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編者按: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成就好孩子的“葵花寶典”是什麼?什麼樣的孩子最有可能成功?什麼是中國大語文教育?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的好老師、好校長?一卷卷育子、傳道、授業、成就的真經,盡在洪濤老師與中原名師、信陽教育新聞人物,做了二十年小學老師、十年校長的信陽平橋二小校長楊磊的對話之中了。

印象

世間有一類女子,在淡然的寂靜中,在塵世的喧囂中,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在旁人眼裡看似傳奇的一生,也只不過是她自己活得夠努力、夠篤定、夠能量。她的能量總是生生不息,如晝夜,如寒暑往來。

她曾在老家駐馬店的汝河大堤上挎著小籃子踽踽獨行,她對河工說:大爺你有剩饃吧,給我上學帶著。“要飯”,那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可在小小年紀的她那裡,卻輕淡如許。曾經的艱難困苦,讓她的心無比柔軟而博大。當時的男朋友面對既當姐姐又當媽的她,只一句“你不管誰管”,讓她感動了一輩子,並毫不猶豫地嫁給了他。

正等、正覺、正心、正念、正能量,熱情、激情、豪情、溫情、真性情。

楊磊,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心中有“正”有“情”有“愛”,有生生不息的能量。

她說我日日所做的,就是試圖用愛與正成就自己,成就家庭,成就家族,成就平橋二小的領導班子,成就每年近千名小學畢業生……一句話,我試圖成就所有的遇見。

她用“情”詮釋著一個女子的陽光、溫婉與美麗、大氣、體貼與豁達。她的靈魂散發著光芒,走進她,你的心會變暖、變柔、變慈,會變得虛懷若谷。

她用“愛”演繹著世間的美好,她視工作如生命,待學生如兒女,對老師如手足。

她說,一個小學老師,她的重要性就在於,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成在這個老師手裡,也可能毀在這個老師手裡,所以,一個小學老師就是一個孩子的一生和全部。反之亦然,一名哪怕是最普通的小學生,都應該是一個老師的全部。

她說,人民教師為人民,一名老師要教化的不僅僅是自己班裡的學生,還有他的家庭、他的家族、乃至當下的各種社會關係。

她說,“名師”是讀出來的,校長就要熱愛讀書,讀她的團隊,讀每一個與她結緣的學生和家庭。

……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楊磊的世界裡似乎沒有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付出,才成就了我們心中一個近乎完美的小學校長。

今天的訪談很幸福,因為我找到了楊磊的“名師”秘訣,那就是任何一個人的成就,都不是一個人的成就,而是一個團隊的成就,一個家庭的成就,乃至一個家族的成就。

“正”的領導人、“正”的團隊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一切方法都是與時俱進並且俱足的,期盼著楊磊先生和她的團隊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教育奇蹟,也期盼著再次遇見!

——對話河南信陽平橋二小校長楊磊。

——採訪手記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薔薇花盡濃蔭日,芳草萋萋五月天。乘坐近四個小時的高鐵,一出信陽出站口,楊磊校長正熱情洋溢地快步向我們走來,她和她辦公室的同事精心為我們每個人準備了玫瑰和小點心,她明媚的笑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印象中的楊磊除了忙碌還是忙碌,似乎沒有什麼愛好,或許工作就是她最大的愛好。不過,我並不想稱她為“工作狂”,因為在我看來,一旦到了“狂”的地步,就迷失了心智。如何才是“狂”?追求的不過是“五色”、“五音”、“五味”或者是“難得之貨”罷了,而楊磊追求的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是全方位的、無形的、強有力的成全與成就。也許你會說,這樣如何能叫‘享受’?但我想說,楊磊很“另類”,“另類”得不同於常人,卻與“道”不謀而合。

楊磊曾說過這一樣一句話:“我的人可以變老,但是我的心永遠不會變老。”一個女人只有內心極大的富足,才會在眼神裡散發出柔和的智慧之光,而正是這樣的光芒,才會為生命保鮮,而她的“保鮮秘訣”就是付出和愛。

