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綠洲千里(二)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悅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後各國之間吞併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當時烏孫不屬於西域範圍內)。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來後,按董琬的理解,他將“西域”分為“四域”:

一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

二域:“自蔥嶺以西、河曲以東”;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間,水澤以南”

到這時,中亞許多地區才被看做是“西域”的範圍。

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綠洲千里(二)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範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

“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見陳誠《西域蕃國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時期撰修的《西域圖志》中,對“西域”的範圍做了解釋:“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至喀爾喀(今蒙古國)、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蕃藏,輪廣二萬餘里”。乾隆時,“西域”已被稱做“新疆”;嘉慶時,“新疆”一詞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慶大清一統志》就只稱“新疆”不稱“西域”。這便一目瞭然了,清代的“西域”的範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