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的市場需求

可以說, 自中國歷史上實行“科舉制度”以來,“應試教育”就存在,一直延綿不斷。

統治者為了選波人才,維護封建統治,開科取士。

“應試教育”的市場需求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學子們拼命學習四書五經,因為這是考試的科目,而其他的農、工、算學等技術是不被重視的,甚至有的被視為“奇技淫巧”。

新中國成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上大學實行的是推薦制,這個時期是不存在應試教育的。

77年恢復高考,大學生畢業實習分配製,中小學的學習氣氛一度緊張起來。

後來,人們發現“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 的掙得多,大量的工作機會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小學不畢業也能掙大錢。

結果出現了中小學學生的“失學潮”,大量孩子中學不畢業就去打工。在這一背景下國家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此時,在“厭學現象”和教師待遇低、社會地位低,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應試教育並沒火爆起來。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科技進步在生產中的應用,人們忽然發現,沒文化技術的低端勞動崗位,越來越少。

市場越來越需要高技術人才,特別是自動化及智能技術的運用,企業越來越需要高端人才。很多大型企業只招錄名校畢業生,什麼985,211等。

這時,“應試教育”越演越烈,來自家長的壓力、社會的壓力統統加在學校身上。人們對一個學校的評價標準就是看它每年能出幾個清華、北大學生,能出幾個985、211學生。

高考成了真正的指揮棒,你考什麼我就教什麼,考什麼就學什麼。“德、智、體、美、勞” 中其他方面是被忽略或不重視的。

看來,扭轉 “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問題,單憑教育部的各個禁令也是很難奏效的。說到底,“應試教育”有市場需求。

不過,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應試教育”會有所好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