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皇太極的遺旨寫明了要豪格或者多爾袞繼承皇位,那大清還能入主中原嗎?

穿拖鞋逛物美


1

644年,華夏大地上三皇並立。北京的崇禎,西安的李自成,瀋陽的皇太極。他們到底誰入主華夏,成為他唯一的主人。但就在這最關鍵的時刻,皇太極突然駕崩,幾乎沒有任何預兆。當然也沒有留下任何關於繼位人的人選。應該說。如果皇太極留下遺命的話,太子肯定定是其子,但未必是皇太極,不可能是多爾袞。但有一點是完全可以確定,無論是豪格還是多爾滾繼位都不會影響滿清入主中原,當然,如果是豪格當皇帝,成事的可能性不大。滿清當時的最大幸運就是避免了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而造成了的分裂。形成了多爾袞主政的局面,迅速入關,對比之下。南明王朝的諸王為了當皇帝彼此內訌,如此的南明不亡簡直沒有天理了。

有點扯遠了,先說豪格,應該說時年34歲的豪格年富力強,他比小叔多爾袞還年長3歲,而且掌控正藍旗和兩黃旗、而且兩紅旗掌門人,宗室裡資歷最長的代善也支持豪格繼位,又是皇長子也得到了部分漢族大臣的支持,這些都是豪格最大的優勢。在商議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豪格順嘴一句我德薄福少,難以勝任,被阿濟格抓住不放,使得豪格異常尷尬,兩白旗則提議由多爾袞繼承,當時的氣氛十分緊張,面對這種局面濟爾哈朗提出由福臨繼承,兩黃旗說立皇子,但福臨也是皇子,自然不會自打嘴巴,就此福臨登基

“性柔”(性格軟弱),是豪格失去皇位的主要原因,假如皇太極立他為太子。從後來豪格的表現來看,他的性格、秉性,能力,都比多爾袞差的太多,雖然多爾袞位於權力中樞,豪格也許無法抵抗,但起碼的自保的能力還是應該有的吧,但結果很可惜,六年以後,豪格死於獄中、妻子也被多爾滾霸佔。假如豪格繼位。滿清肯定會入關,但未必會成功,首先就是多爾袞肯定會拆臺,絕對不會為豪格賣命,

而豪格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消滅多爾袞的實力,多爾袞絕不會坐以待斃,三兄弟絕對會奮起反抗,滿清也許就此陷入分裂。豪格和多爾袞就得爭得你死我活,清朝沒入關就要內戰。大規模的混戰和內亂。別說入關,自我消耗就得覆滅。再就是,在皇太極的15位后妃中,地位最尊顯的后妃都是蒙古族,豪格的生母烏拉那拉氏卻不是。很不顯眼。在皇太極的11個兒子中,豪格的出身和能力都不是最顯貴的,只是年齡居長。如果皇太極立太子的話,真未必是豪格。

再說多爾袞,滿清能夠有多爾袞這樣的大戰略家真是太幸運了,也是明朝的不幸,應該說,皇太極立多爾袞為太子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為了自己孩子安全,他也不敢立多爾袞為太子,當年他逼死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件事不僅皇太極不會忘記,也一定讓多爾袞銘記肺腑。假如多爾袞繼位,以豪格為首兩黃旗肯定會反抗,但這種反抗的力度會很小,規模也不會很大,不過是茶杯裡的暴風雨。多爾袞登基,他會立即入關,會採取更加猛烈的軍事行動去消滅大明,因為他是是皇帝,做事不會畏首畏尾。實際上由於當時八旗勢力分佈平衡。多爾袞無法做到一人獨大,一旗獨大。沒有到一手遮天的程度。因此才退而其次,讓福臨登基,自己輔政,實際成為“立皇帝”的局面。可以說,在這個件事情上,多爾袞很有大局觀,比南明那些豬(朱)強百倍,不爭一時之短長,這才是成大事的人,多爾袞應該考慮的是,定鼎中原以後,憑藉功績和能力讓福臨退位,但後來的事情出乎和脫離了多爾袞的控制,再就是多爾袞自己沒有兒子,也讓其感到沮喪,而且39歲的多爾袞暴斃。如果多爾袞沒有暴斃,應該一定會篡位登基。但歷史不可能假設。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認為如果皇太極能留下遺詔的話,無論是多爾袞當政還是豪格當政都會引起不一樣的結局,原因如下。


豪格作為長子,皇太極應是想將皇位留給他的,他擁有掌控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實力,軍功顯赫,才幹出眾,如果有了皇太極的遺命,那就是名正言順了。


