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位上班的人,現在都混得怎麼樣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下崗了。八十年代以前頂替父母親職位的人現在混的怎麼樣了?現在就我所知做一回答。

我們村有六個與我比較熟悉的接班的人。第一個去了省會一個五金加工廠,屬於地方國營企業。因為其父親升為該廠廠長,他也被提拔為車間主任。二千年時,廠子在邢臺食品城建立一個彩印分廠,調過來任技術人員。二零零七年患病,不治而亡。享年五十多歲。

有兩個人在電纜廠上班,因為沒有技術沒有文憑,一直在車間裡勞動。工資也不是太高,後來工廠改制,雙雙下崗。現在都到了退休年齡,每個人領二千多元的退休金

有一個接班在醬油廠子的。算是鍋爐工。後來醬油廠破產一直在家裡開拖拉機送磚,掙個零花錢,今年剛辦退休,每月兩千多元。

另外兩個都是女的,一個在縣農機站上班,一個在國富皮衣廠上班,現在兩個單位都已破產,都在家裡休息呢。

總之接班頂替父母親上班的人混的都不大好。一是因為沒有文化、沒有關係得不到升遷重用,二是沒有技術難成工廠頂樑柱。又遇到工廠改制,工人下崗等大潮,這些人大都下了崗。不過他們總歸要比農民強一些,其碼老了可以領取自己的養老金的。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先生有個鄰居,三十多前頂替他父親去了上海,後來聽說是一家國營窯廠,燒磚頭的。那時候鄰居跟我先生差不多大,才上初中,他還有哥哥和弟弟。因為頂職是跳農門,他的哥哥弟弟嫉妒不已。沒辦法,名額只有一個。為了表示公平,爸爸媽媽說好了老家財產不給頂職的老二 。

不幾年,窯廠改制,老二下崗了,但戶口在外地,只能就地換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一個廠跳到另一個廠,越跳收入越比不上在老家的哥哥弟弟,他們一個開皮鞋廠,一個大學畢業去了銀行。老二五十多歲就早早退休,拿可憐的退休金,被城裡的老婆孩子看不起。

今年村莊拆遷,老二媽媽也有房子,老二回來爭財產 ,與老大兒子打得頭破血流,最後村裡幫助解決,拿了100萬回到城裡去,心滿意足。而他的哥哥弟弟,每家通過拆遷獲得至少300多萬,另外還有房子車子財產無數。

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變數太大,有些看似很好的去路,未必永遠就好,比如如今的公務員,年輕人個個擠破頭,說不定將來很潦倒。


揚州微笑的草


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了。因為在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頂替我父親的工作,我父親才正式退休的。他們都屬於國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單位的名稱是:貴州冶煉廠,(副廳級企業單位)。八十年代初改名為貴州省赫章鉛鋅礦,降為副縣級單位。接受當地黨委政府和貴州省有色金屬公司的雙重領導,於二零零三年,因礦源枯竭宣佈停產關閉。

至於這些頂替父母工作的農村青年混得如何?請聽小編慢慢道來:

一:說實話,以如今的標準衡量的話,這批人絕大多數都混得較差,因為現在每月畢竟只有二三千元的養老金,但在當時是屬於家境和運氣都比較好的一代人。最起碼擁有一個穩定而體面的職業,最起碼總算跳出了農門,吃上了商品糧。端上了鐵飯碗,比起臉朝黃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飯,土裡扒食的農民伯伯,經濟狀況要好得多。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沒有問題。單位好一點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們的養老金同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退休的同志比起來,又只有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這還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當然也有極少數混得好的:

先說混得好的吧:實際上混得好的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礎在當時比較紮實的人,也就是說他(她)們在農村最起碼是初高中學歷,來到新的工作環境以後又積極地在業餘時間參加職大,夜大,電大或函大的學習。知識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單位都推薦到正規大學學習。這些人學成歸來以後,有相當一部份人都逐漸變成了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成了單位的中堅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變為幹部,當然退休金已隨著水漲船高。另外,在上世紀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於政企還沒有分開,那些有關係,有門路調到事業單位或行政單位去的同志,(有極少數是通過招考錄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經商發家致富的同志,也應該算是更幸運更幸福的一類吧。

三:最後談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類:

