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第二講 明清彩瓷

彩瓷誕生較早,但元代青花在景德鎮的創燒成功,才真正意味著中國瓷器全面跨入彩瓷階段。明清彩瓷的製作技術,在前代的基礎上,集中國古陶瓷之大成,把土與火的藝術昇華到了極致,創造出絢麗多姿、精美絕倫的陶瓷藝術珍品。品種異常豐富,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琺琅彩、素三彩等皆取得巨大成就,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譜寫了中國數千年來陶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篇章。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從現有的資料看,明洪武朝(1368—1398)的青花瓷明顯少於釉裡紅瓷,且二者器形和紋飾雷同。主要使用國產青料繪畫,青花顏料有濃重與淺淡之分,但呈色多藍中偏灰暗,不如元青花濃豔。造型有盤、碗、盞託、執壺、玉壺春瓶、梅瓶、石榴尊等,石榴尊屬當時新創器形。

洪武青花瓷紋飾源於元青花,但又有所創新。元青花的紋飾,筆鋒犀利挺勁,構圖繁縟嚴謹,以華麗雄勁之美奪人眼目;而洪武青花紋飾筆法趨於緩柔,佈局疏朗開闊,畫風更趨寫實。裝飾題材遠不及元青花豐富,這或許與天下初定,御窯廠處於初創期有關。主題紋飾以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花卉為主,其次是松、竹、梅歲寒三友或竹石芭蕉園林景緻。元青花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雲龍紋,此時已經衰落,曾經較多出現的戲曲人物故事畫面也已消失殆盡。洪武青花的輔助紋飾較為單調,有纏枝菊花、纏枝靈芝、海水、蕉葉、卷草、回紋、蓮瓣、如意雲紋等。在圖案畫法上,最具時代特點的是牡丹花、扁菊花、雲朵等紋飾留有白邊。這種白邊與元青花不同,元代的白邊不甚清晰,有時還用較淡的青料渲染,洪武時的白邊則十分清晰。另外,洪武青花纏枝花卉的葉子不如元青花的肥碩,葉子上植物學中成為“缺刻”的部位則較元青花深。輔助紋飾中的蕉葉中莖以雙線繪出,中間留有空白,而元青花蕉葉中莖為實心滿色。元青花上的回紋多互不相連,洪武青花上的回紋多兩兩相連作為一個紋樣單元。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景德鎮窯青花錦地垂雲蓮紋折沿盤

明·洪武

高9.3釐米 口徑47.5釐米 底徑28.5釐米

1994年江西景德鎮珠山出土

現藏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景德鎮窯青花折枝花卉紋執壺

明·洪武

通高37.8釐米 口徑7.7釐米 足徑11.7釐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成型工藝方面,洪武官窯碗類器的足底一改元代斜削的習慣,而採用平切。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及口徑在20釐米左右的大碗底足內施釉外,其他底足內均不施釉,即為糙底,盤、碗內糙底呈火石紅色。

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官窯青花瓷器中,有的有暗花裝飾,所見青花雲龍紋盤,內底心有三朵呈“品”字形排列的青花流雲紋,內壁模印五爪龍,外壁有青花雲龍紋,此種青花器帶有元代卵白釉瓷的遺風。


「古窯講堂」《明清官窯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繼承與創新並舉


景德鎮窯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

明·洪武

高37釐米 口徑6.2釐米 足徑16.1釐米

現藏上海博物館

洪武官窯是否存在?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可靠翔實的文獻記載和科學的考古發掘資料,加之洪武官窯瓷器均不落年款,致使景德鎮是否存在洪武官窯難以確定。後人往往將一些明顯不屬於典型元代瓷,而又不具有明代永樂、宣德典型風格的無款瓷器,或劃歸元瓷之列,或冠之以元末明初。

確定洪武瓷的存在是近三十多年的事,其中較重要的發現有三次:一是1964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的一批洪武瓷器殘片;二是1983年冬,坐落於北京明清皇宮紫禁城西北角的明代西十庫遺址出土的一大批洪武官窯瓷器;三是1990年9月與1994年7月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繼在景德鎮珠山東麓和明器廠東門頭、龍缸弄一帶發現大量的洪武官窯瓷器。這三次發現的出土之物雖為殘片,但均可用作傳世品斷代的可靠標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