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到底哪個好?

學歷和證書無疑是必備的敲門磚,“素質”二字早已讓我失去興趣,大概是因為沒素質和不要臉比知廉恥明事理活得更好

但我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是對立關係,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無邊界利己主義

其實標題是一個偽命題,標題讓人們感覺只能“二選一”。

理想狀態下,二者是可以並存的,而且被教育者可以自由選擇受教方式。

喜歡應試教育就去應試類學校。喜歡素質教育就可以去素質教育類學校。

但目前幾乎所有的公立教育,都是非黑即白的一刀切,不論什麼樣的學生,統統都採用同一種教學方法。

要麼100%應試。要麼100%素質。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到底哪個好?

前者易出現高分低能,後者容易低分但未必高能,也容易出現高自尊人格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都不同,見識、經歷、感知、體驗也完全不一樣。

這些種種原因,導致個體對知識的接受、理解、認知能力,都在存在一定差異。

根據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原理,同樣的教學方法,應用到不同的人,效果也會完全不同。

  • 用筆者自身舉例。上學不管老師說什麼筆者都能明白,也能即刻開始實踐,成績還不錯,動輒都是高分。但另一些學生是如何都理解不了,不管怎麼練習都達不到正常水平。
  • 但學英語的時候,筆者的理解,可以說是完全沒感覺,動詞、名詞到筆者這裡統統都變成了單詞。老師講語法、講短語,筆者是完全聽不懂的,上課都是在聽天書,英語從未及格。而另一些同學,揮手都是長篇大論,筆者當時來說,那就是學神在世。

有的人可以通過應試教育的方法,做到利用英語謀生。

但另一些人,比如筆者自己,在應試教育下就是學渣。通過大學時期的自學英語,好歹能說出口了。

所以到底是應試教育好,還是素質教育好。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各有利弊。


而且把所謂“學歷”和“素質”掛鉤,本身就是謬誤,本質上這種歧視就是“學歷歧視”。

這不是相當於“所有人都不講衛生”一樣無聊嗎?

  • 那有人會說“大部分人就是不講衛生,不過是講衛生的人少而已”。
  • 這就是妥妥的刻板印象,無論生活中還是職場上,偏見、刻板印象,不僅對他人不公平,而且更加愛容易讓持有偏見、刻板印象的人變得更加狹隘
  • 所有人和講衛生沒有因果關係,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就和說廣東人都愛吃福建人一樣,都是狹隘、自私、偏見者最喜歡做的事。

素質和人們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社會背景、教育環境才是相關聯的。

如果父母是素質低下的人,子女想不素質低下都難。

素質主要受社會背景影響,如果社會講究弱肉強食,不講規則契約,那人們本身也容易如此。

素質更和教育環境有關,如果環境中所有人,老師、校長、同學都不遵守規則,無視公平,踩低捧高,就知道跪舔有錢有權的家長,這樣風氣下成長的人,未來也會更傾向素質低下,不懂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