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世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

《太上感應篇》為道教勸善書之一,作者不詳。它成書於北宋年間,全文雖僅有1274字,但關於善惡的標準和因果的道理,在文中均能察其根源。

此書旨在勸誡世眾遵守道德規範,止惡修善、自利利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薈萃,被後世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書中主要講述了因果之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皆由此也。

《太上感應篇》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也是民國高僧印光大師一生最為推崇、刻印最多的三種經典之一。《太上感應篇》內容從發心立願,一直落實到個人的培福遷善,於今仍然非常具有醒世意義。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世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

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釋義: 一個人的禍福利害,原本就無一定的門路,只在於人自己的感召。人做善事必有福報,作惡事必有禍殃,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時刻跟隨著我們。

《太上感應篇》以這十六字為總綱,闡述感應之理和報應之事。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行善或作惡,或許能瞞過世人,但卻難逃神明的眼睛。

天地本無私心,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一個人的吉凶禍福亦是自己感召而來的。現世中或許有人覺得善人命途多舛,而有些惡人卻能壽終正寢,於是棄善從惡,殊不知善惡之報何曾饒過誰,正如俗話所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世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

二、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釋義: 心中起了善念,雖然還沒有去行善事,但是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護衛,希望他能善行圓滿而多方賜福。而心中起了惡念,雖然還沒有去作惡,但是已經感應了凶神跟隨鑑察,等待他惡貫滿盈而多方降禍。

善重要的是心善,即心態要平和,行善不要專務虛名,也不要貪圖回報,如此才是真善,才能自淨其意。所謂一念善心起,萬福順緣生,只是發善願,其功德就能如此,更何況親身落實呢。故此,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隨之。

“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世事有因果,善惡皆有報!

三、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釋義: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壞事,但是後來自己至誠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能獲得吉祥喜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了。

佛在《長壽滅罪經》上說:“世有二人甚為希有,如優曇花,難可值遇,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即能懺悔,如是之人,甚為希有。”

人無完人,在沒有親近善友、正知正見尚不完善前,人人皆可能造下惡業,而想要快速消業,便要至誠懺悔自己的過失,永不復造,如此所造的罪過方能消散,餘殃才能夠避免,以後的行持眾善奉行,新增的福報自然不請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