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帮强:穷山村里刨出共富路

“今年总收入在180万元左右,利润接近70万元。”金秋十月,再次来到德江县荆角乡茶山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采访,创业者邓帮强一脸喜悦如实以告。

邓帮强:穷山村里刨出共富路

这次采访车直接开到了邓帮强的家门口,他家位于海拔900米的火炮顶组。在他的老木屋旁边,一幢占地约150平方米的三层砖房刚刚竣工,他介绍说:“这是新建的厂房,就要投入使用了。”

初见邓帮强还是2013年的夏天,与时任荆角乡党委书记冯国涛从乡政府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才走进这一片葱葱郁郁的松林。

记得在出发之前,冯国涛这样说:“听说茶山村有个外出回乡人在发展中药材,我们去看看。”

邓帮强:穷山村里刨出共富路

那天的相识,至今难忘,见到他时正只身一人在松林里挖水池,满身泥土,只两颗眼珠子在发光,林子中一幢破旧的木屋无情地暴露他一贫如洗。

当时,修水池用的水泥沙子还得靠邓帮强到3公里外的地方去一包包地扛、一背一背地驮。就在那年,他整整花了半年时间扛完了10多吨水泥、背完了27方沙子,在松林中建成了一口70方的水池。

据他介绍,周边环境除了缺水外,与在浙江为人种药材的环境差不多,他决定回家自己发展铁皮石斛等中药材闯出一片新天地。

就那次相见后,冯国涛主动与工商部门对接,帮助他争取了5万元微企扶持款,还向信用社协调了15元的贷款。邓帮强说,这给他解决了创业之初的资金难。

第二次见面是2016年的春天,那是一次专程采访。松林中的几个大棚里,金线莲长得很好,他在给松树上栽培的铁皮石斛浇水。那年,邓帮强种植中药材已累计投入40万元了,铁皮石斛发展到17万株,并进入了丰产期。当年仅铁皮石斛等中药盒材收割了450公斤,收入了60多万元。

再次走进邓帮强的铁皮石斛基地,气势格外不一样了。树上铁皮石斛一丛一丛地爬得更高了,长得也更加茂盛。还安装上自动喷洒设施,只需工人依序打开水龙头,水就能自上而下泻洒下来。他说:“原来5个工人半天才能完成的事,现在一个人半个小时就能搞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投入7万多元在基地林中安装了超声波管理系统,装置里定时发出鸟鸣一样的尖叫声,周边的蚁虫就能自动远离,大大减少了虫损。

邓帮强除了在树上种植铁皮石斛外,还大力发展盆栽。现在的大棚里满是盆栽的铁皮石斛,有的装在盆里,有的一圈一圈地种在树桩上,形成了长满“黄金条”的景观。

今年3月,荆角乡政府在他创业成功基础上融入了角口、燕子等5个村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3万元作为120多户贫困户的入股基金,市卫计局也为当地计生户注入10万元的计生帮扶资金。这既解决了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问题,又带动群众的增收,年底分红7万多元,让计生户定期享受分红帮扶。

邓帮强:穷山村里刨出共富路

目前,邓帮强的铁皮石斛种植按平面面积计算已达到了400多亩,最初的合作社已升级为山顶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铁皮石斛花茶、干片、粉剂远销全国各地且供不应求,这让他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信心。

致富不忘乡邻,共富才能长远。组里的黎修珍已经60多岁,老两口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便是邓帮强固定的聘用人员,每天60元的工资还包早餐和中餐,每个月老两口有3000-4000元的收入。

73岁的邓金梅,自去年春节后就在基地上洒洒水、浇浇苗,每天两餐有人管还按月有近2000元工资,现在基地上有固定工人5个,季节性临时工最多时有30多个。邓帮强算了算,今年就支付工人劳务工资已超过25万元。

为了把铁皮石斛产业做大,邓帮强最近投入了15万元流转20多亩林地。德江县发展与改革局通过调研后,正在申报1500万元的项目,拟计把铁皮石斛发展成为覆盖1000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大健康产业。

邓帮强:穷山村里刨出共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