這些人頂替父母親工作幾年或十幾年後就面臨國有企業的破產或改制。國家實行了一系列的下崗分流,買斷工齡,停薪留職等政策。這些人當時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質又差,又無一技之長,面對生存的壓力,只有擺地攤,或四處打工。事到如今,已過去了十幾年或二十幾年了,我仔細盤算了一下我所認識的這類人,混得好的一個也沒有。並且有一部份人連社保也沒有繼續補交。因此,不管是內退或正退的工人,養老金都低得可憐。屬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範疇,(每月一千多元)。而壽命短一點的,早在幾年前就去見馬克思了。


手機用戶弘毅


我是1988年8月參加工作到洛軸的,是當時的勞動局貼招工啟事考試進的廠,進廠後才發現,有很多人是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幹活,也特別能賺錢,我記得那時候廠裡推行計件工資制,乾的越多賺工資越多,1989年某個月,我最少一個月工資拿到188元,是筆鉅款了,可是那些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比我厲害多了,月月都能拿到400元多工資。

要知道那時候的牛肉湯才0.2元,一碗餛飩才0.18元,一碗燴麵才0.7元,400元工資能吃半年飯沒問題。這些從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特別能幹活,年年都能評為先進生產者,廠裡發的獎品是杯子等等。

終於從農村成為城市人,那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男的或者女的大多數住在職工宿舍,俗成“男單身”、“女單身”,然後大家再找一個同樣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就成為“雙職工”,可以申請一室一廳的“鴛鴦樓”,終於在城市紮下跟來。有的乾的好的又技術好的,被提拔為帶班生產的副班長。

我見過一個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和我一個車間,幹到了機械工業部勞動模範!

進入九十年代後期,國有大廠紛紛沒落,產能嚴重降低,有的從農村頂父母親職上班的人下崗了,有的被分流到物業上,打掃衛生、看大門,一個月只賺1500元左右。因為還不到退休年齡,在崗位苦熬著等退休,日子很難過的!


老胡寫實


我是六三年出生的,我們家是農村的,父親在國企上班,母親在家務農,我家裡姊妹四人,上邊有個姐姐,下邊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上個世紀的八三年有接班的政策,父親就辦了病退,家裡就弟弟一個男孩子,母親又特別疼弟弟,按裡肯定是弟弟接班,可是弟弟因為上班工資低就不願意接班,那時工資也就七八十塊錢,當時姐姐已經結婚了,妹妹還小,父母就讓我接班了,在化工廠做化驗工作,在工作中認識的老公,他也是接班的,這一晃就過了三十多年,我一四年一月份退休了,老公還有四年多才能退休,在國企工作這麼多年,還是有很多感慨的,雖然沒攢下錢,但也沒為生計到處奔波,是企業讓我們有了穩定的收入,我的孩子順利的讀完自己喜歡的大學,喜歡的專業,也是企業讓我退休後衣食無憂,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生活中不求大富大貴,所以我很感恩


往事淺憶


我是80年頂潛父親接班的,在縣五金公司上班。

當時只有18歲,高考落榜生。

80年7月,鄉上招民辦教師,我和村上一個夥伴參加了招考。有一天,我們給隊上拉糞,鄉上來人說,你倆考上了,明去縣上覆試。

我拿上通知,那個高興就甭說了。考完之後,我們等啊,等啊,等的都開學了,也不知啥情況。後來才知道,進學校的都是有關係的,或教育系統老師子弟。考試只是型式而已。也沒有對成績進行張榜公佈。

當我準備複習來年再考時,我父親說,不復習了,考學是為了有個工作,現在有政策,可退休頂潛,你接班吧。我稀哩糊塗就進城了,放棄了我心儀的上師範當老師的夢想。

上班後,縣招辦並不認可那年代的文憑,要全員考試取得初中文化。記得我五金公司僅合格了兩名,另一名全抄,與我分數一樣。

為了讓公司職工通過文化考試。我被公司任命為輔導員,負責培訓職工。兩年後,基夲通過,剩下一名我做了一次潛考。

改革開放深化後,五金公司經營的產品被各個實體瓜分。經營困難,職工面臨轉崗、下崗。

那年,我31歲。下崗後要自謀職業,自交養老金。習慣了領月工資的我,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沒了工作崗位,沒了生活來源。那個愁,只有我們下過崗的人才能體會到。連續幾個月失眠,一夜之間白了頭髮,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知道明天用什麼買面買菜。更不要說交自己的養老金了。

