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摄影陈钰旭

2017年主城+渝西片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涪陵、长寿,将构建起重庆大都市圈,承载着重庆进击世界城市的使命。笔者建议,在加快大都市圈规划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机制,协调主城及周边12个区县,健全区域互动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以此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不久前,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和记录重庆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重庆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联合汇编了《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发展报告》(简称发展报告)。该书内容详实、饱含价值,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

今天,我们把着眼点放在直辖以来,重庆主城、渝西片区的经济发展上。透过片区发展分析,有助于大家对重庆经济走势及区域发展战略有更直观的认识。


1

渝西:“塌陷”与崛起

渝西片区,即重庆西部地区,包括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綦江区、南川区、荣昌区、铜梁区、璧山区、潼南区10个区,和双桥经开区、万盛经开区。该片区总面积18828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124.09万。该片区位于主城片区的有效辐射区域内,具有“联动主城、传递周边”的地理优势和宽广的发展腹地。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据发展报告披露,2017年渝西片区GDP完成6637.55亿元,比1996年名义增长了14.1倍,增速位列全市四大片区末席,人均GDP为5.9万元。而该片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走势,略呈“凹”型,从直辖前的35.1%回落到“十一五”时期的32.4%,为直辖以来最低,“十二五”后稳步提升,2017年已达到34.0%。

为什么渝西经济走势会呈现这种状况?首先,1997年川渝分治后,成渝经济区内部,虽然城镇分布密集,不过,由于成渝两地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其溢出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加之连接成渝两大城市的渝西川东地区一带,缺少大城市的过渡和支撑,同时,川渝之间还存在着区域壁垒效应,致使成渝中间地带的这些城市形成了经济上的“塌陷带”。

区域经济学家廖元和也表示,过去,成渝两地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其溢出能力,加之两地相距较远,其辐射能力不及预期,反而致使两地间的中小城市发展乏力。

相比之下,重庆情况更加特殊。直辖初期,重庆为了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即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振兴老工业基地、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把发展重心放在了主城片区和以万州、涪陵为代表的三峡库区,包括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致使地势相对平坦、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明显的渝西地区一度备受“冷落”。

我们以三江交汇的合川为例。1997年合川GDP为69.8亿元,仅次于渝中、江津和九龙坡,排名全市第四,然而,到了2006年,合川GDP仅仅完成142.16亿元,被万州、涪陵等区县超越,排名更是一路下滑至全市第九。事实上,合川只是这个时期渝西经济不振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后,渝西从边缘化重新走近川渝舞台中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009年前后,渝西承接主城产业转移

2009年之后,伴随着重庆先后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笔电基地以及中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这给了基础条件不错的渝西片区,产业转移以及发展配套产业的机会。

比如璧山,借助毗邻沙坪坝微电园的优势,将全县的经济重心从附加值较低、污染严重的皮鞋产业,顺势转移到了电子信息产业上面来。早在2014年,璧山的笔电配套企业就超过130家,占重庆的四分一强。

短短几年时间,璧山工业就完成了一次蝶变。据统计,2012年璧山与涪陵一道成为第一批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的区县。值得一提的是,璧山常住人口与面积分别约为涪陵的64%和32%。璧山的工业之强悍,可见一斑。接着2015年璧山顺利拿下来重庆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

再比如,合川则顺利承接了主城汽车产业转移。统计显示,2016年合川汽车产业产值406.3亿元,约占重庆汽车工业总产值的8%,是主城以外汽车产业发展最好的区县。按照规划,2020年合川将达到80万辆产能,并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在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2015年到2016年,合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一。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今年3月,长城汽车永川基地动工

至于永川,则致力于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永川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之一。此外,随着今年3月,总投资80亿元的长城汽车永川基地正式启动,这为永川汽车产业的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报告指出,随着国家级高新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和市级工业园区的先后建立,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设备、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渝西片区工业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直辖以来,渝西片区产业结构始终保持“二三一”格局,2017年三次产业占比为9.8:53.9:36.3,第一产业比重较1996年下降了1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较1996年分别提高了12.4和7.5个百分点。其中,渝西片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7%,较1996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位居各大片区之首。