但多爾袞作為他的政敵,肯定會想到豪格即位後自己的下場,依照他那囂張跋扈的性子,是不可能坐以待斃的,想必會在得知豪格繼位的第一時間就豎起叛旗,宣稱是偽詔或是直接“清君側”了。

這時候會造成的結果是前清內亂,入主中原不是沒可能,但最少會向後推延一段時間,只要有推延,歷史就會有變數了。

而多爾袞如果被指定為接班人,其結果又會不一樣。


因為豪格似乎擁有比較謙遜,恭讓的一切品質,比如在人推舉他當老大的時候,他就說了“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這說是謙虛也好,做做樣子也好,總之善良的豪格正是說了這句話才被多爾袞抓了空子,說他沒有無心問政的,其實如果豪格實力真的夠強,作為長子他繼承家業是理所當然的,但正因為他和多爾袞兩邊相當,所以多爾袞才能阻止了他。


而此時多爾袞有大義在手,絕對會直接繼位,然後也是想方設法的拿下豪格,掃乾淨自己的眼中釘。如果豪格坐以待斃,那收拾完豪格,多爾袞自然還會窺視中原,選擇在合適的時機南下。

但如果形成了事實上的後金內戰就不好說了,兩個人打下去,也有可能明朝成了賺了大便宜的一方,這都不好說。


關河南望


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兩個極端。

如果皇太極選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那麼清朝有可能會陷入分裂狀態,不一定入關。

如果皇太極選擇十四弟多爾袞繼承皇位,那麼清朝肯定是入關。

為什麼宋安之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們首先基於現實歷史來入手分析這個假設問題。

首先清朝入關第一功臣是多爾袞,而攝政王多爾袞也是當時清庭的實際統治者。

所以說如果皇太極選擇十四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的話,只能說多爾袞由實際統治者變成了名至實歸的統治者。

當然現實中皇太極肯定不會這樣選擇,這個設想是基於問題假設而回答的。可能還有人認為皇太極把皇位傳給多爾袞有可能會引發內亂,其實不可能有這種危險的。畢竟皇太極沒有把皇位傳給多爾袞。多爾袞不照樣是成為實際統治者了嗎,更何況如果傳皇位的話。

皇太極如果把皇位傳給豪格,那麼有可能內亂。

畢竟多爾袞服皇太極的統治,可不服豪格的統治。叔侄兩個到時候如果政治鬥爭的太激烈,也有可能引發內亂,那樣入關就遙遙無期了。

當然參考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鬥爭中一直穩佔上風,並且在入關以後,隨便找個理由把豪格下到獄中害死可以看出豪格的政治手段遠遠不及多爾袞的。有可能經過一番權力鬥爭,多爾袞依舊掌控大權,清朝依舊入關。


宋安之


正當大清國運如日中天,入關奪取中原指日可待,天下唾手可得時,大清皇上皇太極~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神卻驟然降臨在了他的身上,年僅52歲的皇太極就這樣突然帶著些許不甘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第一,豪格或多爾袞哪個承繼皇位,都在合理之中,都是合適人選。

皇太極死的太突然,由於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舊制應由八王共舉賢者。皇太極有12個兒子,肅親王豪格為長子,當時34歲,早在太祖、太宗時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按傳統祖製為首選之人。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還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戰功,也沒有地位,毫無競爭力;但多爾袞和其弟多鐸,因戰功卓著,被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現在皇太極死了,如以兄終弟極的方式繼承大統,從情理上可以說得通。假如皇太極臨終前有明確遺旨,正常情況下,會傳位給長子豪格。萬一不正常傳位給多爾袞,未嘗不可。

第二,豪格或多爾袞誰承繼皇位,都會按大清的既定國策辦。

不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繼位,他所代表的是滿清八旗的整體利益,都會毫不動搖地堅守國策——入關,再入關;問鼎,再問鼎。因為這是他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理想與追求,他們二人又是其中參與的一份子,在刀與火的磨鍊中深耕於心。當時的整個東北,大明僅剩下山海關了,其它的早都是大清的版圖了,大明只能被動防守。大清皇太極“伐木工”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積極調整努爾哈赤時的許多弊政,緩和民族矛盾,重用許多漢臣學習大明的先進制度,經濟發展較快,蓄勢待發。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問鼎中原是雷打不動的既定國策,不論誰繼位,是不敢也無法輕易否定的。

