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是不是大學生?

華娛周文王


古代的狀元哪能和現在的大學生相比呢,應該和小學生比啊。

你看啊,古代的狀元沒學過數學,加減乘除都不會,更不要說會用電腦、計算器;

古代的狀元沒學過英語,abcd都不會,看不懂美國的好萊塢大片,也沒機會去外國旅遊;

古代的狀元沒吃過肯德基、也沒喝過法國的紅酒、更不知道現在的各種遊樂設施……

以下還可以列舉很多……

各位看官,怒了吧?你這是回答嗎?這是在開玩笑吧!



是的,現在有些人就是這種思維,覺得古代什麼秀才啊舉人啊進士啊狀元啊,放在現在就是一箇中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如,這種鄙視鏈真是令人笑掉大牙。

而其鄙視鏈的理由,就是如上所列,筆者用狀元來比喻小學生,不過誇張一點罷了!

言歸正傳,簡單回答:古代狀元,基本相當於現在的院士(社會科學的學部委員)這個級別。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可以有幾個衡量指標,一是學識、二是稀缺性、三是官職。

大家都知道,古代科考通常是三年一次(恩科除外),是打怪遊戲式的三級考試,必須通過了第一關,才可以進入第二關,依次而上。

那麼,具體哪三關呢,那就是童子試、鄉試和會試。



童子試是本縣童生的比試,其中又分縣試、府試和院試,必須全部通過才能錄為秀才。

那麼,錄取比例多少呢?每縣通常在10-15人左右(大縣不超過20人,小縣不足10人)。

從學識上說,秀才大體相當於古典文史哲碩士水平,從稀缺性來說,基本是區縣高考的前5名。秀才是最低的功名,不授官。

好吧,現在請你掂量下自己,如果把你放在古代的話,你能不能考中秀才?

當然,還有不服的,說古代秀才前5名怎麼了,雖然我考前500名,但我掌握的知識多啊(當然,不和秀才們比文史哲,比不過!),你看,我會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電腦遊戲,秀才們會麼?

呵呵。人家只是沒學而已。如果大家一起學,那些秀才照樣甩你十條街!



好了,說完了秀才,接下來是鄉試,也就是通常說的考舉人。

鄉試是一個省的秀才一起來考,不管應屆歷屆,總之文化發達的省份如江蘇浙江每次鄉試起碼來個七八千秀才,而差一點的也通常有個兩三千人。

那麼,三年一次的鄉試,又會錄取多少人呢。很殘酷,多的不過三百來人,少的只有一百多甚至一百不到。這個配額,一看納稅,二看文化程度,並不是亂定的。

這樣算下來的話,舉人的錄取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二、三,至多不過超過百分之五。

鄉試是古代科考中最難的一關,康有為康夫子知道吧,他老人家是才子吧,考了七次才考中!當然,也有厲害又運氣好的,比如他的弟子梁啟超,一試即中!

之所以說鄉試難考,主要是因為秀才功名除了考試之外,還有其他途徑可以獲得,比如廕生(先人功績)、監生之類靠捐納花錢買的。但舉人不行,必須考!

從學識上看,舉人大概相當於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

(鄉試和會試說白了就是寫小論文),稀缺性就不用提了。舉人可以有條件授官,不過官職不高,八九品而已。



正因為舉人太難考了,所以後面的會試會相對容易一些。會試是全國性考試,全國的舉人(不分應屆歷屆)一起赴京城應試,每次錄取三百人左右。

通常說,每次會試也有三四千人來考試吧,錄取比例比鄉試好不少,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中。會試錄取,基本就中了,因為之後的殿試主要是排名考試,也就是定名次。

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其次二甲、三甲,合計三百名左右,是為進士,進士是可以直接授官,七品(縣令)起步。

從學識上說,進士和現在的文史哲學科副教相當吧。

那麼,作為這批進士中的第一名,新科狀元的待遇是不一樣的,其他進士還需要朝考一次才能決定是進翰林院深造還是分發各部或各縣為縣令,一甲三名是直接授官的。

這就是:狀元授為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七品)。

在中國古代科考史上,一共出了503名狀元。

你說狀元相當於大學生,這是在開玩笑嗎?!