楊磊的心中似乎從來都沒有自己,在她的世界裡,只有平橋二小的老師和學生們,只有她的家庭、家族、她的先生、她的女兒,還有每一個在她看來可以結緣的有緣之人。楊磊深深地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她說她每往前走一步,都感覺自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她不想辜負別人的信任和囑託,她想讓每一個愛她的人、相信她的人都放心。

是的,聖人也說,人的一輩子就是求放心,求得良心之安。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童年:一顆會飛的菜籽


每一個精彩的女子都在努力地生活,世上哪有毫不費力的人生。

每一個結果,都是一個因果。這個世界就是由原因和結果形成的無限循環的鏈條。

吃上飯,吃飽飯這是老百姓很久很遠的盼望。守在家裡、在農村很大可能就會捱餓、就會受窮,只有到鎮上去,到縣裡去,吃公家飯,做公家人,才能吃得飽一些,才能過得好一些,這是中國農民的樸素願望。“農村人無根無基,一生只有靠自己,只有靠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每天都早早起床,趕著放學回家忙碌家裡的農活、雜務、看管弟妹,儘量幫助父母減輕負擔。”楊磊說。

信陽是大躍進時的重災區,1959年—1961年三年期間信陽地區餓死100多萬人。歷經風雨滄桑,信陽的老百姓從心底裡對自己的命運的嚮往、抗爭尤其的頑強、深沉。

楊磊就出生在這個貧窮的地區,雖然她出生的時候大躍進和自然災害都已經遠去,但六十年代依然是一個食不果腹,衣衫襤褸的年代,再加上父親常年被病魔纏身,她的童年三餐不濟,寒冷的冬天裡沒有棉鞋穿,沒有吃的就挎起籃子要飯,挖野菜。她說她要飯的說辭很文雅,走到挖河的河堤上,對河工說:“大爺,您有沒有剩饃,我帶著去上學。”她幾乎不遭拒絕,要幾個半塊的饃頭放到籃子裡去上學。楊磊校長,她都是叫我老師,但我私下均稱姐姐。姐啊,我豪放豪爽大氣的姐姐,居然還這樣要過飯,瞬間我已淚流滿面。

十三歲的她歷經兩年保姆生涯,蒸饃、挑水、種菜、買煤、買糧、帶孩子……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看著部隊大院裡大大小小的孩子們揹著書包穿梭在上學的路上,她的心裡也泛起了嚮往,也想如他們一樣,讀書、讀書,長大了也能過他們一樣的日子,至少,能吃上飯,至少,能有衣穿。

苦難並未奪去她的夢想,她越過步伐倉皇的生命生出想象,她要離開,去尋找更美好的生活,她在心底無數次的吶喊。

她像沙漠裡的一棵復活草,散發出神奇的生命力,無論命運如何,無論童年的土地如何貧瘠,她總是在默默地努力,把根扎得更深一些,沒有雨水就用汗水和淚水把自己澆活,澆出綠色的草葉。她沒有屈從命運的安排進城、當保姆,最後找一份農村人羨慕的臨時工。在做保姆的第二年,或許是一滴水、一滴汗、一滴淚滴進了她的心裡,她的心動了,她不要這樣的人生,她不要重複父輩們捱餓的生活,她要尋找更好的路,她感到最好的路就是讀書,和大院裡的孩子一樣——讀書!她相信讀書就像黑暗裡的燭光,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家裡人。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於是,她毅然掙脫了命運女神的手掌回到了學校,開始夜以繼日、挑燈夜讀。不難想象輟學幾年又重新回到課堂的她,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皇天不負有心人,楊磊最終以全區第六名的成績考上了河南駐馬店師範學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用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至柔之剛,抽刀斷水水更流,楊磊,一個水一樣的女子,集剛柔於一身,在陽光下明媚璀璨,在冰雪裡晶瑩剔透,在風雨裡擲地有聲。她能鏽蝕寶劍,她能洞穿石頭,她無堅不摧。