第三,蓄勢待發。“發”的方式與程度還是有區別的。

這個“勢”就是形勢,是把握形勢或審時度勢。如果說豪格與多爾袞有什麼區別?那就是個人的性格與素質決定了格局的大小,或者說是執政的風格定有差異。大清入關是鐵定的。在這個總綱領下:什麼時間入關?用什麼方式入關?入到什麼程度?是到黃河邊還是長江邊?是等李自成佔了北京城呢還是“聯李滅明”呢?至於用何種方式收服吳三桂,豪格與多爾袞可能各有各的套路。等等等等。但不論怎樣,歷史的滾滾車輪,歷史的定律週而復始,是不會因為人事的更迭而違規背律的,更不會嘎然而止。


書中有毒


皇太極猝死駕崩沒有遺詔誰繼大位。無論是豪格還是多爾袞繼承皇位滿清的歷史進程不會改寫,照樣能入關。這兩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將帥之材。皇太極駕崩朝臣擁豪格繼位,本是一句謙讓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誰知多爾袞聽到後,立刻揪住這句話不放,硬說豪格無心問政。最後擁先帝第九個兒子福臨繼承皇帝位。後豪格繼續屢立戰功順治五年(1648年)被多爾袞構陷死於獄中。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薨於古北口外喀。多爾袞去世後,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後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開棺鞭屍。他就是野史載強迫順治帝母親孝莊皇太后下嫁他自封“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





領略非洲風情


假如多爾袞奉旨接班,皇位合法性得到確認,大清入主中原完全沒有問題。

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也就是實際上的統治者,清兵入關其實就是在他帶領下成功實施的,這有歷史為證。



假如豪格奉旨接班,入主中原可能性不大。

豪格和多爾袞是皇位競爭對手,豪格的能力遠比多爾袞差。皇太極駕崩,沒選定繼承人。本來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在位時威望很高,王公大臣中,讓皇太極兒子繼位的呼聲很高。年齡大威望高的濟爾哈朗力挺豪格。這時有人提出異議,說豪格性格柔弱,不適合當皇帝。於是豪格繼位之事擱置待議。

相反,多爾袞被封為睿親王,他不愧睿親王封號,的確很睿智,很有能力,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如果豪格有多爾袞的能力,皇位非他莫屬。



假如豪格繼位,他駕馭不了多爾袞,忌憚多爾袞的能力,擔心多爾袞搶他的皇位,一定不會重用多爾袞。

李自成攻佔北京,緊接著往東北進發。吳三桂開始時準備投降李自成,後來又向清兵拋去橄欖枝,首鼠兩端。形勢十分複雜。豪格能準確判斷形勢嗎?能做出恰當的對策嗎?這一點很讓人懷疑。



公元1640年,豪格和多爾袞一起圍困錦州,因為離開錦州城到遠處駐紮,被遣回家,由親王降為郡王。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豪格判斷力不強。皇太極的戰略意圖是困死錦州。

把握瞬息萬變的形勢,做出正確判斷,抓住時機,打敗李自成,乘勝南下,佔領全國,奠定大清江山的基礎,這對豪格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豪格入主中原失敗,歷史將會改寫。清兵失去入關的最佳時機,入主中原可能成為泡影。也許以後還有機會,但抓住機會的不會是豪格,應該另有別人。


豫有得


同樣是內鬥,滿清上層和漢朝廷最大的不同是滿清人口少,區區幾十萬人口,兵不足十萬,他們還有些整個種族生存意識及種族利益最大化的意識。

這也是豪哥、多爾袞鬧到箭拔弩張的地步,最終在范文程及皇族的幹旋下達成妥協;終清一朝,內部爭鬥再激烈,如雍正兄弟為爭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史稱“九子奪嫡”,但最終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王、皇十四子允禵仍沒有和雍正兵戎相見一你可以找出許多理由,如雍正心腹年羹堯控制了他的後勤供應,但你不能否認:十四皇子壓根兒就沒想武鬥,只想和四哥文鬥,並不是他人品多少高尚,而是滿族既便入關後,坐江山後,仍是少數民族,一旦皇族內訌,同室操戈,其結果必然是給漢族、蒙古族等提供可乘之機,等待他們的結果必然是同歸於盡。這是滿族上層的共同認識。1626年皇太極剛上位時,接受文武百官朝拜的也不是皇太極一人,而是四人,所謂“凡國人朝見,上與三貝勒俱坐受儀式”,只不過以皇太極為汗。皇太極玩手段,在1632年成為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旗主,終於取消四大貝勒朝見制度,使得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三個哥哥被迫退到臣的位置,雖心不甘情不願,但從沒有想到武力內訌,因為這關乎整個種族的生死存亡!不管清太祖努而哈赤有沒有定下這樣的規則,至少愛新覺羅族上層已經達成了不兵戎相見奪皇權的共識!

