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文|寒江阁一道人

这是巫鸿先生围绕艺术史研究之讲演集一部。

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什么是艺术?我认为,所谓艺术,本质上应是人通过五官收集外部世界的相关信息,并将其注入自己的理解,以实现“制造”的过程。在这样一种“制造”的过程中,人对特定事物的再现,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这就是艺术,艺术讲求互动,讲求“人化”,但其基本材料却始终来自于自然。

那么该去如何认识这样一种“制造”的意义与价值呢?巫鸿先生的这部著作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首先,书名中的“全球景观”不仅是在强调作者可能要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解析艺术品的内涵(是方法上的体现),还努力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艺术可以比较,却无法论其“高低”,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态度。

其次,再来看目录,作者选取了四个对象进行具体阐述。这四个研究对象,都应具有中国古代本土艺术的特性,这里要花点笔墨解释一下。

为什么要将礼器视作是微型纪念碑?纪念碑是对具体时间中,所发生具体事件的定格,是“过去式”,但其所要传递的意义却始终是“进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鼎是权力的象征,其所有者不会永远是同一人,但这并不影响它象征权力的功能。

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二是墓葬,“上穷碧落下黄泉”,碧落太遥远,但黄泉却与人如影随形。古人对亡者世界的思考与想象,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比如西汉的墓葬壁画中,很多都是西汉平民日常的生活图景,这也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生死观”(具体见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手卷的讲述亦给人启发。手卷的宽度远低于其长度,画家将自然人文勾勒其中,比如《清明上河图》,这种结构使观者视线由左向右,从而使汴梁城的热闹场面能够在观者眼中运动起来,这不可不说是古人的一种灵活的创造。

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山水自不需多言,中国的士大夫们在作画中,多喜作山水,并大量留白,这种创作模式在宋朝以后登峰造极。而通过对画中山水的观察,也可体察古人的心境。萧驰的《诗与它的山河》很有意思,里面讲唐以前的文人山水画多注重突出山水的原貌,而宋及之后却是“以人为本”式的人为想象填充。这背后或许也隐含了社会文化变迁的线索?

书评|何谓艺术?——读《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最后,作者讲中国古代艺术,能够突破时间断代的传统讲述结构,而围绕具体的事物进行阐发,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接近“历史”本身的研究路数呢?也许,倘若对比国内和欧美日学者所写之帝王传记的目录(比如冯尔康与宫崎市定所写的雍正皇帝传记),相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端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