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莱芜市消费品市场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随着莱芜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莱芜市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努力扩大消费范围,商品消费需求得到不断释放,全市消费品市场整体稳中向好。

一、消费市场情况

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亿元,同比增长7.4%。按行业统计,批零行业完成零售额86.8亿元,增长7.4%,住餐行业完成零售额5.9亿元,增长7.5%。按消费类型统计,餐饮收入5.9亿元,增长6.9%;商品零售86.87亿元,增长7.4%。

(一)消费品市场较1-2月回暖向好。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1-2月提高0.27个百分点。其中,全市限上批零住餐行业实现零售额26.44亿元,增速较1-2月提高1.5个百分点。

(二)乡村消费快于城镇消费。一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7.27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潜力继续释放,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同比增长8.9%。

(三)消费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季度,消费升级类商品亮点纷呈,其中限上化妆品类增长3.5%,通讯器材类增长3.3%,金银珠宝类增长15%,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6.2%。传统消费热点出现下降,日用品、汽车分别下降34.2%、12.6%。

二、支撑因素

(一)批发和住宿业经济指标大幅回升,呈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需求进一步释放和升级,拉动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和住宿业营业额转负为正,实现快速增长。

批发业: 123家限上批发业一季度实现商品销售额107.38亿元,增长50.1%,较1-2月提高19.5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01.84亿元,同比增长37.1%,营业收入较同期增加的有91家,占比达74%,增速超过20%的企业57家,占比达46.3%。实现税收0.91亿元,同比增长6.97%。利润总额抛出一家大型非独立核算企业,剩余企业合计利润总额4331.3万元,盈利企业95家,占比77.2%。

住宿业: 8家限上住宿业一季度实现营业额0.25亿元,增长60.5%。实现营业收入2324.8万元,同比增长41.9%。受营改增政策影响,实现税收47万元,税收同比下降45.4%,其中营业税同比下降70.5%。实现利润总额39.8万元,较同期扭亏转盈。

(二)零售和餐饮业回暖迹象明显。一季度,限上零售和餐饮业虽是负增长,但回暖迹象明显。

零售业: 120家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一季度实现商品销售额27.06亿元,下降0.6%,较1-2月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82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加。实现税收4137.3万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润总额7133.6万元,同比增长62%,62家企业利润总额较同期有所增加。

餐饮业: 23家餐饮企业一季度实现营业额0.25亿元,下降11.7%,较1-2月提高16.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190.7万元,同比下降4.9%,其中收入增长企业12家。受营改增的收益税收完成82.2万元,同比下降11.1%,其中营业税同比下降72.2%。利润总额-224.1万元,同比亏损额减少127.1万元。

(三)受钢材、煤炭价格回升影响,限额以上钢贸企业实现“开门红”。 一季度限额以上钢贸企业完成销售额89.2亿元,同比增长48.8%,较2016年一季度增速提高58个百分点。一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季度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较同期增多了4家,达5000万以上企业23家,较同期增多了9家;平均销售额达1.2亿元/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09.1%。二是企业成长性逐渐显现。一季度莱芜市限额以上钢贸企业77家,销售额呈现增长的企业57家,占比达74%,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销售额增长20%以上企业达41家,同比增多26家;下降超20%以上企业8家,同比减少25家。三是企业景气明显向好。2017年一季度商品较上季度销售速度加快和订单量增多的企业比例占29.2%和26.8%,较2016年一季度占比提高10.9和11.3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为17.1%,较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评价一季度经营良好的企业比例占29.3%,较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评价一季度钢贸业运行情况良好的企业占比达29.3%,较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

(四)“招宾引客”、“全域旅游”等举措带动消费品市场持续向好。一是莱芜市委、市政府于4月4日下发《关于实施招商引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莱发【2017】9号)文件,紧密结合发展全域旅游、壮大节会经济、繁荣商贸流通业,在全市大力实施招宾引客“322”工程,吸引外地人员和团队来莱芜旅游度假、学习培训、办会办展、休闲购物、参观考察、干事创业、健康养老或举办体育赛事、综艺演出等,进一步汇集人流、集聚人气、做旺商气,提升消费规模、层次和比重。二是去年10月21日莱芜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莱芜市以此为契机,全境整合旅游资源,全域布局景区景点,全面创新旅游产品,全力满足游客需求,全面参与共建共享,努力打造全域旅游的莱芜示范样本。确定了南部山区、雪野乐嬉谷等二十个重点项目,大力开发建设“一线五村”卧云铺景区、王老村等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精品。依托北部山水生态资源,大力开发游船游艇、航空体育、房车自驾等旅游新业态。通过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努力提升城市吸引力,稳步扩大旅游市场规模,促进餐饮、娱乐、服务等产业发展,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看,一季度完成营业收入14.74亿元,增长20.3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营业收入6.23亿元,增长31.49%。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将带动全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

三、制约因素

(一)电商分流超市消费能力。受电商企业冲击,大型超市经营举步维艰,全市5大超市,增幅三升两降,实现零售额4.4亿元,下降7.4%,其中大润发下降最快,实现零售额3447.2万元,同比下降46.7%。

(二)汽车消费饱和,增长乏力。全市25家汽车销售企业中,受市场饱和及政策红利取消等因素影响,销售额持续出现下滑,全市13家实现销售额下降,其中有9家企业同比减少100万以上。1-3月实现零售额3.6亿元,同比减少5148.5万元,下降12.6%。

(三)刚性消费比重大,消费不自主。近年来,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并逐年攀升,一定程度上导致即期消费乏力,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能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的最根本条件,因此要扩大就业,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消除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二)加快商品供给侧改革,增加高品质产品供给,提升消费的欲望。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逐步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满足消费对品质的需求。

(三)加大商贸流通改革步伐,推动实体零售店创新转型。充分发挥网购提振消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推动零售企业由线下向线下线上融合、全渠道营销转变,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等功能转变,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体零售业的创新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极发展以物流配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积极推动消费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提高消费便利性。继续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加大惩罚力度,强化市场管理和商品质量管控,降低消费安全隐患,增强消费信心。加大消费信贷力度,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放宽信贷条件,为居民消费提供金融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