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


王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是我國電子工業的卓越領導人,毛澤東曾親切讚譽“王諍同志是有功的,是我軍通信工作的開山鼻祖”。 2018年8月13日是其逝世40週年紀念日。本刊特推出此文,以資紀念。

他是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生;他是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他用半部電臺起家,開創了人民軍隊的無線電通信事業。他還負責籌建了我黨第一座廣播電臺,在黨中央轉戰陝北期間,創造性地構建起無線電通信聯絡網,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和戰友們共同努力下,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革命歷史傳奇創造先決條件。

時至今日,國家信息產業部、廣播電視總局以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產業集團,都尊他為行業的奠基人;他是唯一入選中國100年科學家辭典的高級將領。他就是曾任中央軍委通信部部長、郵電部黨組書記、通信兵部主任、第四機械部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開國中將王諍。

王諍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央蘇區和我軍無線電通信的創建者,新中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和卓越領導人。他為我軍通信事業的創立與發展,為開拓我軍無線電技術偵察、電子對抗,開創我國新聞廣播和郵電事業,發展電子工業和導彈、航天等尖端科學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毛澤東譽為我軍通信工作的“開山鼻祖”。

紅色通信事業,從他和半部電臺開始

王諍,原名吳人鑑,1909年5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1928年,王諍考入黃埔軍校。在校期間,他關心政治,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籍,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堅定擁護者。軍校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國民黨軍中擔任無線電報務員。

1930年11月5日,國民黨開始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紅軍在龍岡地區一舉全殲了第18師,在這次龍岡戰鬥中俘獲的國民黨士兵裡,就包括王諍等10名電臺人員。

4天后,毛澤東和朱德接見了主動要求加入紅軍的王諍等人。毛澤東滿面笑容地歡迎他們參加紅軍,勉勵他們今後要用無線電技術,為工農大眾服務。

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宗旨,紅軍官兵同甘共苦的好作風,讓王諍深深折服。他毅然加入紅軍,並改名王諍,以“諍”字自勉,“諍言篤信,剛直不阿”。

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使用過的電臺)

王諍的那部電臺在清理戰利品時被不知它為何物的紅軍戰士弄壞了,只能收聽,不能發報,被稱為“半部電臺”。王諍決定用它來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稿、收聽敵軍情報,幫助紅軍瞭解國民黨軍動向。這半部電臺就成了中央蘇區與外界聯繫最便捷的渠道。在隨後追擊國民黨軍時,紅軍又繳獲到一部電臺,王諍和他的戰友就靠著這“一部半”電臺,開創了人民軍隊的無線電通信事業。

攻堅克難,為反“圍剿”鬥爭作出突出貢獻

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毛澤東和朱德決定組建紅軍無線電隊,任命王諍為隊長。

在江西寧都縣小布鎮赤坎村的土樓裡,紅軍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正式開課了,王諍親自擔任教員,動手製作訓練器材,他們用木塊、鐵片製作電鍵,用廢舊銅線製作電碼訓練器,在短短4個月時間裡就為我軍培養了第一批無線電通信技術人才,為隨後的反“圍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31年4月1日,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二次瘋狂的“圍剿”。成立不久的紅軍無線電隊裡,剛剛被任命為隊長的王諍親自上機操作,利用那部只能收聽的殘損收報機,日夜監聽著敵軍的動向,終於截聽到了重要情報。敵師部說:“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吉安留守處的敵人問道:“你們到哪裡去?”敵師部回答:“東固。”

這條重要的情報被立刻送到了毛澤東和朱德的手中,根據偵測到的敵軍到達時間、地點、番號和部署,集中優勢兵力,在敵人必經處設置了伏擊圈,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


在蘇區軍民歡慶勝利的大會上,毛澤東把年輕的王諍請上了主席臺高興地說:“我們工農紅軍也有了千里眼、順風耳,這是克敵制勝的一大法寶!”

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後,中央蘇區已經有了6部電臺,保證了各部隊聯絡的通暢,並且取得了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絡,溝通了蘇區與白區的空中聯繫。王諍遵照蘇區中央局的決定,在保證完成通信聯絡任務的同時,增加人員抄收外國通訊社的英文電訊,經過翻譯、編輯,定名為《參考消息》,這即是現在新華社《參考消息》的初創。同時,以抄收的新聞稿為素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文字新聞廣播電臺,被命名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廣播電臺”,並且由此成立了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呼號定為“CSR”。

1933年8月1日,在慶祝建軍節的大會上,經朱德和周恩來的提議,鑑於王諍在歷次反“圍剿”戰鬥中所建立的功勳,中革軍委決定授予他二級紅星獎章。

1934年9月,王諍升任軍委負責通信聯絡的三局局長,並且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22歲參加紅軍到26歲入黨,王諍經歷了人生最大的轉折,也以自己的突出貢獻開創了紅軍通信事業的新局面。


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大名鼎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紅星獎章,一級金質,二級銀質,三級銅質)


未雨綢繆,發展無線電通信事業

1940年,中央決定立即籌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此前,誰也沒有搞過大型廣播發射機,當時只有一臺四馬力的發電機,動力不夠。最後還是王諍提出用兩個汽油桶相連成一個大木炭爐來發動汽車頭,這才解決了動力問題。1942年12月30日試播成功,紅色電波第一次把延安的聲音傳向四面八方,被稱為“人民廣播第一聲”,這就是今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延安新華廣播電臺。

1944年,美軍以盟軍的身份,請求在陝甘寧邊區以及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建立他們的氣象觀測網和氣象通信網。中共中央軍委責成軍委三局王諍具體經辦此事。經過組織培訓,在有關地區建立了20個氣象觀測站,同時建立了我軍第一個以延安為中心的氣象信息傳送網。更重要的是,為日後新中國氣象事業奠定了基礎。

早在日本宣佈投降時,王諍就清醒地認識到,蔣介石肯定要發動內戰。於是,他就未雨綢繆地組織在延安的一批通信幹部,快速分赴晉綏、晉察冀、東北、華北、華中等幾個大的解放區工作。不到一年,在每個大的戰略區內,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無線和有線通信網。

西柏坡紀念館,有個長達56米的“電報”廊,在兩側的大理石上雕刻了37份毛澤東和軍委發的電報手跡,僅三大戰役,軍委總檯送毛澤東親自看過的各野戰軍電報就達1000餘份,發出毛澤東親筆起草的作戰電報400餘份,發出周恩來起草的有關作戰指示、批示等文稿也有幾十份。也就是說,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正是通過無線電通信,洞察全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毛澤東說:解放戰爭勝利後,要給王諍頒發一枚最大的獎章。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王諍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王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

王諍


鞠躬盡瘁,為黨和人民建立卓越功勳

1972年,王諍任國家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職務,而且還接連當選為中共第十和第十一屆兩屆中央委員;1977年4月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仍兼任國家四機部部長和總參第四部部長。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王諍被定為守靈人之一。

1977年,王諍積勞成疾,被查出了癌症,但他仍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工作。1978年初,總參第四部在武漢組織電子對抗演習,時任副總參謀長兼總參第四部部長王諍執意要去,並在醫生陪伴下帶上氧氣袋現場指揮。一天下來,他累得大口喘著粗氣,呼吸困難。儘管如此,第二天他還堅持到現場作演習總結報告。葉劍英元帥請著名畫家李苦禪畫了一隻雄鷹圖送給王諍,葉帥在畫上親筆題寫了“英雄老去心猶壯,獨立蒼茫有所思”。

1978年8月13日,王諍將軍病逝於北京,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親筆給王諍的題詞是:“半部電臺起家,一生征戰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