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震荡无碍中国经济“底气”

【欧洲时报】今年以来,中国股市跌跌不休,10月11日,更是再现千股跌停,哀鸿遍野,沪指跌破2600点,也跌破了“股灾底”,创下3年多来的新低。此后,中国高层及相关部门罕见表态力挺股市,并承诺推出多项稳定市场的政策措施。从一行两会向股市喊话,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称股市的“春天已经不远了”,到中国副总理刘鹤明确扶持股市和民营经济路线图,以及国家最高领导人稳定民营经济信心的重磅回信,再到证监会周末加班宣布修改并购重组政策等一系列稳定市场、提振信心举措,证券业协会推动设立千亿“救市资金”,在这些利好的作用下,A股略有回暖,走出一波反弹曲线。然而,就在市场认为中国股市即将见底之时,沪深两市10月23日再度陷入低迷,均跌逾2%,又给股市筑底打上疑问号。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尽管经济周期与股市并不完全符合,但人们总是习惯在面对股市“寒冬”时从经济中寻找内在的逻辑与答案。更有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位移。

中国经济当然面临诸多挑战。从宏观层面看,本身处于转型期这一特殊阶段,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就已经引起一些人士的担忧,内外环境变化又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对全球贸易的干扰,都让投资者对市场走势难以形成乐观预期,而这也势必导致股市表现萎靡;而从产业层面看,在中国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过程中,房地产、互联网和影视业等一些股市“宠儿”,在经历了几年快速扩张后也遇到了发展瓶颈,特别是官方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对网游、影视业等的加强监管,使得这些行业业绩下滑,股价下挫,给股市的“冬天”又增加了几分“寒意”;此外,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之际,“民营经济离场论”的悲观情绪也蔓延到资本市场……

一系列效应的叠加,令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与经济整体并不相符的行情。即便10月23日的这次下跌已被不少业内人士解读为上涨后的回调,但内外部环境带来的“寒气”,已令股民噤若寒蝉,对股市持观望态度。

由此来看,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稳预期和增信心。以刘鹤接受媒体联合采访为例,与其说是股市波动之际的一次喊话,不是说是借股市谈整个经济预期。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副总理认为是“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关于中国经济未来,他更是认为“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而各种政策的推出更是深藏此意。首先,系列措施并非偶然,显然是有备而来、经过深思熟虑的,且相互呼应,环环相扣;其次,涉及问题直击当下痛点,比如民营企业的问题、长期资金的问题、保险资金的问题、政府救助上市公司的态度等;三是各项政策措施具备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如得到落实成效会很显著。

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依然具备巨大的潜力。尽管中国刚公布的第三季度增长率略有下滑,放缓至6.5%,但这一数字符合调控的预定目标,放在全世界任何主要国家都算高的,其不断突破的韧劲不可低估。英国《金融时报》10月22日就指出,这次减速本身微不足道,中国经济仍在强劲增长。

在分析中国经济的表现时,如果仅从一时一事看,会有一些担忧,但从长周期来看,中国当下正处在新旧周期的转换过程中,这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剧烈的结构性变动,而在这场变动下蕴藏的是更大的潜力。从生产层面看,创新创业所带来的新的科技革命有望推动产业变革,为绿色发展创造产业机会;从消费层面看,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等又是难得的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的这些特质才是中国股市筑底的底气。可惜的是,在诸多经济行为中,股市是最容易受到心理预期影响的市场之一。对于当前中国股市和经济的担忧,可能更多来自投资者的心理影响,而非经济基本面的失守。

在改革开放迎来40年之际,中国正不断通过一系列新的措施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投资者能有更持久的预期与信心,中国股市的价值与经济增长的逻辑也将更趋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