為了生活,我買過童裝,買過蘋果桔子,收過農副產品,在私企當過推銷員。

當推銷員的日子可不好受,工礦企業分片跑,早上8點吃早飯,中午飯要到4一5點。有一次在山上,沒有地方吃飯,到一個老紅軍家去,買了兩包老人家自己備用的方便麵。

我們兩個業務員,另一個被廠長誇了又誇,一禮拜就拉來了一個客戶,不愧是能把羊毛衫都能推銷到俄羅斯去的能人。

我就可想而知,一個月沒拉來一個客戶,就被流放去了木材市場摞木頭。

我的真誠,還是感動了上帝。熱力公司最終選擇了我,而且,這是一個大大的客戶,籤合同,月固定提貨XX噸。

這時候,我已不是原來的我了,光環隨之而來,一併提拔為辦公室主任兼推銷員,還主管了生產許可證的換髮工作。

我後來做了生意,很優秀。

是那個經歷鍛鍊了我的誠實。答應客戶的售後,當天一定去用戶家裡。記得有一次晚上快8點了,我去給用戶修熱水器,用戶感動的不得了,說,我想你今天可能不來了,沒想到你說到做到,雖已晚上,可我非常感謝。還拿出自己蒸的包子:“你拿上,你都沒吃飯來了”。

因此,我們那一代頂潛上班的這個群體,不在少數,是時代造就的,不能像有的人說的,大多是渣子,沒能耐。起碼我不這樣認為。

79年高考線253分,錄取率3%。按現在錄取率,我這個落榜生,可就是大學生了。

這是我接班經歷的一角,我很幸福。我的經歷使我知道了啥叫“下崗”、“自然人”、“自由職業”(自謀職業)、“自交養老金”等知識。


史西懷


一是退休,二是下崗,三是等待退休!

其次,看看網友們的此事的看法:

1 八O年我高中畢業,沒復讀,學木工,後來頂父親職去了一家大型國企上班,先做過木工,鑽機工,電工,鉗工,班長,段長,幹一行,愛一行,忠於職守,樂於奉獻,2007年,提撥為公司生產調度主管,一直到現在。雖然一路走來不易,但我深信:人要一定的文化做支撐,做工作有擔當,能吃苦,不計較得失,團結身邊的人,遇事有主見,有伯樂提攜,機會終會降臨有準備的人。

2 我們都經歷了那個年代,當時大家是多麼羨慕能頂替工作的,男的能找個好媳婦,女的能嫁個城裡的好人家;

3 我有幾個同學就是頂替父母的班,在那個年代混得好,現在他們混得不咋樣,以前看不起農民同學!

4 我是七六年頂替參加工作,還算可以吧,今年六十八歲了,退休金近500O元。

5 叫頂班,家中有兄妹幾個的,誰頂班誰養活老人,少分家當。到後來別提了,全下崗了。還不如不頂班的。

6 頂班害了我一輩子,現在廠子也倒閉了,戶口也回不去了,哎…當時確實感覺不錯,真的是害人了,親身經歷滿眼淚呀!


遊戲大咖王


我父親今年64歲,七幾年時頂我爺爺的班在五金店上班,有一門和修鐘錶一類的手藝。後來國家改制五金店取消了,就自己擺攤繼續這門手藝,那些年生意很好,經常加班到深夜,那時的錢也值錢。我爸頂班到鎮上,經人介紹認識了我媽,我媽是鎮上的人,以前分xx幾隊,我媽在麵粉廠上班後來又到印刷廠。爸媽結婚後買了大隊的一處房屋,這屋子恰好在十字路口,後來城建規劃要佔,我們就置換了地方修了兩間門面,樓上兩層。我爸繼續在做他那門手藝大概十年,用的人越來越少了,偶爾有買主來,不過現在用機器了不靠手工了。另外搭著做了個小生意,門面租給別人。頂班是有工齡的,所以養老保險相比沒工齡的要多些。我爸三弟兄,他佔老二,我們相比另兩個長輩確實要比他們好些,那兩個在農村當初我爸頂班是經過我爺爺考試來的,讓他們三兄弟寫字還是什麼,我爸通過了,事實也證明我爸的確比他們兩個適合出來,不管是經營頭腦還是其他。選我爸頂班,另兩個長輩一直都有意見,覺得不公平,所以爺爺奶奶跟我們住一起由我們供養。我爺爺有文化,從小就教三兄弟寫字和那門手藝,也就是說他們三兄弟曾經都是以那門手藝為生,只是市場環境變化他們兩個沒再繼續也沒生意就外出打工。不過他們的房子因國家修建不久就會徵佔,我們在農村老家沒有房屋和土地。