坑爹史冊


這也太小看狀元了,現在大街上一板磚拍死的都是大學生,在古代一板磚只能拍死自己。



我們先統計一下古代狀元數據。從隋朝開始算起,古代科考制度持續了有一千三百多年。而在這一千三百多年裡,總計可考究的狀元也才777位,一年一個都沒有。

再看看現在,大學生?一年幾百萬的產量總有吧?就算是博士生博士後,年年都有人考上,也年年都有人畢業。這個產量和古代狀元相比,那可就太高了。


我們再看一看古代的科舉制度。初入學沒有學位的,叫做童生。童生學成後去參加縣級考試,考過了就是秀才。秀才可以考鄉試,是省級考試,考上了就是舉人。鄉試過後是國家級的會試,考上者為貢士。終極考試就是皇帝主考的殿試,在這裡會誕生狀元,榜眼,探花。

而在明、清時期的殿試,會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都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經過重重選拔的狀元都很厲害嗎?其實並非如此。


古代考試主要考文化,能考中的大多比較會寫文章,對經書有所鑽研。在走上仕途後,或鑽研官場。並不求有所作為的,或遊山玩水,寫一些文人雅士的文章。還有一些甚至窮困潦倒到喝酒都沒錢,唐朝的狀元盧文煥就是如此。

但是話說回來,現代大學生在古代是什麼水平呢?大概就是舉人貢士這一級吧。而古代狀元的水平是在研究生和博士之間!


史之策


這是狀元被黑最慘的一次,說句不怕罵的話(我也是大學生),如今的大學生給狀元提鞋都不夠資格吧。

自唐朝正式確立科舉考試製度,至清末最後一次開科取士,1300多年來,即便加上那些割據政權和短命王朝,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數也不超過592個,比皇帝的數量多了不到100個。

大學生有多少?據統計,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20萬人!

1300年全國不到600個狀元,1年全國就畢業820萬大學生,咱們這是拿頂級鑽石和破銅爛鐵比呢!

古代狀元和現在大學生完全沒有可比性。

古代科舉考試是官員選拔制度,狀元統一由會試或殿試產生,全國統一命題,全國統一排名,全國只能有一個狀元,在此之前要經過鄉試、會試等層層選拔。


如今的高考不過是高等教育制度,各省試卷都不統一,各省排名,而且沒有門檻和預選賽,只要是個高中生就能報名參加考試。

如果硬要拿現代和古代比較,只有公務員考試,而且是國考才略有可比性。

國考也是官員選拔制度,有筆試、有面試、有名額限制,全國統一命題,同一崗位全國同一排名,組織形式和考試規則極大程度借鑑了古代科舉考試製度。

不過國考還是比不過科舉考試

古代舉子一旦進京參加會試,考中了就是進士,進士一甲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只要考中進士,就可以直接做官,一甲三名和二甲靠前的,可以選為庶吉士,直接進翰林院和國家部委,其他靠後的趕赴州縣。

但凡是進士出身的官員,晉升都很快,特別是庶吉士往往十幾年就能幹到省部級幹部,北宋時期的好幾個狀元更是十年就幹到副國級。

國考的考霸(第一名)雖然聽起來很牛,但一樣要從科員,熬年頭混起來,沒關係沒背景,一輩子能混到廳級就很不錯了,退休之前混到省部級,難上加難。


再看如今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當初的學霸,大多數還不如早早輟學的學渣混得好,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給別人打工,連古代的秀才都趕不上,在明清時期,秀才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待遇,與平頭百姓是不同的。