政策红利开始显现

从2011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6年3月30日,《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出炉,就重庆而言,渝西片区是主城外获利最大区域。

我们注意到,在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中,渝西片区就独占“三席”即:沿长江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其发展重视程度和区位优势可见一斑。不仅如此,经济区发展规划还明确提出,加强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川渝毗邻的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渝西片区最后一个贫困县的潼南,正是借助川渝合作示范区的落地,经济发展才步入快车道。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而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渝西片区又位于成渝发展主轴和沿江城市经济带上,区位价值得以进一步显现。同时,城市群发展规划还进一步强调,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根据相关规划,2020年成渝城市群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眼下,随着成渝城市群加速融合,尤其是重庆、成都两大核心城市,逐渐从背向发展转向为相向发展,这为身处城市群腹地的渝西片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在多重利好因素共同作用下,渝西片区正迎来投资热潮。统计显示,过去五年,渝西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442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额的60%,年均增长24.7%,快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倍,俨然成了重庆工业发展的主场战与此同时,该片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344亿元,年均增长为24.2%,增速居各片区之首,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难看出,重庆向西发展已是历史必然。

2

主城:凸型走势

主城片区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是改革开放后开发时间最早、开发强度最高、基本完成城市化的地区,其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和巴南区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72.68k㎡,大致相当于2.7个深圳。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重庆主城片区近年来发展的重心是面积2737平方公里的二环区域。全长186公里二环(也叫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串起了大学城、水土、木耳、龙兴、鹿角、龙州湾、西彭、白市驿等地区。

统计显示,2017年主城片区建成区面积732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0.5倍,常住人口为865.06万。同年,该片区实现GDP8429.08亿元,是1996年的15.1倍,过去20年其经济增速与渝东北、渝东南大致相当,人均GDP为9.74万元。

与渝西片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走势相反的是,主城片区略呈“凸”型,1996年为42.6%,2006年、2007年、2008年达到45.4%,为直辖以来峰值,“十二五”后缓慢回落,2017年降至43.2%。该怎么理解主城片区这种经济走势?

前十年,主城工业一枝独秀

上文提到,直辖初期,中央交办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中,其中有一件与主城片区有着直接关系,即振兴老工业基地。为此,重庆于2001年4月25日挂牌成立了北部新区,幅员面积157.59平方公里,涵盖了重庆出口加工区、重庆高新园,将建成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计划到2010年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据悉,北部新区成立伊始,就汇聚了长安福特、可口可乐、力帆汽车、四联仪表、耐德集团等知名工业企业,并以打造“十里汽车城”为目标。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2016年2月北部新区撤销

按照当时官方说法,设立北部新区是重庆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大战略举措。不过在民间看来,北部新区的设立,却是吹响了重庆向北发展的号角。实际上也是如此。据统计,在北部新区的推动下,2006年渝北区GDP完成183.11亿元,比1997年的31.9亿元,名义增长了近5倍。准确来说,北部新区的设立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主城片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的走势。

第二个十年,主城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

2008年后,主城片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一路下降,有外在和内在两大原因。外在原因,如前文描述的那样,渝西片区在产业转移、政策利好等作用下开始异军突起,瓜分了主城片区的份额;而内在原因,则与其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二十年重庆变迁:主城和渝西片区都发生了什么?

果园港

随着2010年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成立,2015年中新重庆项目落地,以及2017年重庆自贸区挂牌,致使主城片区高端要素和先进业态加速集聚,同时以金融服务、国际商务、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等为主导产业布局日渐成熟,进入了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主城片区的经济增长步入了平稳通道。

统计显示,主城片区产业机构由直辖初的“二三一”演变为目前的“三二一”结构。2017年主城片区三次产业占比为1.3:36.5:62.2,第三产业比重较1996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较1996年分别下降了12.9和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投资占比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据统计,2017年主城+渝西片区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4.7%、77.3%,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涪陵、长寿,将构建起重庆大都市圈,承载着重庆进击的使命。笔者建议,在加快大都市圈规划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机制,协调主城及周边12个区县,健全区域互动机制,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以此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发展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