29281341


1987年2月初中畢業在家務農的他,接父親的班從偏遠的農村來到了國營企業子弟學校當上了一名門衛工。年僅18歲的他一夜之間端上了鐵飯碗,這對於農村娃來說喜悅之情,不亞於那些手捧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莘莘學子。

但是他的欣喜之情,很快就被隨之而來的單調枯燥的現實沖淡了,整個學校只有他是一名工人(之前是他的父親看門),整天坐在校門口看看門拉拉鈴,心裡感覺到很不是滋味。年紀輕輕的拉個鈴能有什麼出息?再看看周圍的學校、企業,守門的都或老或殘,一時間,他有些心灰意冷沒精打采少言寡語。

山區小鎮的學校,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當地經濟很不發達,學校很難留住人,十年間,有30多名老師從這裡調到了大中城市,面對教師缺員該校又先後聘請了30多名臨時代課教師。作為年輕的門衛工,慢慢地他心裡便有了當一名老師的夢想,第三年正好學校和企業聯合開辦了一個高中補習班(週末和假期),他也報名參加了。

年輕的他經過兩年的學習,順利地領取了他盼望已久的高中畢業證書。這時候在他的心裡,又萌生了一個大學夢。有人聽說他想考大學,就諷刺說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後來,學校領導看他比較熱愛學習體育水平也不錯,就安排他當了一名小學體育老師,正式開始了他以工代教的教師生涯,為此學校專門請了一名門衛工。

後來他就刻苦認真地跟著有經驗的體育老師學業務。這一年,他幸運的考取了某師範學院的體育專科函授班,三年之後,終於獲得了大專文憑,這樣,他就具備了“工轉幹”的文憑資格。再後來在上級部門“以工轉幹”的考核中,他順利地通過了考核,成為了一名有正式編制的小學體育教師。

現在已年過半百的他,早就是一名優秀的小學高級職稱的體育教師了。


山人的生活感悟


大概是1981年吧,我爺爺從蕪湖汽車發動機廠退休,當時家裡就為要不要讓我去頂職的事糾結了一陣子。說實話,自從1977恢復高考制度,由於當時的信息閉塞,鄉下人還不知道有考大學這一說,除非家中有正在讀高中的人家才有可能知道。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整個村子裡還沒有人讀到高中。再加上以前家庭成分不好,鄰村就有一位長我幾歲的女生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考上高中不讓上的,考大學好象根本也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當聽說有頂職一說的時候,估計我爸媽當時確實是糾結了一陣,因為那樣就可以跳農門了,吃上國家飯。我的爺爺奶奶就生了我爸一個,而我也是孫輩中年齡最大的,若說要頂職,我是唯一可選的人選,儘管那時候我才初二,十五歲。可能也正是因為我年齡小,一個人要去外地爸媽實在是不放心,最終他們放棄了這個機會。而我後來也憑著自己的能力順利考上大學。

現在回過頭來再想想,當時我若去了,可能就是一初中生在企業裡幹一輩子,沒有多少文化,也不會有多好的崗位,估計在當地找個人結婚成家,成了安徽人,一輩子就留在那裡了,現在大概也不會在這裡做悟空問答或者寫頭條號。

人生就是這麼陰差陽錯的事情,不過我還是感謝我父母當時的明智,那時那會兒他們也未必就知道我將來能上大學,但是,因為他們的愛心和不捨,我沒有去。

我大學畢業分到企業工作的時候,確實也在單位裡認識很多頂父母職的同事。當時單位還嚴格區分國企、集體和街道辦的企業等多種。我們單位併購了一個分廠當時的體制就屬於集體所有制,同年分來的一位哈工大的男生因為跟那個分廠的專業相關,落戶在那邊,享受的待遇也跟我們不一樣,後來他幹了一年就離開了。

當然,那時候因為大學畢業生少,頂替父母到國企上班的,有些人本身擁有高中學歷,個人如果又比較靈活比較努力,單位有意培養他,再送他去讀個電大、職大、夜大之類的當時被稱為五大生,拿個大專文憑,在單位也混得不錯,那些人基本上比我工作還要早幾年。現在也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只能說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