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成都:老成都们请回答,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继上一期“消失的成都”推出后,引起了一波老成都的无限感慨。其中,有Go友留言提到一尊雕塑,诙谐的“名字”顿时引起了Go君我的兴趣,叫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先上一张远景照片↓↓↓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们请回答,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再来一张近一点的↓↓↓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们请回答,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那个时候,它还位于水碾河的十字路口。

一位地道的老成都回忆说,这尊雕塑落成于1988年,本名叫作“建设者”,本意呢也是要展示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因为那个雕塑,工人的姿态挺拔健硕,脚踏巨大圆圈,昂首向阳,有振臂欲飞之势。按理说,那工人脚下的大圆圈可以促人博喻花环、车轮、月亮、太阳、地球,但谐谑的成都市东郊工人们却将它的名字喊为“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家喻户晓,人人会意,成为市民挂在嘴边的指路标志。

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的介绍,今天生活在成都的人们,一定感受不到其中的意味。因为在雕塑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得从工人阶级的历史风口——三线建设说起。

何谓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没有进入我们的教科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提到这个词汇,可谓一脸懵逼。其实我们的教科书上是有落笔的,只不过非常隐晦:这一年,戈壁滩上,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

这个是有解释的,因为三线工厂大多是军工企业,需要保密,很多工厂都没有具体的名字,用的是数字代号,像什么106厂、253厂等等,地图上也不会标示。

360百科关于三线建设的定义: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这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起攻势。

根据当时这种国际形势,战争似乎就要打响了,我们有必要考虑借助广阔大后方的隐蔽地形,做好应对准备。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西部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多数地区都是森林连片,人烟稀少。

三线建设者的命运轨迹

大概是1964年到1966年,那种被理想和战斗情怀激励起来的建设热情,能够战胜很多艰难险阻,当时有很多口号:“敢叫山低头,敢叫水绕走”,“工人一声后,大地抖三抖”……所以这段时期,很多三线工厂和三线城市都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根据“靠山、进洞、隐蔽”的政策,一大批的三线建设工人在大西南山沟沟里建起了很多厂房基础。

第二阶段,大概是1966年到1970年,三线建设工人们前期那种激情与自我优越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是的,文革来了。这一段时间,三线建设的格局对整个文革甚至整个中国的影响都非常大,很多西南城市的武斗都和三线工厂有关,这些工厂又大多涉及军工,所以要搞武器非常容易。期间闹出过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如成都黄田坝的武斗事件。

第三阶段,大概是1970年到1976年,这个阶段很微妙。比如,再困难的新疆戈壁,也必须制造出原子弹,再被武斗困扰的攀钢,也必须喷出铁水。其实文革武斗的巅峰在68年左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后,城市武斗基本就停歇了,三线工厂慢慢恢复生产,这个时期甚至出现过政策支持的生产小高潮,那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等外交危机出现,使三线工厂的战备功能再次被重视。

第四阶段,是1976年到1980年。四人帮被粉碎,国际环境也得到了缓和,中美都建交了,三线工厂的保密性质开始淡化。很多三线建设地区的青年问题开始显现。他们的父母,作为工人一代的光环开始消失,工厂也开始看中实际的效益,在三线地区的山沟沟里,他们看不到未来。而且,大多数三线工厂那种五脏俱全的功能,让他们不用出厂就能享受生老病死一条龙安排,所以他们大多是工人二代抱团成长,和当地人难以融合。但是,他们从小又能接触收音机、报纸等新鲜事物,接触到流行音乐(当时还叫“靡靡之音”)和电影,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烫头发穿喇叭裤的无业街头青年。没有未来,又有精力和冲动,于是很多治安事件频出,再加上改革需要新旧博弈,于是,那些工厂青年们便经常遭殃,和高圆圆主演的电影《青红》脉络几乎一样。

水碾河雕塑的名字就这么来的

社会从之前的战备意识跳离出来,三线建设的意识形态便淡出了历史舞台,三线工厂如何生便存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又是分析又是评估,发现能够改造存活或者还勉强能够救活的工厂不到60%。于是,能存活的三线工厂,在大城市的大多“军转民”,比如曾经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就改为生产电视机电冰箱,让三线工人们慢慢进入市场时代。而剩下的40%多,要么搬迁,要么彻底成为历史。

到90年代初,一位中国老人在南海线划了一个圈后,整个经济中心都往沿海转移,三线工厂们的光环再次褪色。再后来,由于国际形式和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工人下岗,成都的“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的口号也差不多就是那时候流行的。

那么,说了这么久,这个雕塑到底叫“等于啥”呢?老成都们,你们还记得吗!

相关阅读

东郊是成都工业的发源地,东郊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成都现代工业的基础,为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正是对东郊工业昔日辉煌的延续。据介绍,位于东郊建设南路的该博物馆占地120亩,是成都首座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主题式公园博物馆,它以场景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段重点展示了上世纪50-80年代成都东郊工业企业走过的历程。市民们所熟悉的《建设者》雕塑(俗称: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蒸汽机、火车头、机床车间等,都能在这里见到。

求 证

Go君查阅雕塑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最初坐落于水碾河十字路口的雕塑,似乎在磨子桥成都工业博物馆及东郊建设南路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都有出现。雕塑后来的迁徙轨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知道的Go友,请为大家解一下惑。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们请回答,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磨子桥成都工业博物馆内照片↑↑↑

消失的成都:老成都们请回答,工人阶级等于那个啥?

东郊建设南路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

=========我是分隔线=========

新土著爱上老成都!本期内容感谢Go友@八月照相馆56464463 和@莲花甘露 提供故事线索。

关于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间传闻,相信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压箱干货,不妨分享出来,让大家一起感受现代化大都市背后的人文元素。欢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关于成都的故事线索。

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