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在熱播大劇《如懿傳》中,魏嬿婉不小心打翻了甜白釉香爐,急忙請罪說不小心打翻了皇上的白瓷。猶記得乾隆帝白眼翻上天,說這是甜白釉,不是白瓷,魏嬿婉的尷尬頓時要溢出電視屏幕。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但其實魏嬿婉並沒有鬧出天大笑話,甜白釉是明永樂時期出產的高貴白瓷,是大廣義範圍內的“白瓷”,只是魏嬿婉見識淺薄,只是簡單從顏色上區分瓷器,這也難怪身為行家的乾隆要嫌棄她了。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甜白釉屬於單色釉。

單色釉又被稱為“一色釉”、“純色釉”或“一道釉”。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中國瓷器的釉彩始於單色釉。它沒有青花的藍白相映,沒有彩瓷的繁複繽紛,縱然僅純淨一色,卻不輸於“濃抹淡妝”,因此深受收藏大家——

乾隆的喜愛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不過,要是說到喜愛單色釉,乾隆一定比不過他那有著高端審美意趣的爹,在玩單色釉方面,乾隆還是嫩了點。根據唐英在雍正十三年著《陶成紀事》所載,當時已能燒製出多達五十七種釉彩,可見當時的盛況。

萬物由簡至繁,由繁歸簡,賞瓷器如此,看一色千秋,萬彩歸一。桃花的粉,初陽的紅,翡翠的綠,深海的藍……至純至簡,歸於本真,最為純粹的美。


紅釉

紅似霞光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郎窯紅釉琵琶尊,清康熙


從唐代開始,制瓷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製技術。至宣德年間,技術日臻成熟,景德鎮燒製出了大名鼎鼎的祭紅(霽紅),因其燒成技術極難掌握,有“千窯一寶”的說法。

康熙年間,督陶官郎廷極創燒出一種著名色釉——“郎紅”,由於燒製難度很大,以至於後來出現了“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豇豆紅釉萊菔瓶,清康熙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霽紅釉筆筒,清康熙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鮮紅釉盤,明正德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胭脂紫釉碗,清雍正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胭脂紅碗,清



藍釉

藍比深海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霽藍釉小杯,清雍正


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中,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

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美。後人把霽藍、霽紅、甜白並列,推為宣德單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霽藍釉梅瓶,明嘉靖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祭藍釉暗花雲龍紋盤,明宣德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天藍釉花觚,清康熙


青釉

青比翡翠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粉青釉暗夔龍紋洗口水丞,清乾隆


青釉是我國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就已出現。如冰類玉的粉青釉色,曾深得乾隆皇帝的鐘愛。不過他還要標新立異,也許因此促使瓷藝窮工極變。即使物材釉色未變,卻能巧以重新組合,技法更加精湛,創制出當朝風尚。所以乾隆朝的青釉極具特色。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哥窯青釉弦紋瓶,宋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翠青釉罐,明永樂


白釉

白若純雪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定窯白釉荷葉式盞託,北宋


白釉燒製工藝比青釉複雜,出現的時間也較青釉晚,直到北朝時白釉才真正燒製成功。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窯,南有景德鎮青白瓷。元代樞府器,質感厚潤,是為甜白釉的前身。永樂朝創燒的甜白瓷,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邢窯白釉罐,唐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定窯白釉盞託,宋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定窯白釉孩兒枕,宋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德化窯白釉達摩立像,清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德化窯白釉暗刻牡丹紋盤,清



黃釉

黃承天德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


漢代的鉛黃釉首開黃釉裝飾之先河。到了隋唐,黃釉分兩類,低溫以三彩為主,高溫以壽州窯黃釉為代表。遼代尚可見黃釉,而宋金元時期少見。明代,“宣黃”首開黃釉先河,到弘治以“嬌黃”為第一。但是因其諧音“皇”,黃釉瓷歷來是皇家的專屬,象徵權力與尊貴,嚴禁民間使用。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蛋黃釉盤,清雍正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淡黃釉瓶,清雍正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淡黃釉蓋盒,清乾隆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黃釉獸耳尊,清道光



綠釉

綠比翠玉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瓜皮綠釉暗劃雲鳳紋尊,明嘉靖


我國早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製鉛綠釉,宋金時期,綠釉已較普遍,綠瓷首推定窯,稱為“綠定”。 出色的綠釉瓷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明代,色彩獨特的“孔雀綠”燒製成功,打破了前朝綠釉皆呈深暗青綠色的局面,達到了亮翠的程度。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茶葉末釉鋪首耳爐,清咸豐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綠哥釉小橄欖瓶,清雍正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綠釉鋪首耳陶壺,東漢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綠釉陶狗,東漢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蘋果青釉瓶,清康熙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孔雀綠釉碗,明正德



黑釉

黑若漆墨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清康熙


歷史上,燒造黑釉瓷的窯口眾多且時間長久,綿延千年。黑釉瓷早在東漢就已出現。東晉的德清黑釉率先舉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燒造已不再有技術障礙。宋之黑釉首推建盞,其原因在於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良。康熙一朝,景德鎮則燒造出著名的黑釉——烏金釉。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黑釉油滴釉盤,宋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建窯黑釉兔毫盞,宋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黑釉盞,宋


瓷器藏家說,從玩瓷器的入門款康熙青花開始,再走向明清青花、彩繪瓷器,到最後返璞歸真到單色釉瓷器。是一個從起點到對岸,又從對岸回到起點的過程。在上手過種種瓷器後,還是覺得單色釉瓷器最耐人尋味,最美。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胭脂紅釉盤,清雍正


瓷器玩家說,收藏瓷器品種裡面,單色釉最難。單色釉瓷器,只能從瓷器的器型,胎質、釉色特點去判斷瓷器的真偽、年代,極具挑戰性。

許多藏家表示:“雖然單色釉瓷器的價格在漲,但其漲幅遠低於其他品種,且相對滯後,這倒給了藏家很大的撿漏兒機會。”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汝窯天青釉圓洗,宋


文化不可單一形式,瓷之色亦然。

白是一切顏色的起點,黑是一切顏色的終點。千樹萬樹梨花開之白釉,春色滿園關不住之青釉,摘盡枇杷一樹金之黃釉,春來江水綠如藍之綠釉,百般紅紫鬥芳菲之紅釉,影落明湖青黛光之藍釉,烏衣巷口夕陽斜之黑釉……


面對如此絕“色”“釉”惑,誰能不愛?

粉青釉雞形燻,清乾隆


從白到黑的過程,便是中國人對陶瓷,這一美學形態傾注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可以說,收藏單色釉者,達到了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面對如此“釉”惑,誰敢說自己不是好“色”之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