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十年前《三傻大鬧寶萊塢》剛剛上映的時候,著實引發了一陣批判“應試教育”的輿論狂潮,質疑“應試教育”的聲音層出不窮,“因材施教”的理論被搬上時代舞臺。

可十年之後,再次重溫這部“勵志”電影,從最初的感性盲目,到現在都理性分析,不禁讓人陷入沉思。或許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應試教育”阻礙了孩子天性的發展,也不是教育體制隔斷了孩子未來的道路。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三傻大鬧寶萊塢》講述的是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年輕人,在各自的“泥潭”中掙扎反抗,最終探求出自己生命方向的故事。

男主角蘭徹,是一個陽光開朗,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的天才少年,他熱愛機械工程,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本該是一個盡受父母師長寵愛的學生。但是有著逆向思維,看待問題過於“烏托邦”化的他時常與校長髮生正面衝突,被校長視為了眼中釘。

另一個主角法罕出身於中產階級,從小熱愛著攝影,而且在攝影領域有著不俗的天賦。可父母卻要求他攻讀機械工程,希望他成為一名工程師,為家人爭光。

最後一個主角拉賈,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肩負著原生家庭的重擔,從小被寄予厚望,他從未有過自我。年邁體弱的母親,癱瘓在床的父親,沒有嫁妝的姐姐,猶如三座大山,壓得他幾乎窒息。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大熒幕上的法罕和拉賈時而借酒消愁,時而求神拜佛,沒有一刻是過得充實滿足的,困擾著他們的永遠是工作求職和學業過線,恐懼把他們逼入死路,授業解惑的校長成為了這部影片中“十惡不赦”的“大反派”。反觀蘭徹,自信活潑,從未虛度光陰,不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獨佔鰲頭,羨煞旁人。

大眾點評下,似乎“素質教育”已然要優於“應試教育”,長久以來的教育體制需要進行改進了。可現實情況裡,不論是社會階層的變更,還是基本國情的現狀,“應試教育”的普適性都明顯要比“素質教育”強得多。

真正需要改進的,並不是“應試教育”的教育體制。

應試教育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不理解,是孩子發展道路上的最大阻礙

相信很多父母師長都說過一句話:“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我是你爸(媽),又不會害你,聽我的不會錯!”

父母總是習慣用過來人的眼觀和方式看待問題,而且他們是如此的強勢,只要孩子所做所想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那就是孩子的錯,就必須讓孩子改正。只要是他們不理解的行為出現在孩子身上,他們就會一直唸叨不停,直到孩子“改邪歸正。”

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法罕的父親那樣,在父親的固有認知裡,工程師是一份體面光鮮,收入可觀的高薪職業。從法罕出生那一刻起,他便嚴厲要求法罕考入皇家工程學院,認真學習機械工程的知識,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為家爭光。但是法罕確實不喜歡這個行業,他追求的一直都是攝影,只是受迫於父親的威壓,不得不藏起自己的內心,披上一層外包裝,渾渾噩噩的和父親打馬虎眼。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而素有“病毒”之稱的校長就沒有那麼“幸運”,他遇到了一個倔強執拗的兒子。“病毒”校長的兒子對文學充滿狂熱,心底最真實的願望是有朝一日在大學的課堂上和學富五車的教授鑽研文學的藝術,探討文學的價值。可惜,強勢的父親直接改掉他的志願,逼迫他學習自己毫無興趣的工程學。一個充滿趣味的文藝靈魂被強制投擲到理科的火爐中接受地獄般的錘鍊,性情衝動的兒子,毅然決然選擇跳下火車,離開人世。

其實,與孩子相處,接受往往比理解更重要。

《小歡喜》裡,英子被母親逼得要跳樓自殺,就是因為互相之間的不理解,才差點釀成大禍。控制慾太強,佔有慾太強,都是“謀殺”孩子的罪魁禍首。

時代的發展速度之快,大數據下信息的爆炸式傳遞,轉瞬之間便是萬物傾覆,真的沒有人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更何況孩子對外界的自我認知。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很多上一輩的父母已經跟不上新時代下孩子的思維模式,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終究會被時代的浪潮淘汰。當孩子試圖觸碰父母未曾見識過的新穎事物時,不妨給他們多留一些自我的空間。

或許無法理解,但是隻要在不超越道德倫理和法律底線的情況下,學著接受孩子的想法,更有助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原生家庭的過分期待,磨滅了每一個平凡人敢於前行的勇氣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拉賈,一個可悲可嘆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小人物又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貼近每一個人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後背的年歲裡,自己做家人都後背。

很多人平凡的人,都揹負著一個家庭,都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他們不敢倒下,也不能倒下,因為他們身後是一口人期盼的眼神。

拉賈要為姐姐墊付嫁妝,要給父親更好的醫療服務,要讓母親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些事情捆綁著他向前走的勇氣,束縛著他邁出的步伐,每次都挪動,他都要考慮無數的可能性,不管好的結果有多好,壞的結果有多壞,他都只能選擇最保守的方式,亦步亦趨,如履薄冰。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在被校長威脅後,拉賈選擇跳樓,蘭徹將罪責歸於教育體制的嚴苛,斥責教育制度猶如高壓鍋,薅取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剝奪了精神世界裡的人權,他批判學校猶如一個工廠,批量的生產成堆的物件。

其實現實的競爭壓力無處不在,學校的教育只是這萬千壓力中的九牛一毛,很不幸的是,這九牛一毛的壓力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正將拉賈逼上絕路的元兇其實是原生家庭的負擔。

《墊底辣妹》裡,沙耶加的弟弟,也是如此。沙耶加的父親由於年輕沒能考入慶應大學棒球部,遺憾終身,他便把期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希望兒子能幫自己實現曾經的夢想。每天都嚴厲的教導兒子棒球,時時刻刻都不允許兒子鬆懈,但是他卻從來沒有問過兒子是否願意,他也從來沒有好好大量過兒子是否合適做棒球手。在壓抑多年後,兒子徹底暴走,跑去和狐朋狗友鬼混,每天菸酒不離手,要不是沙耶加的勸導,一個少年就這樣頹爛於社會底層。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不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看不清楚自己,結果都是一樣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有很強的諷刺意味,整個電影裡只有兩個人最是清醒。

表面上看,蘭徹是一個敢於挑戰權威的憤青,一個過於激進的衝動人物,但其實他才是最清醒的人。他能跳出固態的圈子,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解剖分析問題,從根本上找尋原因。在喬伊的葬禮之後,沒有盲從和片面,他用實實在在的數據嘗試去說服校長。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也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另一個清醒的人是“消音器”查爾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一個天才,一個“努力型”的天才。他是那種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人,也就是大眾普遍意義上的學霸。儘管他跳不到圈外,但是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屬於站在圈中的大多數,他非常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會為了這個需求去努力爭取。

《三傻大鬧寶萊塢》:醒一醒,需要改進的,從來不是“應試教育”

這兩種類型的人,都是頂尖的。“蘭徹型”不論在何種教育體制下,都能如魚得水,收放自如,“抨擊體制,質疑權威”對於這些人來說,只不過是生活裡的調味料,可有可無,全憑興趣。“查爾圖型”則是中規中矩,按部就班,我做不到拯救世界的壯舉,也沒有改變制度的格局,我只需要穩穩當當,做好自己便可。

教育體制不是禍根,迷糊了自己才是。只有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位置,瞭解了自己的處境,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狀態,一味抱怨,永遠都不是正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