她跌跌撞撞地走來,一路風聲,一路陽光,一路雨雪。她始終堅強地微笑著,她要做一顆會飛的菜籽,她說,一顆會飛的菜籽才可能有笑傲江湖的日子,她要讓生命發出光來。

農村人講,女孩子都是菜籽命,剛剛畢業分配的楊磊卻沒有“認命”,她聽人說,把菜籽撒在肥沃的土地裡面,菜就會長得綠油油的茂盛,撒在貧瘠的土地裡面,只能長成乾癟瘦弱的樣子。物競天擇,她要尋找一片肥沃的土地讓自己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生命以最美的姿態綻放。年少的她果斷決絕地孤身一人,背起行囊投奔到信陽一遠房親戚家,後又通過親戚求助親戚處,或許是上天被這個女孩的堅韌不屈、勇敢上進所打動了,她順利分配到了原信陽縣平橋一小,成為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經典:八十一朵蓮花開

浮雲流水,歷經童年的坎坷,她沒有被生活的波折擊潰,轉身尋得了一份淨土,盡情地施展她的理想與抱負,她無疑是幸運的。這一干就是三十年,二十年小學老師,十年小學校長。她視工作如生命,她愛著,熱愛著,狂愛著;她充滿著熱情,她激情滿懷,她以自己的真情,奔走於學生、老師、團隊、領導班子、家長之間。她在堅持自身學習的同時,引領學校的老師、家長都成為熱愛讀書的人,她說,總有一天,在某一個瞬間,心剎那間融化在書海里,那種美妙和幸福只有讀書才能體會得到的。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她說,成人,不可一日無讀書,讀書悟道,與天地相通,一葉一草皆菩提。孩子更要從每日誦讀經典開始。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楊磊,以身示範,潛移默化,平橋二小的孩子們茁壯成長。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她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示範者,傳統文化虔誠的學習者和篤行者。

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楊磊歷經九九八十一天進行了《道德經》的深入學習和感悟,不捨晝夜,並形成八十一篇感悟文章,似八十一朵蓮花盛開在心中,她說,她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跨越。

經過九九八十一天《道德經》洗禮的楊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心似蓮花開,行走間,言語間,皎然出塵。她的心透著光,她是春天的明媚,她是秋天的暖陽,她是夏天的蓮,她是冬天的雪花。她就這樣悄悄地走進了周圍人的心裡,她,是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訪談那天,我們一行人穿梭在二小的教室走廊、操場,白掌,綠蘿,還有更多叫不出名字的綠,從教室的窗臺上傾瀉下來,像一掛綠色的瀑布,青翠的色彩潑開了陽光的揮灑。孩子們智慧的散發著靈性的眼睛,沒有被束縛管教的呆滯,只有靈動天性、自然淳樸。響亮地問候,溫婉地鞠躬,彬彬有禮、落落大方。溫婉、大氣,智慧,陽光的女校長楊磊,滿眼含笑一一回應。

智慧的時光緩緩流淌,朗朗讀書聲穿過牆壁激盪開來。

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老師到校長,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六個多小時的訪談,一個小學女校長的成長史和心靈史躍動心間,讓我們溫暖、感動。

俗話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好校長就是學校的精神領袖,他們指引著學校,乃至教育的方向與潮流。

這個世界的所有都是自己。自己又與世界上的一切都無關。你做不了國家教委的主,做不了大勢的主,做不了局長的主,做不了校長的主,那你可以做得了自己:一個普通平凡的小學老師的主啊!楊磊說,這才是一切。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從名師、名校到經典帶動一座城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她深深懂得這個道理,她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受益匪淺,她說,她要引領更多的人受益,她要把傳統文化這位“名師”引進校園。“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創造一個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如箭在弦,楊磊滿懷激情,她意欲用古聖先賢的經典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浸潤學生的心靈,通透學生的心智。就在2009年的那個春天,剛就任平橋區第二小學校長半年的楊磊決定要創造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書香校園。

