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朝歌城美食了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朝歌,商朝最後一個都城,也是最繁華的一個。朝歌城,位於河南鶴壁,淇河邊。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翻開史書,這片土地聲名遠揚。它曾是許仲琳《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商朝國都朝歌、周朝衛國都城朝歌、戰國時趙國都城中牟的所在地。商王帝辛、端木子貢、許穆夫人、荊軻、鬼谷子、孫思邈……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這裡書寫了一部部傳奇;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如屈原、李白、杜甫、王維、高適乃至當代的郭沫若,也都曾為它寫下華美的詩篇。

《封神榜》裡,朝歌是當時最繁華的城市,這座城市裡生活著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美女、華服、美食雲集。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如今的鶴壁已經找不到數千年前朝歌城的繁華景象了,但是每年的浚縣正月古廟會的熱鬧和繁華景象卻可以讓我們追思當年。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浚縣正月古廟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大興佛教,修伾山大佛,浚縣開始有廟會活動,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與山東泰山廟會、山西白雲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並稱華北地區四大廟會。

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廟會由此形成,只是規模較小,人數也少。隨著浚縣城千餘年的發展變遷,廟會規模也逐漸擴大,到明代形成了浚縣正月古廟會的基本規模。如今,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的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每天從周邊各地來這裡觀光遊覽者多達幾萬人,高峰期有50多萬人。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廟會上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舞獅、盤鼓、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讓遊客大飽眼福。為強力打造浚縣正月古廟會品牌,壯大旅遊經濟規模,浚縣縣委、縣政府以“逛正月廟會、拜浚縣大佛、過傳統大年、賞中原民俗”為主題,舉辦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10項內容深受群眾歡迎。浚縣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娛樂活動。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每年正月初一開始,歷時一個月的浚縣大伾、浮丘兩山廟會盛大開幕。活動高潮為初九到東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即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這一天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廟會上有一種當地人民都十分喜愛的小吃:子饃。

浚縣古廟會吸引著來自各地的遊客,廟會上除了社火表演、非遺展演等,最吸引人的當數各種特色美食,其中以子饃最為出名,有“到浚縣不吃子饃就等於白來”的說法。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其實子饃也沒有那麼神奇,它不過是一種食物而已,大約一千年前,也就是在隋末唐初,那時的浚縣叫

黎陽,隋朝在黎陽建有國家糧倉。黃河兩岸下游發大水,死人無數。當時有支農民起義軍叫瓦崗軍,不願意目睹遇難死亡的百姓,便夜襲黎陽倉,開倉放糧。老百姓為了犒勞這些將士們,把肉、雞蛋送到軍營,但是由於瓦崗軍行軍匆忙火頭軍沒有帶炊具。百姓送來的這些肉和蛋讓他們做了難。後來一個伙伕靈機一動,從黃河邊撿回來一堆鵝卵石,把鵝卵石抱到軍營放到燃燒的柴火上,鵝卵石被燒熱後,又將雞蛋裹到肉食裡放於其上進行烤制,於是就成了現在我們吃到的子饃。這是子饃的傳說和前身。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每一種有名氣的食物差不多都有一段傳說或者故事,這故事或與帝王有關,或與神話有關。朱元璋與瓤豆腐的糾葛,端午的粽子祭灶的糖。我不知道這故事是彰顯食物的神奇還是能帶給食客幾多神秘和興趣。

我以為子饃不需要這些,只需要客人見過子饃,只需客人吃過一次,絕對再也難抵擋子饃的誘惑。

正月廟會上,有許多做子饃的手藝人,路邊空地處,賣子饃的手藝人運來一些玉米秸稈,他們用秸稈搭棚,搭起人字形的棚,因為玉米秸稈長度有限,搭好的棚子既不高也不寬敞,這樣的棚子簡陋而寒磣。棚子裡放幾張小矮桌,幾隻小馬紮。棚子口放口平底鍋,鍋內擺著光滑細膩的鵝卵石,鍋下生著幾根燃燒的木柴,不疾不徐的火苗炙烤著鵝卵石。棚子裡的光線有些暗淡,那矮桌、那馬紮,每個角落似乎都滲透著歲月的痕跡,彷佛回到幾百年前,幾百年前的中世紀,子饃就放在鵝卵石上焙烤,好像就這樣焙烤了很長時間。一切好像靜止的,在現實與夢境之間,只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緩緩而食的客人,嘴唇翕張,咀嚼歷史,重溫歲月。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吃過子饃的,沒有吃過子饃,走過這樣樸素的棚子紛紛放慢了腳步。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還有人固守本初,讓人覺得溫暖而親切,突然間就充滿了無名的感動。

做子饃的手藝人守著一盆面,一盆肉餡,一籃子雞蛋。把面做成燒餅大小,放在鵝卵石上焙烤,待焙得半熟,用刀子劃開側面,放入純瘦肉餡和雞蛋,繼續焙烤,等到子饃兩面都被烤的焦黃,散發出蛋和肉的香味,一個子饃就算做好了。新鮮的子饃焦香,味美。捧在手裡熱熱的,吃在嘴裡又香又暖。一個子饃幾塊錢,飯量小的孩子吃一個子饃就夠了,飯量大的了不起能吃三四個。子饃貨真價實,經濟實惠。手藝人做著踏踏實實的生意,食客吃著沒有一點噱頭的子饃。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在一盤蘿蔔開會能被店家要價一百多的今天,像子饃這樣靠譜又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了。子饃怎能不引人熱捧?

大師張大千畫畫得好,對美食也頗在行,在臺北張大千住宅的庭院裡面,有一個專門用於燒烤的亭子,取名“烤亭”,專供品嚐焙烤食物——只有真正的食家才會拿出這份精力來做這件事。烤,古代叫“炙”,在烹飪手法裡面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人類從鑽木取火的時代就開始用焙烤來加工食物,所以焙烤最能讓食材接近其本味。大師張大千追求的不過是一個真字,做真的事,吃本味的飯,做真實的人。

切兩塊子饃,來一斤浚縣“鋪牛肉”,仔細品味這古廟會帶來的樂趣,讓人回味不盡。

一場社火狂歡後,淇水邊又恢復了長達一年的平靜。一切過去,彷彿廟會的熱鬧都只是一場夢。

就好像朝歌城的“朝歌夜舞”也只是一場夢,只留下了紂王宮來讓我們去想象。

鶴壁:朝歌城美食瞭解一下,逛廟會不能錯過|當地人怎麼吃

淇河被中國詩歌學會命名為“中國詩河”,《詩經》305首詩歌中,與淇河衛地有關的詩就有44首之多。時光荏苒,千百年彈指一揮間,淇河的水還是清澈見底。漢代時,這裡曾有過大片茂盛的淇園竹。

遙想當年,古人行走在淇水之濱,徜徉在隨風而動的竹林之中,吟詩作賦、對酒放歌,如閒雲野鶴,又何嘗不是一種神仙也羨慕的生活。

食物

是一座城市歷史人文的彙集

跟著當地人的腳步

用味蕾

記住一座城市的味道

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