綜上,如今的大學生頂多算一個沒有任何功名的讀書人,在明清時期被稱為“童生”。他們讀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的經歷,也就相當於古代讀書人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刻苦攻讀的過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其實大家都錯了,現代大學生水平遠超古代狀元!我不解釋,就做個比喻,南山有一片草原,草原裡有100頭羊和2頭狼,北山有100頭羊和40頭狼,還有20只虎和10個獵人。南山的狼生活無憂無慮,北山的虎反而每天辛苦覓食還要防止被害。

於是乎,大家都說北山的虎本事還不如南山的狼!真相呢?要是把南山的狼放到北山來,他活不過5天你信不信,就算北山的虎和獵人不碰他,他在另外40頭狼的競爭下也搶不到食物。北山的狼是過的提心吊膽,覓食困難,但就憑活著,就足以證明他的能力遠遠在南山的狼之上。

看完是不是有智商被侮辱的感覺?古代的狀元就是南山的狼,現代的大學生就是北山的虎。古代的狀元放到現在,分分鐘被一個大學生弄死你信嗎?


螃蟹在剝我的殼77653052


古代的狀元,是職業考試的終極。中了狀元,就意味著學業結束,可以當官了。類似於現代公務員考試中最好的職位面試通過。只不過狀元的地位要比公務員高很多很多

現在的大學生,按著古代對應的學業來看,大學畢業才有資格去考公務員,古代的進士只有秀才以上的人才能去考。那麼就是大學畢業生,相當於古代的秀才。

古代的秀才,也不是輕易得到的。不管你多大年紀,考試通不過,一輩子都是童生。頭髮鬍子都已花白,和一幫十五六歲的少年,同坐一堂考試的場面,在古代很平常。

現代的大學生,尚處於學習階段,和古代對應的身份是童生。從童生到狀元,中間隔著秀才,舉人,進士,(解元,探花都不算)狀元。


有史以來,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的狀元有638位。這638位狀元,分佈於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大約兩年才能出現一個。和今天的狀元比起來,古代人就遠遠不及如今的狀元。如今的狀元,一年的數量都比古代一千好幾百年產生的狀元總和還不知多多少倍。所以,才會提出拿狀元和現代大學生比較這麼無知的問題。


子衿tjk



夏普洱


狀元,高於大學生很高程度,相當於國家面向大學生,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第一名!

狀元,是古代科舉考試,全國會試錄取的、即將全部授予官職的貢士,參加科舉考試最高層次考試、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分等定級,獲得三甲第一名!

一.古時的讀書人,在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稱為童生,俗稱白衣;你看,《水滸》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歲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

童生應該相當於現在接受初級教育的高中生,可以參加相似中等專業的入學考試了。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經唐、宋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形成嚴密完備的公開選拔人才的考試製度。

以明、清時為例,科舉考試分為縣試、院試、鄉試、會試、殿式等層次考試,考取者獲得不同的功名、入學、教學、出仕為官。


二.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取得入縣學、府學學習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政府供給膳食,不能出仕為官,向上層次考試不弟,可搞教育辦私塾謀生。

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

秀才起碼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中專生,可以就業工作辦學教書育人了。

三.鄉試,省級舉行考試,生員(秀才)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

舉人不同於秀才,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競然高興的瘋了!


舉人應該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參加省級地方公開招考公務員、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取者,可以出仕為官了!


四.會試,由國家禮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舉行考試,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貢士應該相當於現在研究生了。

五.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會試、殿試應該相當於現在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的考試,全部授予官職,第一名稱狀元,歷史上多有成為乘龍快婿——駙馬爺的。



六.連中三元: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皆中者稱連中三元,歷史上確曾出現過,不過極少,十幾人而已。


z山海


不是。大學生比狀元差太遠了。

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一名。殿試,是科舉的最後階段。

古代讀書,名頭從童生開始,依次是童生、生員、舉人、貢士、進士。

童生並非是孩童,而是經過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之後,才能取得的最初級的功名,或者說是文憑。

也就是說,啟蒙階段,按現在講叫義務教育,通過中考之後,才相當於童生。換句話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生。

