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進展情況,「中國製造2025」能如期完成嗎?

火狼62


天下本無事,奈何騷客有閒!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中國2025》選擇了製造業中22個領域作為製造業創新中心重點示範推廣領域。

目前國家試點只批准了5家。

取得重大突破有3家:

一是廣州市以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為載體的印刷與柔性顯示製造中心。

一是西安市以西安交大為載體的智能製造創新中心。

一是北京市以北汽比亞迪吉利聯盟為載體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

由於模式要求非單一主體資本發起獨立法人+聯盟模式。資源整合有一定難度! 目前還沒有成熟模式,涉及利益主體比較複雜,各省都在推進省級製造中心。

本人正在協助企業做省級製造中心的前期籌措和準備工作。需要花費時間找各利益攸關方的共同點,同時對好的項目政府也採取審慎支持態度!(先運營取得一定成績,政府再給予資金以及名分認可)!

製造業創新是一項長期任務,2025能夠形成多個成熟創新中心平臺應該是有可冀許的,但全面實現22個領域的突破比較難。

國家2020年進行中期檢討以及修訂的可能性比較大!(目前工信正式文件第一階段是2016-2020)

個人總結,真正的難度在於“聯盟粘結劑和初始核”的形成!

製造業創新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不可能一戳而就,所以2025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

製造業創新國際間競爭很激烈,

美國先後提出實施《先進製造夥伴關係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等發展先進製造業及技術。

德國提出了工業4.0的發展藍圖,致力於以信息物理系(CPS,Cyberphysical System)為核心、智慧工廠為載體,發展德國工業4.0,並將其定位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技術平臺。

日本公佈了產業結構藍圖,確定了10個尖端技術領域,並以此為依託強化國內製造業。

英國、韓國、印度等地區亦提出積極的戰略和政策,推動新興技術在裝備產業技術領域加快融合。


凱騰聚知


不可能,“中國製造2025”分三步,第一步的目標是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要想達成目標,簡直是痴人說夢。第一步達不到,後面兩步也就不急著瞭解了。


製造業的發展是有著自己的內在規律的,最讓人無奈,同時也最悲劇的一點是,製造業大國到製造業強國,靠的不是數量,而且數量再大都不可能轉化為質量的提升。

到2025,滿打滿算不過七年,七年的時間能夠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嗎?


世界公認的製造業強國主要有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等,而且這些強國也被成為傳統工業強國,傳統兩個字最好的解釋就是工業技術需要積累,不能一蹴而就。

就以德國為例,現在的德國貨是高質+高價的代名詞,但是之前的德國貨照樣是山寨貨,低級品,但是經過幾十上百年,德國產品質量槓槓的,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德軍有能力打遍整個歐洲,就是因為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做支撐。

現在中國要想成為工業強國,方法只有三個,第一是發展科技,第二是嚴控質量,第三是提升待遇。

日本在2001你提出了50年獲得30個諾貝爾獎,到了2018年獲得了18個,如此先進的科學水平,日本的工業差的了嗎?

第二,嚴控質量,前不久傳出來的“紅芯”,基本上就是在美國谷歌公司的的程序代碼上簡單修改幾行,於是改頭換面成為“民族品牌”,居然還能得到2.5億融資,豈不可笑。

第三,提高待遇,待遇是吸引人才的關鍵,沒有高待遇即使是人才也留不住。

現在的房地產嚴重擠壓了實業,情況不得到遏制,製造業只會越來越差,製造業強國,只能是一個夢。


視野新觀


中國狂砸兩萬億,在世界大範圍引流開展“中國製造2025”計劃,旨在對新型領域進行大的升級改革,這麼不惜成本和1994年的百人計劃,2008年的千人計劃有的一拼,但和當初不同的是中國已經各方面趨於完善,有了很好的平臺和鉅額的資金鍊,目的只是為了儘快實現新型企業升級和突破。這樣的誘惑吸引著很多日本人都響應號召來華髮展,對此日本媒體卻表示,中國在高價挖牆腳,和本國開始爭搶人才。

中國製造2025項目已優先劃設了5個優先發展項目,狂砸兩萬億在高端機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和生物技術等新型產業,導致各國人才大量流失,就拿日本來說2000年代來華髮展的高知識分子就有數千名,這還是冰山一角,據日本財經統計日本人才流失出走40%去往韓國,另外日產企業如日立,松下也出走了大批佔有量達30%被納入中國科研麾下。日本媒體就表示,民族矛盾雖然根深蒂固,卻終難逃脫金錢的誘惑和中國急劇先進化的科研平臺,造成人才被挖掉,唯一擔心的是以現在中國的水平只怕3年不到就能完全複製粘貼日本10年積累的經驗技術,未來要想趕超就難了。

給西方國家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壓力,以中國現有地位卻依舊走招賢納士的老路子,如94年人均200萬海外召回並著重培養百餘名海龜,其中最著名的是朱日祥、曹健林等人,為中國科學凝聚了大批優秀人才,也讓中國科技探索之路初現曙光。到1998年中國在其基礎上開展千人計劃,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回國帶動金融和高新技術發展,出現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歸國潮,其中最著名的是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等優秀人才,加速了國內高級人才的集聚;也讓高信息流加速湧入中國,為中國科技化創造的條件。但很多人可能不知08年國家資助只有100萬,比1994年少了一倍,但顯然根本不能阻止中華兒女回國發展的決心,成為中國崛起的需要。而現在政策和當初類似但唯一不同的是,現在有了更大的市場和最先進的科研環境更有大額資金支持,想不搞大都很難,中國每走的一步都是進階的關鍵,相信未來會更好。


迷彩虎軍事


本人有空不請睇來的冒昧的來插幾句,及其簡單的話。

我們國家的製造業2025,應該只是這個計劃的名稱而已,而絕不是代表中國的製造業到2025就全面升級成功,全面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其實跟我們的名字一樣,雖然我名字叫大山,但我不是山是人,還有如果我們這裡的網友名字有叫大湖的,那他也不是湖泊,他是我們的條友,他是人。


醜麻雀


不是完成不完成的事。不如期也要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