逐漸融化的河水,遠方歸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轉悠揚,雖然獨自一人,卻並無“愴然涕下”的孤寂。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或許因為他懂得了,無論我們信仰什麼,基督的上帝,伊斯蘭的真主,佛家的釋迦牟尼,抑或我們只相信自己,終究,卻難逃這一場離別,一場會發生在陌生人身上,也會發生在好友身上的離別。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而從剛開始理智地堅決地反對丈夫從事入殮師的妻子美香,最終真正理解和接受了自己的丈夫。也許有一種可能,美香在片中代表的就是像我們一樣的“正常人”,以她為入口,我們得以近距離地參與劇情。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片中火葬場的老員工山下君這個角色在片中露臉次數不多,但我覺得他非常重要。或者說每次當他出現時,都是一些關鍵點。比如垂頭喪氣的小林趴在橋上看鮭魚回溯,很不解為什麼鮭魚為什麼要拼了命要逆流而上,反正都是要死在終點的,這個老頭子剛好路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也許,是想死在自己的故鄉吧”,然後又若無其事地走開。這句話實則是為最後小林父親的意外出現和死亡埋下了伏筆。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老頭子與開浴室的老婆婆之間似乎是有未道破的感情的,要不然他也不會整日呆在浴室獨自研究象棋殘局,也不會在當老婆婆去世之後,即將合上棺材蓋之前戀戀不捨地輕聲說:“我們,來世再見。”並且,在影片最後,他說出了全片最為經典的臺詞:

死亡就像是一道門。

死亡並不是結束,

而是通過它進入下一個世界,

就想一道門一樣。

而我則是守門人,

在這裡送走無數人,

並對他們說:

一路好走,來世再見!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片中多次出現候鳥在水中嬉戲的畫面,我覺得這是美好生命的象徵。小林在第一次見過屍體的那天晚上,瘋狂地撫摸美香的身體,也是在表達他急切地想要感受鮮活生命的氣息。他太害怕了,他第一次覺得原來活著是一件這麼幸運的事情。屍體接觸多了,自然需要一種充滿生機的東西來平衡心理,社長熱衷於打理植物,把自己的房間儼然打扮成了一個熱帶雨林,而小林,則會在路上停下車,饒有興致地觀賞候鳥在水中嬉戲的樣子。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消除恐懼,正視死亡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和生本來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裡,醫生和入殮師的地位卻截然不同,大家都尊敬救死扶傷的醫生,華佗在世妙手回春;卻厭棄入殮師身上的晦氣和死亡的恐懼氣息。看過本片,雖然不能讓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卻可以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正視死亡。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片中的有一段臺詞:要喚醒冰冷的往生者,賦予永遠的美麗,必須很冷靜,很準確,最重要的是必須充滿溫柔的感情。和眾人一起,在告別儀式中為往生者送行,非常安詳,一切步驟看起來如此美麗。原來,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小林大悟的大悟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生如夏花一般燦爛,死若秋葉一般靜美。小林大悟的大悟同樣也是我們的大悟:死亡,溫柔,細膩,美麗。 我們正視死亡,因為只有面對它我們會充分意識到“生”的珍貴;我們正視死亡,因為只有面對它我們才會完全體會到“生”的價值;我們正視死亡,因為只有面對它我們才會把握當下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我們每個人,都昂首闊步地走在通往死亡的大道上。這是事實,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真正地看淡了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憂愁!既然終歸是一坯黃土,還計較什麼呢?既然終歸是一場空夢,還有什麼解不開的結,放不下的事?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我經常反思:如果明天就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今天,我還會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嗎?我還會因為一時的利益得失憤憤不平惱羞成怒嗎?我還會為追求財富聲名而忽視父母家庭嗎?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你怕死嗎?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你怕死嗎?

我不怕!

因為生命本來就是短暫的,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死,因為死亡並不恐怖,因為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死亡終究來臨,活著就好好地活著,珍惜當下所有,知足既是福。看文章的你,我祝福你被這個世界溫柔對待同時溫柔地對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記得,對自己好一點,因為,這輩子不長;對周圍的人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大悟:死亡也可以溫柔、細膩、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