生員就是俗稱的秀才。秀才不好當,通過童試,六等成績裡的第一等,才能當上秀才。他們參加的是院試,即相當於現在的高考。

之後,秀才會升為舉人,參加鄉試。大學生,僅相當於舉人。但是舉人這個階層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舉人,還有能夠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監生、廕生、官生、貢生。這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雜牌大學和名牌大學。

當然了,大學生的地位遠不如舉人,但也這麼算了,就當是古代扶持高文化人群的政策吧。

舉人之後,是貢士。參加的考試叫會試,頭名稱為“會元”。貢士,應該相當於現在的碩士。

進士,也就是學科的最後最高的等級,相當於博士。狀元則是博士裡是第一名。

貢士和進士,其實更接近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不過,難度要大太多。因此,也可以認為,他們就是文科裡的碩士和博士。

所以,大學生比起狀元,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畢竟,現在大學生很多見,但是全國範圍的考試,能考到博士第一名,這就太不容易了。


純鈞LHGR


可以負責任的說,大學生和古代的狀元壓根就不在一個等級之上,大學生絕對是比不了狀元的,別的不說就說說現在大學難考嗎?其實並不難,只要好好學習,基本都能考的上大學,當然一部分純粹不看書不學習的高中生除外。現在每年的大學生多如牛毛,在古時候狀元是這樣嗎?

古代狀元是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相信大家都看過古裝劇,在古代考個秀才都不容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錄取率非常低,鄉試的時候,一個縣裡面也只有前三名能成秀才,現在高中的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四十。在古代狀元是要經過層層選拔的,先是鄉試,然是會試,最後是殿試,過五關斬六將才能夠成為狀元。

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古時候大考可不是每年都有的,三年一次,也就是說三年出一個狀元,這個狀元得打敗當時所有報考的讀書人,可能有人要說了,古時候讀書人不多,普通家庭都要務農不會去考試。其實恰恰相反,科舉考試是窮人改變命運的捷徑,因此無數人會拼了命的讀書,以此來改變現狀。

現在每年大學畢業生將近快有一千萬了,請注意是每年,而狀元三年就那一個,所以說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古代的狀元比現在大學生厲害了不知道多少倍。其實都不用看這些數據,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古代狀元可不是遍地都是,含金量自然不一樣。

如果非要說現在的大學生放到過去算什麼,我個人覺得可能是舉人和秀才之類的,看大學是什麼如果是非常好的大學那肯定就是個舉人了,如果是很差的大學估計就是個秀才之類的,其實古時候秀才之類的也不好考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的狀元可是比現在的大學生金貴的多,我來說說古代的狀元現在大學生的區別。

先說說當代的大學生

2018年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達到820萬人,再創10年畢業人數新高。而且,按照國家的計劃,以後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還會增加,也就是大概最近幾年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可以達到850萬人/年。

古代的狀元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誕生,清朝才結束,狀元就是科舉考試的頭名。

值得說的是科舉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也就是每三年才誕生一個狀元。

狀元和大學生的區別

按照錄取人數比較,每三年一個狀元,現在的大學生每三年就會誕生25000人左右。也就是狀元和大學生的比例是1:25000。一個狀元相當於現在的25000個大學生的身價

從畢業待遇上說,得了狀元之後,基本上就是榮華富貴享用不盡了,甚至很多狀元被招為駙馬,也就是皇帝的女婿,可以說一下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畢業了以後呢?很多還要發愁找工作,可能要奮鬥幾十年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跟狀元是沒法比的。


歡迎訪問我的頭條號“睿爸快樂育兒”,瀏覽更多育兒知識。睿爸和睿媽是一對真誠的爸爸媽媽,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睿爸修了工商管理和物理工程雙學位,我們育有兩子,一個10歲,一個3歲,老大學業優異,我們以親身經歷分享育兒經驗。所有回答全部保證原創,歡迎分享、收藏、評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