這也是後來皇太極兒子豪哥和皇太極弟弟多爾袞儘管有繼承權之爭,但最終叔侄接受范文程及皇族的調解,各退五十步,多爾袞降格為攝政王,不再披龍袍;豪哥仍做親王,讓福臨(順治帝)上位,大玉兒(孝莊皇太后)母子之所以能坐收漁翁之利,無非是利用了多爾袞、豪格叔侄的大局意識!

多爾袞之所以能和豪格爭皇位,是因為皇太極沒有留下遺詔。如皇太極留下遺詔讓多爾袞或者豪格上位,另一方會相忍為家族,即便另一方不願意忍,其他的皇族也會相勸讓其相忍為族,當然皇太極如立遺詔,應該有兩種可能,但我認為當時天下未定,強大的明朝仍是後金大敵,為後金長久計,從執政能力角度,他應選多爾袞;如從親情角度,可能會選豪格,恕我直言,豪格是個勇將,後來張獻忠就是被豪格滅掉了,但豪格政治上還是太幼稚,性格也嫌衝動,如選豪格,多爾袞最多出工不出力,武裝內訌是不可能的!豪格上位,他政治上肯定不如多爾袞,入主中原的魄力肯定有!但能否充分利用吳三桂等漢奸,在和崇禎、李自成等實力派的紛爭中,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肯定是未知數。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水火不容還不至於,對於成熟的貴族官僚階層來說,在利益面前,一切恩怨都可以暫時給壓下去,等到利益達成一致以後再開片。

所以,清初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雖然多爾袞和豪格在入關之初互相看不順眼,但是在入關這一國策面前,兩人都能放下成見,一致對外;等到清朝取天下已是大勢所趨,多爾袞權力穩定之後,多爾袞就開始清算豪格,徹底把豪格拍死了。

而且入主中原是皇太極的既定國策,由不得兩人不去執行;其次,松錦大戰之後,清朝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面對關內這塊巨大的蛋糕,沒有不去獨吞的道理。所以這兩位只能暫時互相忍著,等達到目的後再撕破臉。

皇太極的死法,很有可能是突發腦溢血,所以死前根本不可能留下遺詔,而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在年輕的實力派貴族當中選出,最後只可能是豪格和多爾袞兩人。但是這兩位為了爭奪皇位必然會動搖國本,而且大量兩黃旗元老都主張立皇子,所以豪格和多爾袞都各退一步,才使得福臨繼承皇位,這也是歷史的選擇。

如果皇太極留有遺詔,為了防止日後這些不安分的貴族束甲相攻,也必然會特別交代。最重要的是,他肯定會在遺詔中要求大家以入關為主要目的。所以,還沒入關的時候就由不得豪格和多爾袞放肆。當然,如果目的達成,誰死誰活就兩說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大清入主中原是早晚的事,就算沒有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清軍也會火拼吳三桂拿下山海關!李自成只是流寇,沒有遠大目標,一觸即潰!然後各個擊破,至於明朝南方的殘部,也沒有一個英明的領導人,也都淪落成地方武裝,各自爭名奪利互相殘殺,清軍照樣漁翁得利!無論皇太極立不立遺詔,立豪格當皇帝也好,立多爾袞當皇帝也好!清軍入主中原都是時間問題了!明朝已經爛到根了,無藥可救!最強的勢力就是滿清,滿清征服蒙古以後,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與之抗衡了!最終還是清朝取代明朝!


翠樓看天下


其實題主把問題想複雜了,我們先拋開關外滿清問題,只看關內明朝的問題,那時的明朝天災人患不斷,階級對立嚴重,矛盾異常尖銳,明朝政府根本無力擺平,這才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之流的崛起。但凡明朝還有一點戰鬥力,也不會讓李自成輕而易舉的攻入北京城。

北京城失守後,南面的明朝遺老遺少又組建了政府,可是又有什麼用呢?出不了一位英明的帝王,不能解決內部矛盾,組建南明小朝廷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剩下的兩個起義流寇李自成,張獻忠讓他們起義作亂還行,治理天下根本沒有那個才能,因此若是沒有關外的滿清干擾,關內這個亂局至少在那個時代關內沒人能收拾。



亂局一旦沒人解決就會給予外部敵人機會,滿清就是趁這個時機入關的。題主的意思是若是皇太極確立其中一人為繼承人,那麼滿清就會陷入內鬥,自然無法入侵中原了,可惜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因為無論多爾袞與豪格誰繼承皇位都不影響他們入侵中原的目標,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雖然他倆水火不容,但在入侵中原這件事上卻是出奇的一致。


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是滿清已經一統關外,蒙古都表示臣服了,就像一輛戰車一樣,向前滾動的步伐根本不會因為一個繼承人問題會停止,所以按照當時的情形滿清入主中原已勢不可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