萬事開頭難,傳統文化的斷層畢竟有很多年了,一個新校長的一句話能否引起共鳴和認可?果然,一語驚四座,她的提議立刻招致校領導班子、老師和家長代表的非議和質疑。面對重重壓力,她沒有妥協,因為她堅信能讓她受益的傳統文化,主席都在大力提倡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一定沒錯。那年她對眾人說:“給我五年時間,我還您一所名校!”

歷史一再證明,今天看來是危險的思想,明天卻會成為常識。楊磊用她內心的篤定並踏實的篤行驗證了這句話。

自那天起,楊磊就帶著二小的領導班子走出信陽,馬不停蹄地走訪國內知名學校,定位於以傳統文化促學校管理,探索發展新途徑。很快,獨具特色的“家校互動、分校式年級組管理系統”誕生!

2009年夏天,楊磊帶著第一批由家長和老師共同組成的團隊踏上了求學征程。求知團隊遠赴山東、周口、南陽等地,讀《論語》,背《學記》,誦《詩經》,聽專家講析《道德經》、《大學》、《中庸》。短短兩年時間,參與培訓的家長和老師達數千人次,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俘獲眾心,至此沒有人再質疑傳統文化的教化作用。

時光流轉,讀中華經典書,做一次陪讀陪學者;行中華文明禮,做一次道德班級親子傳統禮儀踐行者;修中華博愛身,做一次熱心服務的志願者。“家校良性互動三個一” 日臻完善。

她經常說這樣一句話:“名師的路並不擁擠,你可以不是最優秀的,但必須是最努力的。”如今的二小學校,人人會做科研,人人研有所獲。

書香二小,帶動一座城。

全民共讀,轟動全城。在社區,她發動成立“平橋二小藍天課堂黎明即起讀書會”。

2018年6月30日,她發出“書香二小,帶動一座城”的倡儀,7月1日,全城五大讀書站同時開啟公益讀書模式;自此,每天清晨她準時來到讀書站領讀《論語》,在她的感召下,各站點附近的老師也紛紛做了公益領讀者。經過一個暑假從未間斷的堅持,讀書會已達近萬人,有學生,有家長,有社區居民,萬人共讀一本書,成了平橋一景。多家媒體爭相報道讀書會的盛況,點擊量一日累計過萬。這個夏天,平橋區第二小學因楊磊以及她的讀書會聞名全國。

攜初心十年磨一劍,求夢想三寶繪宏圖。楊磊,敢想、敢為、能為。三十年的教齡,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她依然是那一棵會飛的菜籽,並負垂天翼,俱乘破浪風。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人生究竟該為誰活

人們經常說: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但楊磊,從不這樣想。從小習慣了忙忙碌碌的楊磊,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她從來沒有放下肩上的擔子。

在談婚論嫁的年齡,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妙齡女子能清楚地認識自己,腳踏實地,知足自足,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每個女孩心中都有夢中白馬王子的樣子,而楊磊在做夢的年齡,她沒有時間做夢,她選擇了在別人眼裡“又窮又矮”的男子做了自己的丈夫,她說,她能從家裡走出來,吃上老師這碗飯,已經是老天爺對她的厚愛,找到一個有正式工作的男朋友她就知足了,矮一點沒有關係,窮更沒有關係,一起往前奔。

楊磊的同事結婚往往是冰箱彩電一整套,楊磊結婚只有一間公家的房、一張公家的床、自己只能淘換到290元的一個沙發。當初面對家徒四壁的婚房,楊磊依然是燦若桃花般的最美麗的新娘,她沒有絲毫嫌棄,更不會伸手向公婆要彩禮。一路走來,她的內心是豐盈的,飽滿的,靈動的。從苦水裡泡大的她,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樂觀、堅強、上進、友善,彷彿不染煙火氣息,一個高潔的女子,哪怕是在她挎著籃子要飯的童年,一如一朵蓮花盛開,有風過處,香氣四溢。一個不畏苦難,不懼艱難,勇往直前的女子,經過經典的洗禮,她的靈魂正在感召著無數個孩子。

在楊磊眼裡,愛情就是生活,愛情就是包容,愛情就是同甘共苦,愛情就是不離不棄。經過九九八十一天苦讀《道德經》的楊磊,篤行在生活中,她說在婚姻中她用“上德不德”來要求自己,隨後她又詼諧一笑說:“我偶爾會給他戴一下高帽”。她的笑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

俗話說,長姐如母,有了工作,掙了錢,就先把正好學齡的弟弟帶在身邊讀書、生活,沒有房子,晚上把鋪蓋鋪在辦公桌上睡覺。和老公第一次見面,當她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先生時,得到了先生的極力支持。先生的話“你是老大,你不管誰管。”讓楊磊記了一輩子,感動了一輩子。

老公也是老大,也是窮,找對象也是老大難,也是一樣有了工作就先把家裡的責任擔在肩上。這一句話,卻對了心,感覺是一家人。我們過得一般,卻把弟弟妹妹都拉吧出來,現在都過得不錯,感到自己也就不虧心了。

一個不嫌棄不挑剔的女子,聰慧靈動,婚後夫唱婦隨,顧小家,不捨大家。她說照顧弟弟妹妹是做大姐的責任,也是本分。為弟弟妹妹活,為家裡活,只有讓家裡人活得有尊嚴,有面子,她才真正的有尊嚴有面子。本是同根生,舍之何忍心?

然而,少不更事沒過腦子的一句話讓她至今自責後悔。她說她曾經對父親說:“我上學,都是姨媽舅舅幫我的。”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無論如何後悔總也是覆水難收了。這句話一直像一根刺哽在楊磊的喉頭心間。她說這句話深深地傷害到爸爸,那時候感覺對爸爸的刺激特別大,好像在責怪爸爸沒有能力供自己上學,但是爸爸常年被病魔纏身已經是萬般無奈,作為女兒怎麼還能說出那樣的話,怎麼能責怪無可奈何的爸爸呢?何況那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溫飽的年代,物質極大匱乏的年代,那是一個時代的苦難。

說起奶奶,楊磊眼裡滿是自豪。奶奶的一句“一家人還記仇啊!”或許流淌到了楊磊的血液裡,在她童年的歲月裡像一朵玫瑰被她用心珍藏了起來,一個聰慧的女子,總是不經意地吸取著人間的雨露,月影花移間,那個女孩成長了一個從不會計較的人,一個大氣的人,一個樂於奉獻的人,一個包容的人,一如當初的奶奶。說到女兒,楊磊眼裡依然是滿滿的自豪,她用“獨特”的散養方式,成就了女兒的獨立和自強不息。

她說:“在家人面前,我就要為家人活著;在老公面前,我就為老公活著;在孩子面前,我就為孩子活著;在領導崗位上,我就要為老師活著,在任何一個崗位上,我還要為我的領導活著。”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在很多人看來,楊磊活得沒有了自己,但正是這種無私和給予,才成就了一個獨特智慧的楊磊,成就一個近乎完美的小學校長,成就了一箇中國傳統優秀女性的形象。

採訪結束的時候,已是黃昏後,站在二小的操場上,仰望蒼穹,雲捲雲舒,心悠遠,意闌珊。以正治家治校;以善達己為人;以“無為”得人心,楊磊“誠而歸之”。

感恩所有的遇見。

楊磊校長:以愛與正成就所有的遇見

名片

楊磊,女,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第二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德育先進工作者,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名師,省教育廳命名的教師教育專家,中原名師培養對象,信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信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三批名校長,信陽市教育新聞人物。( dou洪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